我在育兒忽悠戰略總局群講到一個“學習基本功”的事情。
《韓非子》講了一個故事:
楚莊王蒞政三年,無令發,無政為也。右司馬御座而與王隱曰:“有鳥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無聲,此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子釋之,不谷知之矣。”處半年,乃自聽政。所廢者十,所起者九,誅大臣五,舉處士六,而邦大治。舉兵誅齊,敗之徐州,勝晉于河雍,合諸侯于宋,遂霸天下。莊王不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見示,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聲。”
后世便稱,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我之所以強調學習基本功的重要性,就是因為它是脫穎而出、鶴立雞群的關鍵。俗語亦云,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
成績和學習成果,是基本功的體現。成績好,懂得多,未必基本功扎實;但基本功扎實的,一定學得又快又輕松,成績也好。
現在學習的內容,其實不算難,所以看不出基本功的重要性。我看去年的高考數學題,我每道題都會做,估計考個140都不成問題。以前我只考119,排在前1%。以前是高分層少,現在是高分層相對多了。
現在的中考通過率也比以前高了很多,50%,很多地方的最低錄取分數,連60%的及格線都達不到。100分考個60分,就能上高中了。大城市考個70-75分,就能上公立高中。說難的,都是不會的。沒有做調查,混在一起講。小馬過河,說難的是松鼠;說輕松的是老牛。
所以很多初中成績不錯的學生,到了高中就一落千丈。這是因為初中學得不扎實,難度其實不大,很多都是基本入門的東西。題目難度又下降了,大家分數都差不多,扎不扎實,成績體現不出來。但是高中,基本功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一些初中和我分數差不多的同學,高中我們能拉開幾個梯度。
我早期寫過相關的內容了,那時我用“學習力”來說明,即觀察力、記憶力、理解力、分析力、判斷力、反思力六大力。這些具體的力,是依靠基本功來支持的。不然,怎么說功力呢?
基本功是看不出來的,它是隱藏在學習表面下的東西。用武學術語來說,就是所謂的內功。內功深厚之人,輕描淡寫隨便一推,就是無比威力;沒有內功之人,花拳繡腿,看得人心花怒放。
我之所以不講具體的學習內容,就是因為這些東西都很容易學上手,但是易學難精。沒有基本功的支撐,學習效率就會很低。
以英語的學習為例,有些家長在孩子只有一兩歲的時候就開始所謂的英語啟蒙,都會通過放童謠,看英文動畫,讀繪本故事進行磨耳朵。
這是不是基本功的一種練法?
是,練英語的聽力,語感的基本功。但是童子功,不是越早越好,要看適不適合。這個歲數,大腦發育都還不完善,進行磨耳朵,其實效果很差。因為缺乏語境,根本沒法像中文/方言一樣習得。
為什么師傅找徒弟要挑骨骼精奇的?就是因為身體基本素質好,練功更容易出成績。
小孩子,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身體發育和心智成熟,而不是學習具體的知識。小小年紀,咦咦哦哦講幾句英語看起來是很厲害,但真正掌握英語還是得通過系統的基本功訓練。
像我,小學畢業后,補習一個月音標。乖乖按照老師的要求,讀啊,抄啊,寫啊,就把音標學扎實了。
進入初中,我學單詞就很輕松了,音一發就準,根本不用英語老師糾正。然后,老師教怎么看音標拼讀單詞,也是教得很詳細。很快,我就可以自己拼讀課后的單詞,提前預習生單詞沒有障礙。
再來,老師教單詞重音、連讀、語調變化等,我就學會讀句子了。每天都是老老實實地讀,讀個幾十遍。
Hello. Fine, thank you. How do you do?
讀呀讀呀,就能讀課文了。課文讀一遍兩遍,還有點嘴笨,讀個十幾二十遍,溜得不行。以至于后來,我大學再讀《新概念英語3》100遍,也是相當順利的。
課文能讀通了后,詞匯量有一些,詞組用法也積累了不少,就可以好好學語法了。當然老師也會一路講語法,但在沒有積累起足夠的詞匯量和詞組、句式量之前,學語法是蒼白的,只是不熟悉的規則。
這就是英語的基本功,一步一個腳印,就不用走重復的彎路了。這里面有個練基本功的步驟,哪個先,哪個后,不能顛倒,可以同步進行,但最好還是拉開一定的節奏差。
很多人問我讀《新概念》要不要先學習不會的單詞,還是直接讀?
這不是顯而易見的嗎?單詞不會讀,意思不知道,句子就讀不了,涵義也不懂啊。發音不準,就得重頭學習音標,把每個音標都給念準了。
當年沒有練扎實的基本功,不是因為年紀大了,就不用再練的了。缺什么,就得補什么,沒捷徑可言。我呢?一路走來,基本功都是非常扎實的,也有習以為常的學習習慣,所以拿到《新概念英語3》這本書的時候,不用再去考慮別的東西了,按照以前的做法來就行。
變的是學習材料,不變的是學習方式:
一、先看課后的生單詞,邊讀邊看(甚至邊抄),讀個幾遍之后,我能把所有單詞讀順溜了,才開始正式讀課文。
二、前面幾遍,朗讀速度相對較慢,為的是找到適合的語調變化節奏,和單詞之間的間隔,特別是生單詞,要著重讀好。
三、文章篇幅較長時,先分段讀,這樣會更快熟悉課文內容。等各段都讀順后,再全部合起來讀。
四、至于語法,因為我已經很擅長了,所以就不用再學了。
五、我也不用跟原音讀,畢竟聽力非常好了,高三就做過幾個月的瘋狂聽力訓練了。
這就是我的基本功體現,但你可能不一樣,可能還得學音標、學語法、學以前忘記的單詞。如果不確定從哪一冊開始,就從第一冊重新開始。聽力不行,還得練瘋狂聽力。
基本功差,沒辦法,就得這樣。
再說一個數學的基本功,計算。
九九乘法表,是必背不可的。只有背熟了,你才可能馬上反應出來,就能減少計算時間。我小學的時候已經能做到,只看算式,不用寫草稿,結果就在腦子里出來了。這個對計算速度的練習,就是一種基本功。
巧算是不是基本功?也是。但巧算的作用,后來會越來越不如拙算。因為初中開始,特別是高中,已經不需要巧妙的算法了。更多的是計算的思路,如果計算速度快,那么可以很快驗證多條不同的思路。
這對提高數學學習效率有極大的幫助。雖然可能大家都做不出來題,或者都做不出來,但過程訓練的頻率不一樣。一道我不會的題,我起碼可以想出3-5個不同的思路;而有的人,看到不會就只能放棄抵抗。
大巧若拙。
再說語文,我認為最基礎的,并不是大量閱讀,而是聽說讀寫。在當前中小學的教學中,其中讀、寫的重要性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一些經典的課文,應該反復地讀,甚至抄寫,這樣會記得很牢固。
這兩個功課都是非常單調的,不討喜,但是不下功夫,基本功就不扎實。現在有些學校搞創新改革,不先學拼音,也不教寫字,反而以口頭作業多,我認為是非常不明智的。
一來,拼音寫字是語文學習的基本功,不會拼音你自己就無法看生字讀,不會寫字,你就無法學寫生字。也就是說,要你殺豬卻不教你怎么用殺豬刀,該哪下手,你自己琢磨半天不僅效率低,效果還差。會拼音會寫字,看到生字,雖然陌生,但結構是清楚的,學習套路也知道。小朋友就不會發怵,畢竟手里有拆解的工具呢。
二來,拼音寫字相對不好玩,也要練習比較久才能出成績,但不難。老實學上幾個月,會拼會寫,偏旁部首都學會了,生字自己打開新華字典就能查。而口頭作業相對輕松,養成習慣了,再做筆頭作業就會抵觸,產生畏難心理。
先難后易,終不難矣。如果從有點難度(不要太難)的事情開始做,那么就能學會克服困難、忍耐和琢磨,越來越容易;相反,如果從易的開始學,什么都由著性子來,不喜歡的、困難的就逃避,那么以后就越來越來難,要想糾正,也不容易,得用雷霆手段才能扭轉過來,就棘手多了。起點不同,結果就完全不同。
另就語文的基本功練習,我認為中小學生都應該讀1000遍《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