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動癥(ADHD)孩子面臨的最大困擾就是學校適應問題。
其中,干擾課堂紀律給他們和學校都帶來了巨大的麻煩。
今天這篇推送選自華東師范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副教授昝飛、特殊教育專業碩士張琴合著的《特殊兒童的問題行為干預》。
其中專門有一個章節介紹了老師處理課堂擾亂行為可以采取的常見措施。
文章首先強調,要想改變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不良行為,教師首先要分析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與學生行為之間的關系。
比如教學活動組織情況,有沒有很好地考慮到學生的神經活動類型,是不是對學生來說任務太難或者太容易,是否很少關注孩子的正面行為,很少表揚和鼓勵等等。
一般來說,針對學生出現的課堂擾亂行為,教師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01
制定更適合學生的教學目標,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
如果學生的能力和班級大多數同學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的時候要考慮班級的整體教學目標以及某一個學生的個別化的教學目標,并且根據教學目標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
02
設計適合班級整體目標以及學生個別目標的教學活動,開展教學;
如果說教師設計的課堂教學活動不僅適合班級整體的目標,也能夠容納學生的個別化目標,那么學生就有可能更加有效地參與課堂教學。
怎么做到這一點?提供涵蓋同一主題、但難度水平不同的學習任務單,或者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準備適當難度水平的個別化學習材料都是很不錯的措施。
03
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對課堂常規的強調,
對容易出現課堂擾亂行為的學生,在活動開展之前,要對其事先明確地提出行為的要求。
在實際的教學活動過程中,可采取特殊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提醒。
比如在座位上張貼警示符號,提醒他要如何做、不可如何做,等等。
04
對需要高關注的學生盡量給予更多的關注
面對需要高關注的學生,教師可考慮是否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給予其更多的關注機會,比如提問次數比其他學生多一些,做作業時走到其身邊詢問的機會多一些,等等。
05
對學生的良好行為進行關注
對于能力比較落后的學生,教師要對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的良好行為進行具體分析,然后確定應該如何在課堂上對學生的這些良好行為進行關注。
比如,在教室講解課文的時候,學生能夠比較專注地聽;或者教師在布置某些作業之后,學生能夠在教師的鼓勵下努力完成任務。
教師可以對這些良好行為進行鼓勵和表揚,從而避免僅僅關注該學生的課堂擾亂行為而給予批評和指責。
06
開展對良好課堂行為的訓練
對于一些課堂擾亂行為非常嚴重的學生來說,教師可以抽出一定的時間,對學生進行良好課堂行為的個別訓練。
這方面的訓練方法有很多,采取什么樣的訓練方法可以根據兒童的能力和學習情況進行選擇。
比如,可以編寫“認真上課”的社會故事,讓學生明白什么樣的行為是認真上課,這樣的小故事可以用文字、照片甚至錄像的方式呈現。
教師可以在平時拍攝其他同學在認真上課的照片,或者學生本人在認真上課的照片(或者錄像),告訴學生什么是認真上課,誰在認真上課,從而幫助學生清楚地知道學生上課的時候的恰當行為是怎樣的。
如果學生的課堂擾亂行為發生時有特殊的事件,比如,在布置作業、學生有需求想得到滿足或者外界有不良的刺激干擾等,教師也可以對學生恰當的表達行為進行訓練,訓練他們用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想要什么、想休息或者有其他的需求,讓他們知道不能用原來的錯誤行為使要求得到滿足。
07
制訂課堂擾亂行為記錄表,指導學生進行行為的自我監控。
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制訂課堂擾亂行為的記錄表,也可以和學生一起,共同制訂這一記錄表,并指導學生對自己在課堂上出現的擾亂課堂秩序的行為進行記錄。
自我記錄的策略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意識到自己當下的行為,從而對這一行為進行自我控制。
當然,對于能力比較弱的學生,教師還需要手把手地輔助他們嘗試記錄自己的行為,并引導他們意識到當下正確的行為是什么,從而做到自己停止擾亂課堂秩序的行為。
08
發現苗頭,及時引導學生表現出良好的課堂行為
當教師掌握了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規律之后,就更可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出現課堂擾亂行為的苗頭,從而及時作出反應,并且對良好課堂行為進行引導。
比如,對于喜歡通過在課堂上饒舌來吸引他人注意或者逃避參與學習活動的孩子,教師可以通過忽視這些饒舌,冷靜地提出任務要求,甚至手把手地輔助、引導他參與學習活動,來進行應對。
教師采用一定措施進行有效的應對,以避免進入學生通過課堂擾亂行為而設置的各種“陷阱”,這是非常重要的。
09
將兒童暫時轉移到某一安靜區域
有時,當孩子出現了某些擾亂課堂秩序的行為時,教師所采取的措施并不一定能夠快速制止他們的問題行為。在這個情況下,對教室來說,最重要的是采取措施保證同學們順利地繼續上課,否則,如果持續對該兒童采取措施,勢必影響到其他同學的學習。
如果這種情況常常發生,其他同學的受教育權利也就會受到損害,其他同學的家長也會因此產生意見。
當前,一些特殊兒童之所以在普通學校里遭遇拒絕,甚至出現家長聯名寫信要求學校拒絕某位兒童入學的事件,細究原因,都與該特殊兒童在課堂上常常出現課堂擾亂行為,而教師不得不在課堂上花費大量時間進行處理有關。
對于這一類情況,教師在無法快速處理兒童所出現的課堂擾亂行為時,采取恰當的措施讓課堂教學順利繼續下去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讓他去教室內某個安靜角落或者其它安靜的房間,待上幾分鐘(5分鐘是比較常見的選擇),等其情緒穩定后再回到原來的位置上課。
同時,教師在課后還需進一步針對其課堂上出現的不良行為進行說明,讓其知道那樣的行為是錯誤的,正確的行為應該是怎樣的。
當然,對于該名兒童來說,由于在上課時間內離開課堂而沒有參與教師組織的教學活動,教師也需另外安排一定的時間對他進行個別教學。
本文參考資料:
昝飛 張琴 著《特殊兒童的問題行為干預——實例與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