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節(jié)目《不要小看我》中,一位媽媽講述在指導四歲孩子作業(yè)時崩潰,情急下用懲罰自己的方式,求得孩子學習效率提升。引發(fā)網(wǎng)友熱議。
網(wǎng)友們紛紛認為這是通過給孩子制造心理壓力、引發(fā)孩子內疚、“刺激”孩子成長,從而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不否認,這種方式對孩子也許會有短期效果,但從長遠看卻增加了孩子“內耗”, 貶低了孩子“價值”,給孩子未來成長帶來諸多不利影響。
那是什么原因會令一個母親懲罰自己、去提升孩子的學習效率?
這讓我想到被歌頌的一些偉大母親,面帶“苦情”,含辛茹苦拉扯孩子的畫面。
懲罰自己,為了孩子,這難道不是苦情教育的典范嗎?
“苦情”媽媽,我想,一定有顆不快樂的心,而孩子的內心是父母造就的,被苦情浸泡大的孩子,請問,他們能快樂、敢快樂、會快樂嗎?
01
“苦情媽”引發(fā)孩子內疚與不安
“要是沒有你,我早就……”
“這都是為你好……”
“我把一切都付出給你了,你怎么還……”
“要不是你們,我也不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你以為我以前那么愛發(fā)火???!”
……
這些話,我想于有些人熟悉得不能再熟悉。而且內在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
可為人父母問過、想過接收到這些信息時孩子的內心感受嗎?
節(jié)目中的媽媽懲罰自己……孩子知道或看到這一切會心疼媽媽,會無比自責。比如四歲的孩子可能不玩、不哭不鬧了,會將目光從自身撤走,進入母子當下的連接,用母親制造的內疚感配合、完成媽媽想要他完成的任務。
那一刻,他內在一定是內疚和惶恐的,這該是每一個孩子當下最直接的反應。
當然,也許父母本意不是為了制造孩子內疚而是為了達到效果。
然而,人活著是為了尋求和他人的連接。
于孩子而言,父母是天,他們不能沒有媽媽的愛。內疚感的產(chǎn)生是他們天然的尋求著和父母的連接。
真相是,不是媽媽懲罰了自己,孩子就提高了效率,而是內疚制造的恐懼,讓孩子害怕和擔心,經(jīng)由此完成他當下的目標。如此,孩子為了不再面對于他們而言有些“血腥”的媽媽自己懲罰自己的場面,為了不再面對看到這個場面后內心的痛苦。
可這樣的被對待,會在孩子內心種下不安的種子。
當種子經(jīng)沒有覺察的父母營造的環(huán)境持續(xù)浸泡,自我懷疑、惶恐不安、畏首畏尾也許就常伴其左右了。
穎爸媽關系看起來關系還好,但經(jīng)常暗流涌動。他們最擅長做的事就是用“苦情”控制穎。穎在這樣的氛圍下長大,乖巧、敏感。
當咨詢室中,原本以為早已忘記的事一件件被穎記起。穎看到了爸媽打著一切為了她的旗號,翻看她的日記、手機。穎爸使勁打穎,打到穎痛得自己把頭皮抓破,在場的穎媽無動于衷……
起初穎還質疑,爸爸這么打我,媽媽是不是要過來保護一下?當時間久了,她內心埋下的種子不斷長大,她所有的認知都告訴她,父母非常愛她,都是她自己不好,她該打,打是為她好……
當長大,別人對她好,她只有緊張惶恐。
她甚至不敢直接表達意見、不敢爭取自己權益,即便被誤解也不敢解釋……
比“物質困境”更可怕的是“精神困境”。比“拳腳相加”更可怕的是“一切為了你”的“軟刀”。
當生活中不斷重復此經(jīng)歷,人生路上每一步都要瞻前顧后,左顧右盼,顧的都是別人,唯獨沒有自己。
“我身后空無一人,唯有滿負重擔。”我想這是一個孩子面臨的最嚴重的精神困境。這是一個沒有背景支持的壓力系統(tǒng)。
久處其中,所有的精力都被用來對抗和消耗“內疚”“我不好”。
而這將損傷、消耗一個人的內在自我于無形。
不敢、不能直接表達、主動爭取……這樣的孩子,你說他們有能力快樂?敢快樂嗎?
“苦情爸媽”制造出不敢、不能喜悅的孩子
黃仕明是說:你幸福了,孩子才能快樂,因為你的狀態(tài)是對孩子最大的催眠。
孩子的內心是父母造就的。
孩子沒有能力愛自己。但天然有愛媽媽的能力。當媽媽愛他,他會因為愛媽媽,也愛媽媽眼里的自己,繼而學會愛自己。
孩子天然地活在當下。如若快樂時,遇到苦情媽媽臉,甚至潑冷水、警告他樂極生悲??鞓窌芟蕖?/span>
因為透過大腦鏡像神經(jīng)元的存在,他會看到、體驗和感受媽媽的情緒,并將其內化為其自己的一部分。
而每當快樂,就想起媽媽的不快樂,這會限制快樂的劑量。
孩子是家庭的情感洼地,如若家庭氛圍緊張,媽媽經(jīng)常壞情緒爆棚?;蛘邩O盡的擔心、害怕、這相當于持久的對孩子進行負面催眠,孩子無形中成為大人情緒的容器。
如此,本該由成人涵容、抱持孩子的情緒,卻反向由孩子承擔,這不僅會將孩子的情緒容器撐破,還會將其變成父母的父母。造成家庭序位的錯亂。
錯了位的愛,造成家庭的無序,身處漩渦的孩子無法感受到內心的和諧與寧靜。
叫坤的女孩,媽媽家族極度重男輕女,姥姥、媽媽身處其中,身受其害,但還是代際傳承給坤。坤困惑,相貌、身材都好,有膽有識,社會功能也極強的自己幾乎傾囊而出,用自己的能力養(yǎng)著一大家子,怎么就感覺在家里沒位置?交往了幾個還算不錯的對象,怎么一到談婚論嫁,就搞出各種事兒來分手?
越被忽略,越想被看見。所有的關注都在原生家庭,她帶著委屈、憤怒甚至怨恨地付出著。
她不知道她的被忽略,不是因為她不夠好,是緣于媽媽的成長經(jīng)歷,她不知道她無意中占了父母的位置,甚至無意識做了媽媽的媽媽。
咨詢中,她看到了姥姥、媽媽對待自己與她們的曾經(jīng)被對待如出一轍,她發(fā)現(xiàn)了痛經(jīng)、在家里沒有位置、無法走進婚姻的秘密......
姥姥、媽媽過得都不好,在家里都沒有位置,她怎么會被允許有自己的位置呢?她又怎么能允許自己拋棄她們,走進婚姻享受屬于自己的快樂呢?
父母的狀態(tài)決定了孩子的狀態(tài),父母的苦情,制造出不敢、不能快樂的孩子。
只有父母幸福了,孩子才能快樂。
“苦情爸媽”制造邊界不清、自我攻擊的孩子。
一來訪者描述,她每天忙得像陀螺,只要一閑下來,內心就有很強的罪惡感。
因其專業(yè)和口碑,找她的人很多,其實本可以選擇性的拒絕一部分,但她不想拒絕,當然也是為將縫隙填滿,她把自己壓榨得失了時間空間,直到病倒。
疾病令她被迫停了下來。
她思考著自己的忙碌,對自己的壓榨。困惑不已。
咨詢中,她發(fā)現(xiàn)原來是不敢休息。她怕閑下來,失了客戶,怕閑下來,自己被淘汰,怕......
所有的縫隙都要填滿,源自恐懼,這也是她的生存意象。那一瞬間,她看到了童年時,媽媽忙碌無法停下來的身影......即便累了病了也不允許自己休息,一邊累著,一邊委屈抱怨。
是這份壓力,這份愧疚,令她不敢、不能休息。
她以為她不休息就能站在現(xiàn)在幫助過去的媽媽,就能救贖媽媽。
女兒的愛,想要幫助媽媽分擔的心情,竟跨時空走了這么久......
當她看清那是媽媽的忙碌,媽媽的壓力,不是她的,她無法救贖媽媽,過去不能,現(xiàn)在也不能時,她和媽媽慢慢分開。將現(xiàn)在和過去分開。
邊界得以建立和維護。
當孩子做得不夠好時,父母沒有寬容孩子,而是懲罰自己。這本身就是沒有邊界、高度融合的表現(xiàn),另一方面,也是在告訴孩子:“都是你的錯,是你害我......”
孩子是透過父母愛他們,才學會愛自己。同樣是透過被寬容,才有原諒自己的能力。
如父母常自我打壓,對孩子動輒得咎,為了生存,孩子會將攻擊性隱藏。
這樣的孩子,內心充滿恐懼,特別怕沖突,怕被拋棄。內在有內化的嚴苛的客體,令其無法放松敞開,自由的發(fā)展自我。攻擊調性向內......
孩子天然和父母潛意識相連,如沒有從父母處習得寬容自己的能力,出于忠誠他們向父母認同,認同來自父母的指責、認同都是自己不好,攻擊隨即轉向自身。
如是,他們討厭自己,不接納自己。向內的攻擊會從人格層面滲透出來 。
想想這個畫面,每天出門將自己揍一頓,長此以往,抑郁、自殘、自傷、自殺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每個孩子都非常的愛媽媽。
我們常說,母愛偉大,卻不知孩子愛著媽媽,愛得有多深、多透徹。
出于愛,更出于忠誠和認同。媽媽不快樂,他們是萬萬不敢、不能快樂的。
媽媽是家里的情緒中心。
媽媽越快樂,內在越有力量,對事情的包容度越高, 親子關系越好,孩子越不能糾纏于原生家庭中。
媽媽越快樂,和孩子的邊界越清,孩子越不用顧忌媽媽,越能輕松、安心的做自己。
反之 ,媽媽越不快樂,越容易制造不分化的孩子,越容易把孩子飛翔的翅膀折斷,越容易把孩子困于原生家庭中。
說了這些,也許你已經(jīng)意識到了,做好自己,關注于自己的內在成長,做一個快樂的媽媽,是為自己,也是真的為了孩子。
當然爸爸也一樣??嗲槭接齼菏菬o能與無奈,其實父母比孩子更需要幫助。
作者:么利華,二級心理咨詢師,UM心理主筆,心理講師,熱愛精神分析,愿意將精神分析傳播進行到底,不讓夢想和野心裹足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