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體貼,妻子溫柔,孩子懂事,一家人彼此愛護,相互體諒。相信這是大多數家庭理想的樣子。然而事情卻常常不盡如人意,盡管我們事后都知道說的某些話或者做的某些事不好,但還是會在與家庭成員的互動中,不自覺地出現這些言行,導致對家庭關系的傷害。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好的家庭關系是怎樣的?
別著急,讓我們先了解一下好的關系是什么樣子的,才能找到問題所在。
根據Thibaut和Kelley的行為交換理論,良好的關系是付出和回報的一種平衡,每個人都希望關系中能有一個高的收益成本比 。具體來說,在家庭關系中,“成本”,或者說付出,可能是包容配偶偶爾的脾氣爆發,也可能是在孩子闖禍時勞心勞力地收拾殘局;而“收益”,則可能是失意時伴侶的一個擁抱,也可能是不經意間孩子的一句懂事貼心的話語。這樣的成本與收益的平衡,決定著家庭的滿意度。
Gottman(1994)的研究表明,在婚姻關系中,積極互動和消極互動的比例要維持在5:1以上,否則婚姻關系容易破裂。這也就是說,一個好的關系,應該是積極反應的交換,積極互動應在夫妻間互動中占據主導地位,夫妻雙方應不斷地為對方創造從這段關系中能夠得到的“收益”,而不是不斷增加彼此為這段關系所付出的“成本”。在成功的關系中,配偶雙方都致力于將共同利益最大化;而在不成功的關系中,配偶雙方則忙于保護自己免受傷害,以至于都沒有考慮如何使彼此感到快樂,這時,消極的行為往往在互動中占據上風。
讀到這里,或許有人會說,哪對夫妻不想把日子過的幸福美滿,誰愿意天天吵架呢?但不知道為什么,事情總是不如人所愿。
其實,很多循環往復的消極互動行為,都只是源于一次不恰當的強化。
什么是強化呢?
行為主義的觀點認為,行為是由其結果維持的。使行為增加的結果就是強化物,而使用強化物增強某一行為的過程就是強化。
舉個例子,當孩子考試成績不錯時,你給了孩子一個溫暖的擁抱,表揚孩子的努力。為了得到你的擁抱與表揚,孩子在之后更加努力學習。你的擁抱與表揚,就強化了孩子努力學習這一行為。
上文提到過的行為交換理論告訴我們,一個好的關系應該是積極反應的交換,更重要的是,要將不愉快最小化 。結合行為主義關于強化的觀點我們可以了解到,良好的關系中應當不斷強化積極行為,而不是反反復復地互相傷害。
然而,事實上,很多人并沒有意識到,恰恰是自己的行為,強化了那些令人痛苦的行為,甚至將自己卷入了反復彼此傷害的漩渦當中。
就拿親子關系來講,家庭生活中,父母常常用責罵和訓誡來應對不當問題。這些行為看起來像是懲罰,但實際上它們卻可能發揮著強化的功能。
比如,有些父母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對孩子的陪伴不夠,常常是只在孩子出問題時才予以關注。孩子只有在學校闖禍,表現不好時,才能得到爸爸媽媽的關注。此時父母的“關注”就會成為缺乏關注和陪伴的孩子的強化物。長此以往,孩子變得“屢教不改”,甚至“變本加厲”。
此外,強化也不僅僅是一條單行道。有時不僅是父母能夠對孩子進行強化,孩子的行為也常常間接強化了父母的不當行為。
家長跟孩子一同去逛商場,孩子走到玩具店里就走不動道,看中了一個最新款的玩具。家長想到家里一堆積了灰的各類玩具,斷然拒絕。孩子開始哭鬧。一開始家長還能比較堅定地說:“你哭我也不會給你買的。”但是孩子繼續發脾氣,聲音越來越大。最后,家長由于憤怒和尷尬而屈服:“行了別哭了,你要是不哭了,我就給你買一個。”
相信很多父母對這一情景都深有體會,在這個情境中,顯然,孩子哭鬧的行為就得到了家長的強化,不論過程如何,孩子最終還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玩具。與此同時,孩子最終的平靜也反過來強化了母親對孩子的屈服。于是,不良行為的螺旋關系通過相互強化繼續維持下去,不斷消耗著親子關系中的成本。
不僅僅是親子關系,夫妻關系中也存在著類似的狀況。在很多家庭中,夫妻間常常會使用厭惡控制——哭泣、嘮叨、退縮——來對待彼此,這會大大降低婚姻的幸福感。隨后,伴侶則總是傾向于對這樣的厭惡行為給予回擊,進而陷入惡性循環之中。在討論問題時,處于這樣充斥著消極行為的痛苦關系之中的人們,也往往用批評和指責的方式來表達愿望和抱怨,再用抱怨來應對抱怨。幾乎所有典型的不良婚姻中都存在著這類相互抱怨,彼此詆毀中傷的對話。
“你能不能別給孩子報那么多班啊,這有必要嗎?”
“你還說我,孩子學習的事你操心過幾回啊!你都為孩子做過什么?就說我的時候來勁!”
“你能不能別再發脾氣了!又不是什么大事兒!”
“是我想發脾氣嗎?你連個我想吃的東西都不愿意幫我買,你到底有沒有在乎過我!”
大多數行為分析指出,不良家庭中缺乏積極行為的強化。抱怨、發脾氣這樣的消極行為往往比積極行為得到更多的反饋與關注。“會哭的孩子有糖吃”,這是一樣的道理。于是,就在這樣不經意間,這些令人煩悶懊惱的行為被一次又一次地強化…
讀到現在,有沒有想到你的家庭中所存在的由于不當強化所導致的類似問題呢?對應的強化物又會是什么呢?消除不良行為,強化積極的替代行為,才能慢慢解決問題。面對總發脾氣的孩子,父母可以學會忽視孩子發脾氣的行為,并對孩子用語言表達自己感覺的行為進行獎勵;面對伴侶,停止“你不要再說了”這類消極的表達,轉而去強化夫妻間令人愉快的互動行為,比如,當夫妻間進行良好的溝通時,更多地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感受,以及對這次溝通的肯定等等。
最后,祝愿大家的家庭幸福美滿~也歡迎大家和我們討論自己家庭中有哪些不正當強化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