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標注“需要潤色”否則通不過!)
在現實生活中,你的朋友多嗎?
友情,對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在很多時候,朋友的陪伴,會讓我們在情緒低落時倍感溫暖。
但是,朋友之間的交往常常表現出不對等。比如,你最好的朋友,或許并不把你當作他最好的朋友。甚至,你視為朋友的人,并不認為你是他的朋友。
根據2016年的一項研究,在人際交往中,可能只有50%的情況是正確的,即只有一半的友誼感知是相互的。
這項研究發表在PLOS One(《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上,標題為“Are You Your Friends’ Friend? Poor Perception of Friendship Ties Limits the Ability to Promote Behavioral Change”,中文可譯為《你是你朋友的朋友嗎?對友誼關系的不良認知限制了促進行為改變的能力》,作者主要是來自MIT的學者們。
這項研究分析了84名參加商業管理課程的受試者(年齡在23歲至38歲之間)的友誼關系。
受試者被要求根據親密程度對班上的人進行0到5的評分。其中,“0”分表示“我不認識這個人”,“3”分表示“朋友”,“5”分表示“我最好的朋友之一”。
研究人員發現,雖然94%的受試者期望他們的感受得到同樣的回應,但實際上只有53%的人得到了同樣的回應。
這項研究當然是有局限性的,因為樣本量很小。但該研究的結果與過去十年中其他幾項類似的友誼研究結果數據一致。
在這些包括了92000多名受試者的研究中,最后得出的互惠率僅為34%至53%。
在這篇文章中,學者們證明了友誼關系的方向性,影響著個體對彼此行為的影響程度。
此外,他們還發現,人們通常不善于感知友誼的方向性,這會大大限制他們參與合作安排的能力。
這可能導致在很多方面(比如建立兼容的規范、共同行動、找到妥協的解決辦法以及說服他人采取行動等)的失敗。
然后,作者們提出策略,利用兩個拓撲特征的感知友誼網絡,以克服這一限制。本文的研究結果對于設計干預措施,尋求利用社會影響進行集體行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