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讓我們把關于幸福的討論留到以后再討論,先討論改變。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改變。但為什么每個人都想改變呢?答案只有一個:因為他們無法改變。如果人們很容易改變,他們就不會花那么多時間希望改變。無論人們多么希望,他們都無法改變。這就是為什么總是有那么多人被新宗教、可疑的自助研討會和任何關于每個人如何改變的說教所吸引。我錯了嗎? 智者:作為回應,我想問你為什么如此堅定認為:人們無法改變。少年:原因如下。我有一個朋友,他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好幾年了。他希望自己能出去,甚至認為如果可能的話,他想找份工作。所以他想改變他現在的樣子。我是以他的朋友的身份說這番話的,但我向你保證,他是一個非常嚴肅認真的人,對社會會有很大的幫助。除了他害怕離開他的房間。如果他走出去哪怕一步,他都會心悸,手臂和腿都會顫抖。我想這是一種神經癥或恐慌。他想改變,但他不能。少年:我不太確定。這可能是因為他與父母的關系,也可能是因為他在學校或工作中受到欺凌。他可能經歷過類似的創傷。但是,可能恰恰相反,也許他小時候太嬌生慣養了,不能面對現實。我只是不知道,我也無法窺探他的過去或他的家庭狀況。智者:你是說在你朋友的過去發生了一些事件,這些事件導致了精神創傷或類似的事情,結果他不能再出去了?智者:那么也許他不能再出去的原因就在于他童年時的家庭環境。他被父母虐待,成年后從未感受到愛。這就是為什么他害怕與人交往,為什么他不能出去。這是可理解的,不是嗎?智者:然后你說,“有因必有果”或者,換句話說,我現在是誰(結果)取決于過去發生的事情(原因)。我理解正確嗎?智者:因此,根據你的說法,如果世界上每個人的現在都是由于他們過去的事件,事情會不會變得非常奇怪?你沒看見嗎?每個在成長過程中受到父母虐待的人都會受到和你朋友一樣的影響,成為一個隱士,否則整個想法就站不住腳了。也就是說,如果過去確實決定了現在,原因控制了結果。 智者:如果我們只關注過去的原因,試圖通過因果來解釋事物,我們最終會陷入“決定論”,因為這說明我們的現在和未來已經由過去的事件決定,并且是不變的。我錯了嗎?少年:我懂了。沖突點似乎更清楚了一些。但是,如果我們按照你的說法,那不就意味著我的朋友沒有理由不出去了嗎?因為你是說過去的事無關緊要。對不起,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他隱居的背后一定有原因。必須有,否則就沒有解釋了!智者:事實上,沒有任何解釋。所以在阿德勒心理學中,我們不考慮過去的“原因”,而是考慮現在的“目標”。智者:你的朋友沒有安全感,所以他不能出去。換個角度想想。他不想出去,所以他在制造一種焦慮的狀態。這樣想吧。你的朋友有一個事先不出去的目標,他一直在制造一種焦慮和恐懼的狀態來實現這個目標。在阿德勒心理學中,這被稱為“目的論”少年:你在開玩笑!我的朋友的焦慮和恐懼都是想象中的嗎?你會說我的朋友只是假裝生病嗎?智者:他不是假裝生病。你的朋友感到的焦慮和恐懼是真實的。有時,他還可能患有偏頭痛和劇烈的胃痙攣。然而,這些也是他為了達到不出去的目的而制造的癥狀。智者:不。這是病因學(因果關系研究)和目的論(對特定現象的目的而非原因的研究)之間的區別。你告訴我的一切都是基于病因學的。只要我們堅持病因學的想法,我們就不會向前邁步。
編譯文獻:Ichiro Kishimi / Fumitake Koga,The Courage to Be Disliked: The Japanese Phenomenon That Shows YouHow to Change Your Life and Achieve Real Happiness,AtriaBooks;Why People Can Change P31-37
編譯者簡介:馮強,家之源家庭治療師,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注冊工作委員會注冊心理師(X-17-013),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注冊工作委員會注冊督導師(D-21-020);中國心理學會會員,中國醫學救援協會心理救援分會理事,亞洲家庭治療學院會員(AAFT)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