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風是一種常見的后天性皮膚黏膜色素脫失疾病。臨床以皮膚顏色減退、變白,無明顯自覺癥狀為特征。本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男女發病率大致相當,但以青年人多見。病程慢性,病因不明,易診難治。中醫稱之為“白駁風”。
白癜風好發于頭、四肢、口唇黏膜等暴露部位,色素脫失出現的白斑與正常膚色可形成鮮明的反差,皮損的不規則又常形成花斑狀,嚴重影響容貌。由于本病頑固、難治,患病后常引起患者本人及家屬的恐慌,導致精神壓力大、憂郁,同時還影響到社交、學習、生活等多方面。
白癜風分型和分期
白癜風可分為尋常型和節段型。
1、尋常型:
①局限型:局限于某一部位皮膚或黏膜,皮損面積<>
②散在型:散在、多發白斑,累及多個部位,皮損面積<>
③泛發型:由散在型發展而來,白斑多相互融合成不規則大片,有時僅殘留小片島嶼狀正常膚色,皮損面積>50%。
④肢端型:白斑初發于肢端,可累及黏膜。
2、節段型:
白斑為一片或數片,沿神經節走向分布,一般為單側。
3、分期:根據病情情況可分為進展期和穩定期。
中藥治療
中醫醫學認為白癜風的發生與情志內傷,肝氣郁結,氣機逆亂,氣血失調有關;復受風邪,搏于肌膚,肌膚腠理失養,釀成白斑;或者素體肝腎不足,或亡精失血,傷及肝腎,致肝腎虛損;兼外邪入侵,肌腠失養,局部氣血失和而致白斑;或者氣滯血瘀跌打損傷,局部血腫,可使絡脈瘀阻,毛竅閉塞,肌膚腠理失養,發生白斑。
根據中醫辨證論治一般可以分為肝郁氣滯證、肝腎不足證和氣血瘀滯證三個證型。
1、肝郁氣滯證
治法:疏肝理氣,活血祛風。
方藥:逍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心煩易怒者,加牡丹皮、梔子;月經不調者,加益母草、香附、臺烏;發于頭面者,加蔓荊子、升麻;發于下肢者,加杜仲、牛膝。
2、肝腎不足證
治法:滋補肝腎,養血祛風。
方藥: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加減。神疲乏力者,加黨參、白術;真陰虧損者,加阿膠、女貞子、旱蓮草。男子遺精者加芡實、菟絲子、五味子。
3、氣血瘀滯證
治法:活血化瘀,通經活絡。
方藥:通竅活血湯(《醫林改錯》)加減。腫痛者,加乳香、沒藥;刺痛者,加炙山甲、白芷;沿神經節段分布者加當歸、赤芍、絲瓜絡。
外治
1、穩定期可外搽30%補骨脂酊,同時可配合日光照射5~10分鐘,或紫外線照射2~3分鐘,每日1次。
2、大黃30g,丹參30g,紅花10g,首烏30g,75%酒精300ml浸泡2周后外擦患處。
3、補骨脂、菟絲子、梔子酊:將3味中藥研成粗末,置玻璃瓶內,加入500左右的白酒1000毫升,密封浸泡10天即可應用。涂擦患處,3~4次/日。
系統藥物治療
對于泛發型進展期損害,又無糖皮質激素禁忌癥者,可考慮系統使用糖皮質激素。如口服潑尼松15mg~20mg/d,見效后減量至停藥。
手術療法
一般采用自體表皮移植術。其適應癥為局限型或節段型、穩定期患者。
日常調理
1.減少有害物的接觸:盡量減少接觸化工原料、油漆涂料、重金屬鹽類等有害物,經常性接觸的工作人員,要作好勞動防護措施。
2.適當的日光浴及理療,要注意光的強度和時間,并在正常皮膚上搽避光劑或蓋遮擋物,以免曬傷。
3.避免濫用外擦藥物,尤其進展期禁用刺激性強的外用藥。
4. 堅持治療,樹立信心;愈后鞏固治療,防止復發。
5.少吃含維生素C高的蔬菜、水果,多吃豆類制品。
6. 保持心情舒暢,勞逸結合。
作者簡介
廖承成:主治醫師、講師。現就職于云南省中醫醫院,2007年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本碩連讀七年制臨床專業,師從北京中醫藥大學李元文教授。從事中醫皮膚病臨床、教學及科研9年。參與國家級課題研究1項,省廳級科研項目2項,參編教材2部,參編著作8部,發表論文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