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骨質疏松是老齡化的正常現象,實際上骨質疏松癥是一種可以預防的疾病。如果從兒童開始注意進食富含鈣、低鹽和適量蛋白質的飲食,獲得足夠的光照,進行規律的負重運動,并且在30歲左右達到最佳骨峰值后,在飲食、運動等方面建立良好而有規律的生活方式,盡量減少骨量丟失,就可以降低骨質疏松的發生率。
骨質疏松癥的病因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以骨量低下、骨微結構損壞、導致骨脆性增加、易發生骨折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常發生的部位是脊椎、髖部、手腕。常見的骨質疏松癥有三種: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繼發性骨質疏松癥。
◎ 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由于年齡老化、器官功能減退、內分泌功能下降而引起的骨質疏松癥,稱為老年性骨質疏松癥,又稱為退行性骨質疏松癥。
◎ 絕經后骨質疏松癥:主要是以絕經后婦女的雌激素分泌明顯減少為誘導、破骨細胞為介導而引起的骨吸收大于骨形成的高轉換型的骨質疏松癥。好發于絕經后5-15年的婦女,較男性年發生率高6倍。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特點是骨鈣吸收減少、骨丟失加劇。
◎ 繼發性骨質疏松癥:繼發性骨質疏松癥是由于某種疾病或藥物等誘因引發的骨質疏松癥。
骨質疏松的高危人群
骨質疏松的高危人群都有哪些?
◎ 中老年人、孕婦及乳母、更年期婦女、運動員;
◎ 鈣的攝取量少,不常曬太陽、維生素D攝取不足的人;
◎ 大量攝取咖啡、茶,節食減肥、嗜煙、酗酒者;
◎ 運動量少、長期臥床的人。
預防骨質疏松的膳食建議
◎ 預防骨質疏松要從娃娃抓起。富含鈣的飲食和規律的鍛煉有利于建立骨峰值,因此從兒童開始就要注意進食富含鈣、低鹽和適量蛋白質的飲食,獲得足夠的光照,同時進行規律的負重運動。
◎ 骨峰值高低的80%決定于遺傳因素,其余決定于環境因素。一般在30歲左右達人到最佳骨峰值,之前是儲備期,之后均屬支出。達到最佳骨峰值后也要在飲食、運動等方面建立起良好而有規律的生活方式,盡量減少骨量丟失,降低骨質疏松的發生率。
◎ 保證足夠鈣的攝入。WHO建議:高骨折發生率的國家,要求最少每天應攝入400—500mg的鈣。從人體對鈣的吸收率角度來看,補鈣的最佳來源是奶類,建議每天至少喝兩袋鮮牛奶。其次較好來源是大豆類,因為大豆異黃酮可以增加骨的形成。其它補鈣來源還有帶殼的食物、菌藻類、綠葉蔬菜、芝麻醬等。
◎ 補充維生素D。維生素D可以調節人體鈣、磷代謝,促進鈣、磷吸收和膠原蛋白合成。WHO建議:在骨折發生率高的國家,增加老年人維生素D和鈣的攝入量可減低骨折危險性。維生素D主要來源于膳食,如果日曬不足,建議每天補充維生素D 5—10微克。
◎ 多進行戶外活動、曬太陽。運動可促進機體活動和肌肉收縮,增強骨骼健康和促進鈣在骨內的沉積,減少骨鈣丟失。而且,戶外運動曬太陽可促進維生素D的合成,更有利于鈣的吸收和利用。
◎ 合理的蛋白質攝入量。充足的蛋白質則有助于骨基質形成,但是動物性蛋白質的攝取量越多,鈣質排出體外的機會就相對增加,很容易引起鈣缺乏癥。實驗證明:每天攝入80g動物性蛋白質,會造成37mg的鈣流失。
◎ 適當的鈣鎂比例。鈣、鎂是維持骨骼強度所必需的營養素,高鈣、高鎂食品有助于鈣代謝的平衡,利于骨礦物質沉積。每天增加100mg的鎂的攝入,全身骨密度可增加約2%
◎ 磷的過多攝入會引起尿鈣的流失。膳食中的鈣磷比≤0.5可致血磷升高、尿鈣排出量增大。如果過低可以促進骨吸收,所以要杜絕高磷飲食。
◎ 高鉀低鈉飲食。多吃含鉀食物可以促進鈣吸收,緩解骨溶解。例如:綠葉菜、粗糧雜豆、菌藻類等。過量鈉的攝入會引起鈣的流失,每天食鹽攝入量應控制在5g以下并小心隱形鹽。
◎ 補充維生素K可以促進骨骼的正常鈣化。補充維生素C可以促進鈣的吸收和向骨骼沉積,促進骨膠原蛋白的合成。
◎ 戒煙酒、不大量喝濃茶、濃咖啡(咖啡因)。因為煙酒、咖啡等飲食口味太重,會阻礙人體對鈣的吸收。
◎ 預防跌倒。老年人90%以上的骨折由跌倒引起。定期檢測骨密度,有利于預防骨質疏松癥。
◎ 如有明確病因導致的繼發性骨質疏松癥,如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或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等,應先去除病因,再進行相關對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