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微量元素科學研究會兒童健康專業委員會近期在濟南舉辦了“維生素A、D缺乏防治進展專題研討會”。小編認真學習了幾位大咖的講課內容,并對精華內容進行了總結,共包括九大新視點:
維生素A和維生素D是嬰幼兒、兒童生長發育所必需的兩種重要營養素,與兒童健康息息相關,缺乏或不足將會影響兒童的視覺、骨骼、免疫、造血等系統的發育,甚至導致疾病的發生。隨著兒童保健工作的深入開展,我國兒童維生素A、D缺乏的相關研究逐漸成為新的熱點。山東省微量元素科學研究會兒童健康專業委員會近期在濟南舉辦了“維生素A、D缺乏防治進展專題研討會”。會議期間邀請到了多位國內兒童營養、兒童保健和兒科臨床領域的知名專家,就兒童維生素A、D缺乏防治新進展及常見問題開展了專題討論。
視點一 我國兒童維生素A缺乏形勢依然嚴峻
全國14省市6歲以下兒童維生素A缺乏率及邊緣缺乏率達50%以上,而6個月以下嬰兒缺乏率高達80%。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顯示,我國3-12歲兒童維生素A缺乏及邊緣缺乏率高達50%以上,且農村明顯高于城市。2008年針對山東省臨沂市的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7個月-3歲的嬰幼兒維生素A缺乏及邊緣缺乏率高達60%以上。首都兒科研究所對67例體檢兒血清維生素A、25羥維生素D的檢測結果顯示,低月齡組的嬰幼兒的維生素A缺乏率較高(68.8%),純母乳喂養兒的維生素A和維生素D缺乏率均較高(60.0%、33.3%),這與我國乳母的維生素A營養水平普遍偏低密切相關。
我國維生素A和維生素D營養狀況仍不容樂觀,應針對高危人群及時施加干預以預防維生素缺乏癥的發生。
視點二 我國母乳中維生素A含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包括中國母乳樣本的世界各地產后15天-3月齡母乳樣品,維生素A平均水平范圍為297-825 ug/L,薈萃分析濃度平均值為444.0±114.6 ug/L。研究顯示,中國母乳樣本中維生素A的含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僅為297 ug/L,而實際上國內報告母乳維生素A含量更低,這可能是導致我國嬰幼兒普遍維生素A缺乏的原因。
2013年版的《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嬰兒維生素A的AI值是按照世界平均值及我國維生素A理想的目標400 ug/L作為基礎計算的,0-6個月嬰兒按每日母乳量按照750 ml計算,7-12個月嬰兒按每日母乳量按照600 ml計算,而從我國實際的國情來看,純母乳喂養的嬰兒維生素A的攝入量可能更低,遠達不到推薦的參考攝入量。
視點三 國際對維生素A補充的建議
目前國際上關于嬰幼兒維生素A的補充劑量,采取的是定期大劑量的補充法,即每4-6個月補充一次,每次10-20萬IU,針對不同月齡,給予不同的劑量。
補充維生素A的益處在于:在維生素A缺乏地區普遍補充維生素A可使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降低23%,孕產婦死亡率降低44%,麻疹患兒補充維生素A后死亡率下降50%。維生素A缺乏的哺乳母親一次性30萬IU維生素A膠囊服用,可提高母親體內維生素A的貯存量,母乳內維生素A水平和母乳喂養嬰兒血清維生素A水平,并使嬰兒死亡率降低30%。
視點四 我國對維生素A補充的建議
2013年《維生素A缺乏的診斷、治療及預防建議》提出了維生素A缺乏的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策略:
一級預防:每日膳食中的維生素A攝入量應達到RNI。提倡母乳喂養,并應在出生后及時添加維生素A和D,對母乳不足或無母乳的孩子指導其食用配方奶粉。在維生素A缺乏的高危地區,以及患有麻疹、腹瀉、呼吸道感染、水痘等其他嚴重感染性疾病或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的高危人群中執行預防性維生素A補充。
二級預防:針對早期可疑病例,進一步進行相對劑量反應試驗(RDR試驗)、暗適應檢測等,對亞臨床及邊緣型維生素A缺乏者,除增加膳食中維生素A及β胡蘿卜素的攝入外,可每天服用維生素A 1500-2000 IU,與1995年我國《亞臨床狀態維生素A缺乏的防治方案》中推薦的劑量相同。
視點五 我國對維生素D補充的建議
2015年最新的《維生素D缺乏及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防治建議》中針對胎兒期、兒童期和高危人群維生素D的補充同樣給出了明確的建議:
胎兒期:于妊娠后3個月補充維生素D 800~1000 IU/d,同時服用鈣劑。如有條件,應監測血清25-(OH)D濃度,必要時應給予維生素D治療,使25-(OH)D水平保持在正常范圍。
兒童期:戶外活動:平均戶外活動應在1~2 h/d。6個月以內小嬰兒不要直接陽光照射,以免皮膚損傷。維生素D補充:嬰兒出生應該盡早開始補充維生素D 400~800 IU/d。
高危人群: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雙胎兒生后即應補充維生素D 800~1000 IU/d 。連用3個月后改為D 400~800 IU/d 。
根據健康嬰幼兒每日的飲食攝入量進行推算,每日的維生素D攝入量在100 IU左右,與嬰幼兒推薦攝入量存在較大差距,因此還需要額外進行補充,避免佝僂病的發生。此外,如果佝僂病的治療結果不理想,在排除了是否按時服藥等因素影響下,還需考慮是否存在其他營養素合并缺乏的情況,如維生素A缺乏、鐵缺乏或者鋅缺乏。
視點六 維生素AD同補具有協同作用
研究顯示維生素A與骨質代謝存在密切關系。維生素A缺乏可使破骨細胞數目減少,成骨細胞的功能失控,導致骨膜骨質過度增生,骨腔變小。維生素D的活性產物1,25-二羥維生素D3能刺激骨細胞與破骨細胞的活動,促進鈣的吸收。因此,維生素A與維生素D在促進兒童骨骼健康方面具有協同作用。
維生素A有助于保持呼吸道粘膜完整性,增強上皮組織的防御能力,并可提高免疫細胞功能、促進抗體生成。當維生素A 缺乏可導致機體呼道粘膜上皮細胞的生長和組織修復障礙,防御病原體侵襲的能力降低。維生素D是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激素,維生素D缺乏可引起機體正常的免疫功能損傷,抗感染能力下降,補充維生素D能夠改善患兒免疫功能,提高抗感染能力。因此,維生素A與維生素D在促進兒童免疫功能方面具有協同作用。
由于我國維生素A和維生素D缺乏形勢嚴峻,且維生素A和維生素D在兒童骨骼健康、免疫功能等方面具有協同的作用,因此建議我國維生素A和維生素D的補充采取同補的方式。
視點七 預防劑量的維生素AD是安全的
膳食營養素的參考攝入量(DRI)是一個相對寬泛的范圍,在推薦攝入量(RNI)與可耐受最高攝入量(UL)之間都屬于有效且絕對安全的攝入范圍。很多醫務工作者以及廣大家長對于維生素A的安全劑量存在疑慮,擔心持續每日補充會引起過量或中毒。正是這些誤區導致了我國維生素A和維生素D缺乏防治工作存在一定阻力,攝入不足問題在嬰幼兒、兒童群體中仍較為普遍,尤其是亞臨床缺乏率居高不下。
需要說明的是,6歲以下兒童維生素A的合理攝入范圍為1000-3000 IU/d,而中毒劑量為:嬰幼兒一次攝入維生素A 30萬IU以上即可發生急性中毒;每天攝入5-10萬IU,超過6個月即可引起慢性中毒。
目前我國針對維生素A和維生素D缺乏的防治主要是通過服用維生素AD滴劑進行補充(如伊可新)。有些兒保醫生或者兒童家長擔心AD同補會引起維生素A補充過量。我們通過對市場上10種維生素AD滴劑或者魚肝油進行了分析,按照維生素A和維生素D 3:1的比例研制的維生素AD滴劑是十分安全的,0-1歲選擇服用綠色的膠囊(維生素A含量1500 IU,維生素D 500 IU),1歲以上服用粉色的膠囊(維生素A含量2000 IU,維生素D含量700 IU)。
視點八 維生素A抗感染研究新進展
維生素A又稱為“抗感染維生素”,維生素A缺乏與兒童感染性疾病的發生及嚴重程度密切相關。
維生素A缺乏可引起呼吸道上皮細胞分化及其完整性受損,并降低機體免疫功能,主要機制如下:①當VA缺乏時,呼吸道上皮細胞纖毛消失,出現鱗狀上皮化生,腺體細胞功能失常,脫落細胞阻塞管腔,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易致病原體侵入,而反復發生感染。②當VA缺乏時,非特異性及特異性免疫系統受到影響,分泌性抗體IgA的生成減少,呼吸道粘膜局部抗感染作用下降,且T、B細胞的活化、增殖、分化功能降低,導致免疫功能受限。③VA缺乏可導致機體免疫功能減弱, 降低兒童的免疫力, 是造成反復呼道感染及哮喘發病的重要原因。同時,呼吸系統感染也可進一步使維生素A水平下降,形成惡性循環。
維生素A缺乏時人體特異及非特異免疫功能受損 , 消化道黏膜完整性遭到破壞, 病原易于侵襲而導致發病, 且發病率和發病程度隨維生素A缺乏嚴重度的增加而加重。補充維生素A可促進腸黏膜上皮細胞的發育,增強對致病微生物的防御能力, 不但可減輕臨床癥狀, 還有助于縮短病程, 減少腹瀉復發。
視點九 維生素A在其他領域的研究新進展
維生素A缺乏與貧血的發生也有顯著的相關性,缺鐵性貧血與血清維生素A水平降低常常同時存在。 可能的機制如下: ①維生素A 缺乏影響運鐵蛋白合成,使肝臟儲存鐵釋放入血障礙,引起骨髓缺鐵,致造血下降; ②維生素A 缺乏影響亞鐵血紅素合成時鐵的利用,造成幼紅細胞增殖分化障礙; ③維生素A 缺乏時機體對感染的易感性增加,從而抑制骨髓造血。
最新研究顯示維生素A和維生素D對哮喘發作具有協同調節機制。維生素A對呼吸道上皮細胞的分化及其修復具有重要作用,缺乏維生素A 可使免疫細胞內視黃酸受體的表達下調,從而干擾機體的免疫功能,同時導致呼吸道上皮受損; 反復氣道過敏原刺激可致維生素A大量消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感染還能引起TH1/TH2免疫應答失衡,從而促進哮喘發作。而維生素A可增強TH1的細胞功能,調節并恢復TH1/TH2免疫應答平衡。
維生素A及其活性代謝產物在胎兒肺的分化、增生、發育、成熟及肺損傷的修復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維生素A是目前治療支氣管發育不良公認的藥物( 推薦等級為A)。其主要機制為:①影響肺表面活性物質(PS)合成; ②影響Ⅱ型肺泡上皮細胞的合成; ③影響肺的肺泡化,增加肺泡數量,保持肺泡形態; ④促進肺的血管化。
專家簡介
汪之頊:新版婦幼人群DRI解讀與臨床應用建議
中國營養學會婦幼營養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營養學會國際交流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營養學會科學技術獎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婦幼營養學首席科學傳播專家、南京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兒少與婦幼保健學系主任、南京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副主任(兼)。
衣明紀:維生素A、D的研究進展及其缺乏的預防
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兒童保健科主任、中華醫學會行為醫學分會行為診斷與評估學組副組長、中國醫師協會兒童健康專業委員會全國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兒童保健分會心理行為學組全國委員、中國優生科學協會兒科臨床與保健分會全國委員、山東預防醫學會兒童保健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兒童保健雜志》、《中國婦幼健康研究》編委。
何守森:維生素D缺乏的早期診斷與治療
中華預防醫學會兒童保健分會副主任委員、全國婦幼健康研究會兒童早期發展專業委員會委員、山東預防醫學會兒童保健分會主任委員、中國婦幼保健協會理事、山東省微量元素科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山東省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中心主任、《中國兒童保健雜志》、《中國婦幼健康研究》編委。
姚海麗:維生素A缺乏癥的防治進展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副主任醫師、副教授。
醫學界兒科頻道投稿郵箱:yxj_ek@yxj.org.cn
稿費:100—1000小編微信號:huanba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