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7成精神疾病是后天因素所致(資料圖)
河北新聞網訊(記者 梁成棟)10月10日是第25個“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主題為“心理健康,社會和諧”。記者從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了解到,在精神疾病患者中,大約有3成是受先天遺傳因素影響,7成患者疾病形成與后天因素影響有關。
專家指出,不少精神疾病患者疾病形成受到環境變化、人際關系不和諧以及認知出現問題等后天因素影響。
此外,專家還提醒廣大網友,不要因為患有精神類疾病后就產生羞恥心理不愿就診。精神類疾病也是病,只有早發現早治療,才能達到治愈的目的。
7成精神疾病形成受后天因素影響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在該院精神衛生科大樓一樓門診舉行義診活動。記者從活動現場了解到,近年來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壓力加大,我國精神疾病患病人數逐年增高,而在這些患者中,因為先天遺傳因素影響的占3成,有7成患者疾病形成與后天因素影響有關。
“環境的變化、人際關系不和諧以及在認知上出現問題等都屬于后天因素,往往這些因素會導致一個人患上精神疾病。”河北醫大一院精神衛生科主任王學義告訴記者。
據了解,精神疾病包括十大類400多種,除了通常大家熟知的重性抑郁、精神分裂癥、強迫癥外,一些社交恐懼癥、酒精依賴性和濫用性障礙、神經性厭食、貪食、心情惡劣等都屬于精神疾病的范疇。
“從我們醫院門診量來看,精神疾病就診患者越來越多,抑郁癥、精神分裂癥以及焦慮癥的患者排在前三位。”王學義認為,當代社會中大多數人都面臨工作壓力大、競爭日益激烈、社會矛盾增多等一系列問題,學會如何自我調節就變得很關鍵。
專家:改變患精神疾病“可恥”認知
在大眾認知中,患有精神病患者往往會收獲“另類眼光”,包括在日常用語中,“精神病”也常常是一句罵人的話,可見公眾對于精神病存在著嚴重偏見。
“很多人在患軀體疾病后都知道趕緊去醫院就醫,但是如果精神出現疾病往往都不愿意去醫院看病,也害怕別人知道。”王學義認為,公眾對于精神疾病認知上還存在一定偏差與誤區,這需要引起大家的警惕。“精神疾病也是病,既然是病就要去治療,早發現早治療,不要存有精神疾病就可恥的錯誤認知。” 據統計,我國各類精神疾病患者在1億人以上,但公眾對精神疾病的知曉率不足五成,就診率更低。精神疾病在我國疾病總負擔中已排名首位。在全國包括河北在內,精神衛生診療上存在著諸多問題,例如社會上對精神方面的疾病還不夠重視,精神病人在一定程度上仍受歧視,精神患病本身治療花費巨大等問題都會延誤病人的病情治療。
“我們之所以在精神衛生日舉辦義診就是呼吁各方參與到精神衛生的工作中來”王學義表示,希望大家能夠關注心理健康、關心精神疾病患者,從而形成一個良好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