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立即關注,更多健康內容不再錯過,不定期驚喜送給你
許多疾病的發生,與各種不良心理因素有關。過度的精神緊張、心理壓力都會造成應激性激素大量分泌,并導致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神經系統、骨骼肌系統等多個系統出現相應的病理變化,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糖尿病亦是如此。應激性激素的增多,會抑制胰島素的分泌,所以,人在情緒出現較大波動的時候,都會出現血糖升高的表現,出現糖尿病的癥狀。
據美國科研人員報道,與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發生抑郁癥的危險性倍增。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patrickj.lustman博士及其同事通過medline和psycinfo資料庫回顧了包括20218例實驗對象的39項研究,用以確定1型或2型糖尿病成年患者發生抑郁癥的發病率。結果發現,11%的糖尿病患者出現重癥抑郁癥,31%的糖尿病患者抑郁癥癥狀加重。在20項包括非糖尿病人群的研究中,對性別、糖尿病類型或評價方法等干擾因素進行校正后,糖尿病患者的優勢比為2.0。
究其原因,在于大多數糖尿病患者想到疾病將伴隨終生心里很難過,表現為精神抑郁,心情不暢。而這種情緒也會導致病情的加重,正如中醫所說,人有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一方面,七情過度會造成人體氣機失常、氣血功能紊亂,從而誘發疾病的產生;另一方面,七情又與臟腑有極為密切的聯系。如果不能很好的處理心理問題,導致精神壓力過大,長時間不解決就會出現代謝紊亂,造成糖尿病。
因此,心理康復對糖尿病患者十分重要,重點是改善病人的情緒狀態,克服消極情緒反應,合理地安排生活和遵從醫囑,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必要時可去看心理醫生。
(1)支持性心理治療:通過解釋、說理、疏導、安慰等,進行支持性心理治療,以幫助病人消除各種消極情緒反應;
(2)認知療法:幫助病人對糖尿病基本知識的了解,消除不適當的預測、誤解和錯誤觀念。提高治愈疾病的信心;
(3)行為療法:某些行為療法技術可幫助病人遵從藥物治療和飲食控制計劃,包括血糖自我監測,行為強化,行為塑造療法等。
其實糖尿病并不象許多人認為的那么可怕,新發病人以早期治療為好,已患病數年者也不要失去生活的信心,醫學在不斷地發展,病人不應該被所謂“終身疾病”所嚇倒。學會傾訴、主動吸收新知識、遵守生活秩序,飲食休閑要按部就班、適當體育運動、拓寬自己的情趣范圍等,再加上藥物輔助治療,糖尿病患者依舊可以活得輕松自在。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健康工具大全”(微信號:med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