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肖鋒
多生個孩子吧——到2035年,我國將進入急速老齡化階段,老年人口將從2.12億增加到4.18億,占比提升到29%。不生二孩,將來你老了怎么辦?
節后,一組離別主題的照片在微信朋友圈迅速擴散。照片中,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媽媽把身子探進車子里,笑容慈祥,專注地看著車里的人,眼神里透著無限留戀,只是額頭深刻的皺紋和斑駁的臉龐,讓人感受到歲月的無情。
在老人們眼里,“年”來了,意味著孩子們要回來了;“年”走了,意味著孩子們也要走了。
心理學家提醒,要警惕家中老年人“分離綜合癥”,焦慮、恐懼、擔心,或者情緒低落,另外一方面,心理焦慮還會誘發原有的軀體疾病,比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可能會惡化。
全國老齡委統計,目前我國老年空巢家庭率已達半數,大中城市達到了7成。隨著春節假期結束,兒女陸續離家,不少老人出現了“先焦慮、后抑郁”的“分離綜合癥”。河北醫大一院精神衛生中心主任王學義介紹,焦慮、恐懼、擔心,或者情緒低落、不開心,不高興。另外一方面,原有的軀體疾病,比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可能會惡化。因為這種心理因素會驅使身體疾病惡化,這種軀體疾病又會反過來又增加心理的壓力。
心理醫生表示,春節過后,老人出現心理波動是正常現象。子女離家前,應盡量安排好老人生活;另外,老人們也需調整生活習慣,盡量多拓展娛樂、社交活動,多和老朋友走動。
誰來看護我們的老人?
首先,現在“居家養老”仍是主流,未來“空巢居家養老”將是無奈趨勢。
老母親給兒子帶30斤煎餅,或在行李中裝20斤大米的消息在網上引發一波波感慨。親情是暫時的,分離是肯定,無奈是必須的。
因為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導致老人空巢現象是必然的,如果生育政策不作大調整,今后只會越來越嚴重。須知,中國現在每年新出生嬰兒數量已經沒有老人增長數量多了!
今后,大力發展機構與居家、社區養老一體化將是必然趨勢,為空巢老人提供“伸手夠得著”的服務。從老年需求看,更注重就近、便捷。較于集中居住的養老服務機構,更符合老年人心理和服務需求特點的是在熟悉的社區
中獲得持續、綜合的服務。
其次,老人自己也要找到事做,對事物有興趣,甚至玩游戲,都能延緩衰老,比較游戲對減緩老年癡呆癥就很有效。像西方,老人繼續工作的大有人在。我在臺灣旅行時遇到一位67歲的老出租車司機,臺灣允許老年人工作到68歲,我問他為什么不周游世界去,因為臺灣的福利制度“老的哥”完全可以更瀟灑一點,這位李姓大哥答道:“有事做,老得慢啊……”是啊,抵御衰老就是要有事做啊。
第三,多生個孩子吧——到2035年,我國將進入急速老齡化階段,老年人口將從2.12億增加到4.18億,占比提升到29%。不生二孩,將來你老了怎么辦?
“我們注定是孝順父母的最后一代,被兒女拋棄的第一代”,弟子規學堂的公眾號如是說。
在我們這一代,兄弟姐妹三五人是常態,有兩個都算是少的。
而且,大家多是以父母為圓心,分散在不遠的地方,或工作,或經商,或務農。到了這把年紀,工作也都壓力不大,經商也都小有成就,務農則就在父母身邊。
這樣,大家照顧起父母來,有相對充足的時間和精力。
我們的下一代則都是獨生子女,有兩個的已經算多的。
他們將來的工作,是竭盡所能,越遠越好,他們的工作性質,也不會像我們一樣輕松閑適,就算沒有考上大學,也不再有真正意義上的農民,只會為了生活的壓力奔波得更苦。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他們想為我們養老,也是有心無力。
我們怎么辦?一是在能走動的時候盡量周游世界,保持年輕心態,延緩衰老;二是在實在不愿走動的時候,大家結伴養老,找到老家或山清水秀的地方,打造老年養老營。
當然,生了病怎么辦,醫保怎么辦,這需要國家的配套改革要跟上……
可眼下,如何減輕中老年人“分離綜合癥”?自己先有空常回家看看,不行就在微信上建立親人微信群,老人不會就手把手教會他或她,網上有手繪微信指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