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 2 年來,國內外雜志發表了一系列有關高血壓流行與防治情況的調查數據及臨床試驗結果,引起了大家的關注,某些方面出現爭論。
對此,阜外醫院王文教授就我國高血壓的流行情況、防治效果及國內外臨床試驗結果,在本刊發文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高血壓流行情況: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較十年前有進步
關于我國高血壓的流行情況,王教授認為,國家衛生計生委于2015年發布的2012年我國人群高血壓患病率、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數據,可供參考應用。2012年,中國18歲及以上居民高血壓患病率為25.2%, 其中城市為26.8%,農村為23.5%。
另外,我國高血壓的防治有了明顯的進步。高血壓人群知曉率為46.5%,治療率為41.1%,控制率13.8%,與2002年相比,分別上升16.3%、16.4%和8.6%。
心腦血管病標化死亡率:呈下降趨勢
王教授指出,我國心腦血管病年齡標化死亡率已呈下降趨勢,這也是我國心血管病防治初見成效的表現之一。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周脈耕等在Lancet發表的中國1990-2013年疾病負擔文章顯示,與 1990年比較,2013年我國心血管病、缺血性心臟病、腦血管病年齡標化死亡率分別為下降21.0%、增加 2.6%和下降20.9%。
腦血管病死亡中,缺血性卒中年齡標化死亡率增加28.8%,出血性卒中下降37.7%。高血壓心臟病標化死亡率下降41.3%。
王教授指出,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加之人們不良生活方式盛行,故心腦血管病死亡人數不斷增加,疾病負擔加重,但心腦血管病年齡標化死亡率呈下降趨勢。
降壓是預防腦卒中的關鍵
王教授指出,“對臨床試驗及匯總分析,要具體評估,要結合其他同類研究的結果,綜合分析,不要盲目照搬某一項臨床試驗結果。目前研究仍然認為,降低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水平,是減少腦卒中等事件的關鍵。”
2015年發表的SPRINT研究提示,將高血壓患者的收縮壓降至120 mmHg與<140 mmHg相比,可降低重要心血管事件,但低血壓及腎功能損害發生率較高。
這一研究結果對以往降壓臨床試驗(如ACCORD)結果的挑戰,也是對JNC8老年人血壓目標的挑戰。王教授表示,臨床上不可能均把收縮壓降至120 mmHg以下,但降至140或130 mmHg以下是安全、有效的。
HOPE-3研究:正常 - 高值血壓水平者者降壓未能降低心血管事件
2016年公布的HOPE-3研究發現,單獨的降壓治療未能使受試者獲益,但降膽固醇治療或降膽固醇聯合降壓治療可降低受試者心腦血管復合終點事件發生率。
王教授分析道,HOPE-3是一級預防試驗,入選對象不是患者,而是中老年伴有心血管危險因素中等程度的受試者,樣本量大,隨訪時間長,降壓治療對基線血壓水平較高者有益,對正常 - 高值血壓水平者未能降低心血管事件;他汀治療可使心血管中危受試者明顯降低心血管事件風險。
降壓目標不能照搬國外的指南:多數人應降至140/90 mmHg以下
王教授強調,降壓治療血壓目標有爭議,我們不能照搬國外的指南,60歲以上老年高血壓患者的血壓目標小于150/90mmHg不適合中國。
對大多數高血壓患者而言,應至少降至140/90 mmHg以下, 對某些高危患者,能耐受情況下,降至130/80mmHg, 可能更有益。
我國高血壓的主要并發癥是腦卒中,降低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水平是預防腦卒中的關鍵,因而適當降低血壓水平是合適的。
來源:王文. 對近期發表的高血壓研究的認識. 中國循環雜志, 2016, 30: 1130-1132.
轉載:請標明“中國循環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