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大多需要長期用藥控制,也就是所謂的“終身服藥”。所以,很多痛風患者最關心的,就是病好了(痛風性關節炎癥狀消失后),還用不用吃藥,是不是也需要一輩子靠吃藥來預防痛風發作。
對于這個問題,首先可以明確地說,痛風急性發作期所用的兩類藥物,非甾體抗炎藥和秋水仙堿,在痛風緩解期是不會再應用的。這兩類藥屬于“救急藥”,只在“戰爭狀態”大顯身手,等癥狀完全緩解,進入“和平年代”的時候,它們就該隱退了。
那需不需要服用其他藥物呢?這個要因人而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醫學界一般認為,對于每年僅有一兩次痛風發作,甚至更少,緩解期血尿酸水平和腎功能都正常的患者,是不需要吃藥的。這些患者只需要控制好飲食,并隨時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態,一旦有關節痛的苗頭,馬上服用非甾體抗炎藥進行“打壓”即可。
對于每年痛風發作超過兩次的患者,血尿酸水平持續偏高,或者存在腎功能損害,那就需要服用藥物來降低尿酸,控制痛風性關節炎發作,避免腎損害等并發癥。
能夠降低尿酸的藥物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以別嘌呤醇為代表的抑制尿酸合成的藥物,另一類是促進尿酸排泄的藥物,主要有丙磺舒、磺吡酮、苯溴馬隆等。這些藥物都能夠大大降低血尿酸水平,但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第一,降低尿酸的藥物反而有可能誘發痛風發作。
這聽起來有點奇怪,實際上很容易理解。藥物讓血中的尿酸水平急劇減少了,關節中的尿酸鹽結晶就會溶解釋放,準備“補充”到血液中。但關節釋放的尿酸太多了,一下子還來不及進入血液,全都存留在小小的關節腔里,這可是個不小的刺激,很有可能誘發關節炎發作。
當然,對于這種情況不必過于擔心,醫生在給患者開降低尿酸藥物的同時,還會開非甾體抗炎藥“保駕護航”,預防痛風性關節炎發作,一段時間后,患者的血尿酸穩定在357毫摩爾/升以下了,就不需要再服用非甾體抗炎藥了。
第二,促進尿酸排泄的藥物會增加泌尿系統結石的危險。
因為尿酸排泄要通過泌尿系統,當尿酸排泄增多時,泌尿系統中的尿酸濃度就會相應升高,如果飲水不足,這些尿酸就有可能在泌尿系統析出、沉積,形成結石。
服用促進尿酸排泄的藥物,如丙磺舒、磺吡酮、苯溴馬隆等,一定要注意多喝水,多吃堿性食物,防止尿酸從尿液中析出。有條件的患者,每天可以用蘇打水代替一部分飲用水。
第三,降低尿酸的藥物都有一些副作用。
比如別嘌呤醇可能會引起免疫系統和肝臟損害,還有可能導致過敏。促進尿酸排泄的藥物也可能引起胃腸道不適和過敏等不良反應。
因為藥物有這樣那樣的缺點,所以對于痛風緩解期患者來說,飲食控制等生活方式改變還是基礎,是重中之重,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藥物身上。如果進行了積極的生活方式調整,仍不能控制好尿酸水平,痛風性關節炎仍頻繁發作,甚至出現了腎功能損害,那藥物“該出手時就出手”,不要有太多顧慮。
作者:郭曉蕙,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內分泌科主任,內科副主任,北京衛視養生堂欄目重要嘉賓,中國權威內分泌疾專家。著有《讓尿酸不再高,讓痛風遠離你》一書,全方案解決痛風之痛!免費閱讀更多健康暢銷書,請戳下面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