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的自尊在教育教學的細節中飛舞起來
石板鎮中學 何建偉
在當前教育界如火如荼地爭議“觀念與行為誰更重要”的時候,在教育的理論界提出如何進一步去研究教育觀念對教育行為的作用影響并試圖以此促成某種改變的時候,我認為教育首先應從自我做起,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而今的人們已越來越認識到操作的重要性,要落實行動終究是要靠每個細節上的操作。我也很欣賞這樣的行動口號:“細節,還是細節,一切都在細節之中。”
在教育和教學的過程中,我常觸及到一個生命哲理性的命題。自尊與自信在人的生命發展中具有什么樣的重要意義?為什么學生對這個問題最敏感、反應也最激烈?俗話說“自尊之心,人皆有之。”心理學認為自尊心是人與生俱來的天性之一,是人的生命的一部分。自尊心理是人內在的安全需要,是人在自我人格的完整和尊嚴中實現自我保護的一種心理功能。可以這么說,在傷害自尊的同時也必然影響著人一生的發展,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甚至國外科學實驗也告訴我們:連靈長類動物都有自尊心理,當遭受不公正待遇時,它們會拒食。由此,我們應該理解為什么學生在這個問題上的反應是如此的強烈。
我特別關注這一類失當,即直接對學生人格尊嚴造成影響的教育行為不能容忍。因為對于每一位追求著教育理想的教師,需要同時對這類失當的教育行為作出自己應有的回應。慶幸的是我在教學中通過師生敞開式的個體真誠對話方式,在傾聽中靜思,了解學生對自己教學行為的真切感受,在共同語言中追求教育的民主與和諧,讓學生不斷走近老師的真情實感,讓理解在相容中產生,讓情感在彼此的共鳴中交融。試想,當一個學生在橫加指責與譏辱體罰中喪失了自尊與自信時,他(她)又怎么可能會有良好的發展呢?
因此,我認為,在功利的強勢面前,教育的本原已容易為人們所忽視。教育的本原是什么?教育是生命與生命的交流過程,教育應依據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發展的規律,引導生命走向完整、和諧,引導生命從生存走向存在。雖然教育無法成為人的第一天性,但是教育會改造人,但其作用不能被無限夸大,過度的教育只會以損害生命的和諧與完整為代價,傷害人格尊嚴的事件也就成了必然。
教學中一旦教師成了中心,學生只能成為附庸,民主只是作為擺設。在近段時間的教學中,我強烈地感受到了一種沖擊、一份期盼。教師的觀念與行為之間許多時候會處于一種沖突狀態,沖突的結果可以導致行為的改變與提升,也可能會使良好的理念在不良環境中以扭曲的行為表現出來,使教師在分裂與痛苦中陷入迷茫。其實,人的理念與行為不完全是統一的,行為理論一般認為兩者適度背離是正常的、符合人行為規律的一種現象。人的行為養成是通過四個階段完成的:理念-行為-習慣-性格。對課堂教學而言,若能將恰當的教學行為去替代失當的教學行為,并使之凝塑成教師的工作性格,那將是教學的至高境界。我相信每個學校每位教師都可以構筑好自己的小環境,在冷靜和理智的行動中、在每一個環節的細節中,努力塑造教師正確的教學行為。
哲學家尼采曾如此說:播下一種行為,你將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你將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獲一種命運。我堅信,有志于素質教育的工作者們必將會在不斷選擇中進步,最終形成自身優秀的教學風格,使語文素質教育這面旗幟,在新一輪課改浪潮的探航中更鮮明與飛揚!因為社會在期待!世紀在期待!!
老師們,做好了這個簡單而又平凡的細節,也許你就真的變得不平凡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