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教師資格《幼兒心理學》模擬試題及答案(4)
二、填空題(本大題共9小題。每空0.5分。共10分)
1.兒童心理發展年齡特征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是根源于本質未變的制約因素,制約兒童心理發展的社會和教育條件的不斷變儋,構成兒童心理發展年齡特征的__________。
2.幼兒有意注意的形成與__________在幼兒行為調節中所起的作用有密切聯系。
3.__________前兒童的注意基本上屬于無意注意。
4.從功能看,內部言語的特點是不作為交流的工具,是對自己的言語,因此,又稱__________。
5.成人和幼兒的判斷在形式上是不同的,實質上反映了__________的不同。
6.兒童理智感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__________和__________。
7.氣質指一個人所特有的、主要是生物決定的、相對穩定的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的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
8.親子關系通常分成三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證明,__________的親子關系最有益于幼兒個性的良好發展。
9.需要是個性積極性的源泉。需要分__________需要和__________需要兩種。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5分,共20分)
1.3~6歲兒童注意發展的特征是什么?
2.記憶在幼兒心理發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3.簡要說明幼兒思維方式發展變化的趨勢。
4.簡要說明幼兒堅持性及其發展的關鍵年齡。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8分。共16分)
1.幼兒教師如何根據感知覺的規律組織教育教學活動?
2.請說說幼兒記憶發展中易出現的問題,你如何采取應對措施?
一、單項選擇題
1.A【解析】感知覺、記憶、思維、想象等是人對事物的認知過程。
2.A【解析】感覺和知覺是人生最早出現的認知過程,是其他認知過程的基礎。
3.D【解析】“這兒有個蘋果。”體現個體的感知覺。“真香!”體現的是想象。“我要吃!”體現的是需要。“這是什么?”體現的是思維。
4.C【解析】兒童心理發展的過程都是從簡單、具體、被動、零亂朝著較復雜、抽象、主動和成體系的方向發展,其發展趨勢和順序大致相同。
5.C【解析】新生兒對不同的聲調,聲音的純度、強度、持續時間等有不同的反應。
6.C【鷦析】注意不是獨立的心理過程,是影響心理過程的一種心理現象。
7.B【解析】同窗情是情感方面的,是情緒記憶。
8.A【解析】題干為想象的定義。
9.C【解析】幼兒心理活動的無意識性是受情緒左右的,這主要是情緒的作用。
10.D【解析】這不是記憶,是幼兒對一種普遍性的認識,屬于思維。
11.D【解析】學前兒童的思維能力不強,常不能用客觀邏輯進行思考。
12.B【解析】這是幼兒對熟悉的事物進行的概括,是在自己的生活情景之內進行的概括。
13.A【解析】學前兒童言語的發展是理解在先,表達在后。
14.B【解析】能正確地叫“阿姨”不屬于語音意識的產生。
15.C【解析】兒童語法結構變化不包括副詞運用。
16.D【解析】喜歡成人的接觸等反映了兒童的社會性需要。
17.D【解析】幼兒期性格的典型特點是活潑好動、喜歡交往、好奇好問和模仿性強。
18.D【解析】放任型親子關系容易產生這一種不良品質,這類家庭中容易出現自命不凡的孩子。
19.B【解析】自我體驗是一個人通過自我的評價和活動產生的一種情感上的狀態。如自尊心、自信心、羞愧感等。
20.B【解析】同齡人的相互作用對兒童同情等能力的形成起著決定作用。
三、名詞解釋
1.再造想象:是指根據語言文字的描述或圖形、圖解、符號等非語言文字的描繪,在頭腦中形成相.應新形象的過程,其新形象一般是以前已經存在的。
2.內部言語:兒童身心發展到一定水平的產物,是外部言語的內化,是思維過程的依靠,對心理活動有調節和控制的作用,幼兒內部言語的產生也是幼兒心理發展水平的一個質變。
3.美感:指人對事物審美的體驗,它是根據一定的美的評價而產生的。兒童對美的體驗也有一個社會化過程。
4.氣質:指一個人所特有的、主要是生物決定的、相對穩定的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的強度(反應的大小)、平衡性(興奮或抑制的優勢)及靈活性(轉換的速度)、指向性(有人傾向于外部事物,有人傾向于內心世界)方面。氣質的特點包括天賦性、遺傳性、穩定性。
5.自我意識:是對自己所作所為的看法和態度,包括對自己存在以及自己對周圍的人或物的關系的意識,就是自我意識。
五、論述題
1.【答案要點】幼兒教師應按照幼兒感覺和知覺發展的規律組織教學活動。(1)適應現象。①感覺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結果而產生的感受性,會因刺激持續時間的長短而降低或提高,這種現象叫適應現象。②幼兒園各班活動室應有通風換氣設施和制度,以保證空氣清新。(2)對比現象。
①同一分析器的各種感覺會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這種現象叫感覺的對比。感覺對比分先后對比和同時對比兩種。教師在制作和使用直觀教具時,掌握對比現象的規律,對提高幼兒感受性有重要的實際意義。②不同分析器的感覺,也會因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在視覺感受性方面較明顯。在組織幼兒觀察活動時,不應有喧嘩聲,教師的聲音也不應太大。
(3)知覺中對象與背景的關系。知覺對象從背景中分離出來,其影響因素有:對象與背景的差別,包括顏色、形狀、聲音和強度差別,差別越大,對象越容易從背景中分離出來。教師要運用背景與對象關系的規律,通過板書、掛圖和實驗演示出來。教學應當突出重點,加強對象與背景的差別;教材重點的線條、粗字體或彩色筆,使它們特別醒目;教學指揮棒與直觀教具的顏色不要太接近;注意對象的活動性。在固定不變的背景上,活動的刺激物易知覺。據此,教師應盡量多地利用活動模型、活動玩具及幻燈片、錄像等,使幼兒獲得清晰的知覺,了解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組合。在視覺刺激中,凡距離上接近或形態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組成知覺的對象;在聽覺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時間上的組合、接近也是分離知覺對象的重要條件。據此,教師繪制掛圖時,為突出需要觀察的對象或部位,周圍最好不要附加類似的線條或圖形,注意拉開距離或加上不同色彩;凡是說明事物變化或發展的掛圖,更應注意每一個演進圖的距離;教師講課聲音應抑揚頓挫;教師的言語應與直觀材料結合。人的知覺是在兩種信號系統的協同中的,由于詞的作用可以使幼兒知覺的效果大大提高,直觀材料加教師
講解,幼兒才能很好地理解。
2.【答案要點】幼兒記憶發展中常出現的問題有以下幾種情況:
(1)偶發記憶。在幼兒記憶的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一種被稱為偶發記憶的現象。這種現象是指當要求幼兒記住某樣東西時,他往往記住的是和這件東西一道出現的其他東西。在幼兒園里,我們常看到,老師出示貼絨小鴨,問幼兒有幾只鴨子,有的幼兒卻答成鴨子是黃顏色的。應對措施:由于幼兒對課題選擇的注意力、目的性不明確,把沒必要的偶發記憶課題也記住了,結果使中心記憶課題完成效果不佳。幼兒教師要重視這種幼兒特有的記憶現象,注意引導幼兒朝有意記憶方向努力發展。
(2)“說謊”問題。幼兒的記憶存在著正確性差的特點,容易受暗示,容易把現實與想象混淆,用自己虛構的內容來補充記憶中殘缺的部分,把主觀臆想的事情,當作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事情來回憶。這種現象常被人們誤認為幼兒在“說謊”,這顯然不對,教師應該正確對待這種現象。假如幼兒是由于記憶失實而出現言語描述與實際情況不符,那么,不能看作是有意說謊。應對措施:這是由于幼兒心理發展不成熟而造成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的這種情況會有改變。因此,教師不能隨便指責幼兒“不誠實”,而是要耐心地幫助孩子把事實弄清楚,把現實的東西和想象的東西區分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