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行不避細謹 加入日期:12-04-10
關于中學生沉迷網絡及其心理的幾點認識
袁佳凌
當代社會是一個信息高度發達的數字化社會。計算機的普及,網絡的全球化,數字技術的不斷完善,把我們引領到一個全新的領域。而隨著信息量的急劇擴大,當代人可以接觸的東西也呈現出爆炸趨勢,特別是對于求知欲強烈的少年兒童,他們接受知識不會只局限于書本,網絡可以給予他們更多的知識。不可否認,網絡的確可以給未成年人廣闊的視野和知識空間,但另一個引起全社會關注的問題也隨之而來,那就是未成年人的網絡成癮已經成為社會熱點問題之一。
作為一名中學教師,在我所教授和接觸過的很多學生中,沉迷網絡的不在少數。有很多學生的網齡甚至可以追溯到小學一、二年級。而且還有一個值得特別注意的問題:沉迷網絡的不僅僅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所謂“壞學生”,包括很多教師心目中的好學生同樣存在這一問題,只是表現的形式和“壞學生”稍有差別而已。
我也很喜歡在網絡上查找資料,獲取信息,或者是在工作之余通過網絡來放松心情,休閑娛樂。而且我喜歡和朋友或者是同事在上網沖浪的過程中進行交流,因此去網吧的次數相對就比在家上網的次數要多的多。在去過的很多網吧中,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在網絡上遨游的網民90%是年輕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初中或者是高中的學生,到周末這一情況更加明顯。另外,就我所見,這些中學生絕大多數是在玩游戲,真正在網絡上進行學習的可謂鳳毛麟角。究竟是什么讓中國的學生提早進入網民一族呢?對此我覺得很有必要進行一些相關的研究。
為此,我進行了一系列調查:
1、形式:以口頭交流為主,在調查完成后進行筆記整理;
2、對象:各年齡段的中學生;
3、方式:考慮到我作為一個成年人,可能在調查中不太容易接觸到學生最真實的一面,所以我還特別找來了幾個好幫手---我任教班級的學生協助調查;
4、地點:學校或居民區附近的正規網吧及一些沒有營業證照的“黑網吧”;
5、時間:雙休日、節假日和工作之余;
6、調查內容:中學生上網的時間、使用網絡情況、對網絡的看法等。
調查結果:(對象案例)
1、陸陽,14歲,某中學初一年級學生,上網年限5年。該生小學4年級開始接觸網絡,5年來雙休日及節假日有多次進出網吧的記錄。辦有綠色上網卡,主要用于進出綠色網吧。在綠色網吧主要上網活動為完成老師布置的資料查找、MP3下載、網上聊天、瀏覽新聞等,使用次數較少;該生最喜歡的就是上網玩游戲及聊天,常去的網站有QQ游戲、搜狗、CHINAREN等。因為使用綠色上網卡時間受限制的緣故,該生承認并不喜歡綠色網吧。此外,該生熟知若干個位于北市區城中村里的無證照黑網吧,有過假期里在黑網吧通宵玩 《泡泡堂》、《跑跑卡丁車》和《跳舞街》等游戲的經歷。在問及玩通宵的感受時,該生告訴我侄子,很好,有充足的時間,且收費不高,從晚上21點到第2天早上8點才10元,玩得很愉快,只是感覺人從里面出來后比較疲倦。在問及如何向家長交代夜不歸宿問題時,該生說只要事先約好伙伴,互相統一口徑,一般是不會被家長發現的,但次數要控制好,多了就會被發覺。
2、楊媛,女,14歲,某中學初二年級學生,小學3年級開始上網。家中有計算機但沒連上互聯網,因此經常到綠色網吧上網,一周大概有20到25小時上網時間。這個女生性格開朗,在和她的交流中得知,她上網主要是為了經營她自己的QQ空間,有時候進QQ群聊天或者是玩下《跳舞街》。該生還把她自己的QQ空間打開給我欣賞,看得出來是花了不少心思的,弄得挺漂亮。在我夸獎她做得很不錯時,楊媛顯得很高興,并告訴我:她的QQ空間還沒班上另一個女生做的好,她正在努力,爭取超過那個女同學。在我問及她哪來那么多錢進綠色網吧時,她對我說主要是用自己的壓歲錢以及父母給的零花錢。我又問她花怎么多心思在QQ空間上會不會影響學習時,她說:影響當然是有一些,但做好了自己的空間展示給別人看,得到贊賞時會很有成就感,所以她很喜歡做這件事。在我問及如果不給她上網會怎么樣,楊媛有些夸張的告訴我,也許她會選擇離家出走。
3、童文,高中一年級學生。在網吧遇到他時,他正在和幾名同學一起在網絡游戲“魔獸”里奮力沖殺。隨著怪物一只只倒下,我看到他的表情也是時而興奮,時而沮喪,但更多的則是充滿期待的眼神。后來我借故和他攀談起來,才知道他們正在做一個游戲里的副本,要是能成功擊殺里面的BOSS將會得到豐厚的虛擬獎勵。為做好這個副本他們已經一起練習了很長時間,有過很多次失敗的經歷,今天差一點就成功了,下一次做要等到明天。在解說的時候我發現他很興奮,充滿激情。這時他的同學也插上幾句,說童文是班上的游戲第一高手,和他一起玩游戲的同學都是在他的影響下開始玩這游戲的,現在還是以他的水平最高。因為游戲副本沒做成功,他們可能不盡興,又玩起了CS(《反恐精英》,流行的網絡射擊游戲),這時我感覺到童文的確很有號召力,在這個多人配合的游戲中他的同學都聽他指揮,和另外一隊人展開搏殺,而他在這個過程中每當獲勝時就顯出滿意的神情。這讓我很感興趣,游戲中能有這么大的愉快感受嗎?
4、曾航,這是一個令我沒想到他所從事工作的人,他和我一樣,是一名中學教師,教的是英語。曾航給人的感覺是他的心態很年輕,盡管已經是一個快40歲的人。在遇到他的時候他正和自己的幾個學生在玩一個叫做《華夏2》的游戲。最讓我感到驚奇的就是他的學生在網絡這個虛擬的世界里是他們這個游戲中家族的首領,而曾航只是這個家族中的小角色,在學生對他發出不同指令時他會無條件的服從,而就坐在他邊上的學生也對給自己的老師發號施令不以為異。后來我表明身份,說出自己的意圖,曾航表示樂意幫助我完成這次調查。他告訴我,學生在游戲中很有創造性和組織指揮能力,在和學生一起游戲的過程中,他不但可以和學生進行很好的交流溝通,更關鍵的是能發現學生的長處,給予指導。我又和他的幾個學生進行交談,學生表示很喜歡曾老師,和他一起玩游戲不僅沒有心理壓力,還覺得自己的能力得到老師的認可,很有滿足感。看著他們在愉快的游戲,交流,曾航這另辟蹊徑的做法令我深思。
以上就是我在調查中看到的許多事例中的一部分,在此我想針對自己調查的結果進行一點分析。據中國科學院心理咨詢與治療中心高文斌主任的研究發現,在網絡急速發展的今天,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很少見到中國這樣“繁榮”的網吧業,而支撐國內網吧業繁榮興旺的一大原因就是眾多未成年人的經濟支持。對比我查到的其他國家和地區未成年人對網絡的使用情況我發現,當代中學生有很大一部分已經沉迷于網絡中很難自拔。國外網絡成癮的人群集中在20到30歲,而我國卻集中在15到20歲;國外網絡成癮的內容比較分散,而我國80%--90%集中在網絡游戲;國外網絡成癮極端事件比較罕見,而我國網絡成癮極端程度也超過國外。
是什么造成我國中學生如此“熱愛”網絡,其心理基礎是什么呢?現代心理學認為,作為具有高度社會性的高等級生物,人在一生中有眾多的心理需求,比如他人的認可,自尊的滿足,成就感的獲取等。一個人要健康成長,身心兩方面都需要很多的“營養素”。從心理的層面來說,這些營養素就包括安全感、成就感、自信、與他人建立正常友好的關系的能力等多種心理需求。
正是基于以上心理原因,以中學生為主的廣大青少年在家庭、學校、社會交往中由于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于是轉而尋求相似的替代渠道。網絡的出現和普及為他們提供了這樣一個滿足需求的空間,從而造成了眾多未成年人的沉迷網絡。仔細分析下來主要是以下幾點:
一、同伴的缺失。對比當代未成年人和我們這一代人,在我們和他們相同年紀時,最明顯突出的差別就是伙伴的數量有巨大差異。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同伴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缺少伙伴就難以從家庭走向社會。但當代中國,特別是城市中的青少年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家庭中同伴為零。加上家長出于對孩子的溺愛,上學放學由家長接送,本來還可以在路上和同伴玩耍,因為父母的愛心,和同伴進行交流的這大好時機也在無形中喪失。更不用說為了安全起見,假期常見的父母把孩子反鎖在家中,這就進一步造就了現代未成年人活動空間的狹小,缺乏和外界特別是同齡人的正常交往。此外,學校生活短暫的課余休息時間,現代都市社區每家每戶的相對獨立,都難以發展出高質量的同伴關系。當現實中同伴缺失時,網絡卻給他們提供了機會。如前面所說的楊媛,正是在網絡中得到了展示自己的機會,獲取了現實中難以獲取的學習之外的滿足,所以她才會樂此不疲。
二、建立于同伴缺失基礎上的游戲缺失。對中國孩子尤其是城市的孩子來說,第二個重大的缺失是游戲的匱乏。很多人認為,中學階段的孩子已經不需要游戲。可是實際上青春期的孩子不但需要游戲,而且這一階段的孩子對游戲的社會角色性要求更豐富,以便在游戲中完成對今后社會生活的預想性體驗。他們需要游戲幫助他們長大。現在中學體育活動不僅少,而且男生和女生的活動內容差別不大。其實男生是需要在游戲中進行肢體接觸甚至是發生肢體沖突的。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當代中學生中會有那么多學生喜歡籃球、自行車、滑板等激烈或是帶有危險性的體育活動了。當現實生活中簡單、幼稚的游戲活動無法滿足學生需求的時候,他們就會去找尋替代品。網絡游戲中絕大多數是戰斗類游戲,很容易使學生特別是男學生迷戀上。這也是為什么我國青少年沉迷網絡以網絡游戲為主的重要原因。
三、“父親功能”的缺失。父親對于成長中的青少年來說,代表的是秩序和規則,孩子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的形成與父親的作用有很大關系,但在現代家庭中,父親的功能往往是缺失的。比如有很多家庭表面看是完整的,但父親為了生存和發展,很少有在家的時候,或者是在家也忙于自己的事業,較少甚至很少和孩子進行交流溝通,無法很好的盡到父親的責任。傳統的幾代同堂的大家庭盡管有諸多的家庭矛盾存在,但不可否認的一點就是當父親不在家時,還有爺爺和伯伯叔叔來代替行使父親的職責,發揮相應的家庭功能。而現在單門獨戶是家庭的主要模式,父親功能一旦缺失,就找不到替代者。在此種情況下,未成年人很容易放縱自我,深陷于網絡中不能自拔。相對于男孩來說,女孩出于天性中羞怯的一面,還能控制住自己,可男孩就有極大可能完全迷失于網絡中。
四、滿足感的缺失。在調查中我作了一個統計,迷戀網絡的不只是所謂的“壞學生”,“好學生”也占有很大比例,而且年級越高,這個比例會隨之提高。相當數量的好學生對學習的投入并非全是出于學習的興趣,而是依賴良好的學習成績獲得各種心理需求的滿足。如老師的表揚、關注,家長的贊賞、獎勵,同學的敬佩、崇拜等。他們是“學習成癮”的群體,心目中不一定有一個真正有益于個人成長的學習目標。這類孩子多數缺乏學習以外的興趣愛好和明顯特長,也缺少好朋友。隨著年紀的增加,他們進入的群體也越來越優秀,得到的關注越來越少,過去靠保持好的學習狀態來獲得心理滿足越來越難以實現。當心理需求無法通過過去的途徑來取得時,他們開始尋找其他滿足自己的形式。網絡中可以取得成功且無須直接面對失誤,網絡給了他們一個只有滿足而沒有遺憾的空間。這種心理的學生是對網絡依賴最大的一個群體。
以上就是我在調查中看到的現狀和對形成我國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一些原因的分析。按照目前的狀況,沉迷網絡對未成年人健康人格的形成,健全心理的培養,正常社會交往的建立都有負面影響。網吧行業的繁榮興盛正是我國教育體制當中心理教育不完善造成的。未成年人過度依賴網絡,在虛擬的世界中尋求滿足,獲得心理安慰,這只能給他們一個可以獲得短暫愉悅的空間。一旦回到現實世界,諸多的問題還是會擺在他們面前。如何正確的面對,是未成年人心理教育中亟需解決的重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