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系型作文題寫作指導及相關拓展
一、認識關系型作文題
(一)要明確關系型作文題及其命制特點。
所謂關系型作文題,就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語或短語并列組合而成的一種話題形式,具體操作的過程中必須兼顧話題構成的各個要素,清楚地點明其間關系。如:“失去與獲得”“感情的親與疏”。
需提請注意的是,構成關系型題目的各要素間的關系大多呈現出一種開放性,其思維方向、價值取向都不是唯一的。如2003年高考作文題,就可從不同角度作不同理解:①從正面看,感情的親疏有助于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由此可談及融洽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文環境及情人眼里出西施,真摯的感情引導健康的審美意識(愛憎分明)。②從反面看,感情的親疏有害于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由此可談及任人唯親、偏信則暗、徇情枉法、有失公允及恨烏及屋等。③全面地看,感情有親有疏,但對客觀事物的認知不能受情感親疏而左右。
就關系型作文題的命制而言,其形式主要有兩種:①直接亮出話題,如以“冷與熱”為話題。②由具體材料抽象出關系型題目。
(二)要辨明關系型作文題要素間的關系。
關系型作文題,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故構思作文之前,最重要的是要用辯證思維的方法,辨清構成題目的詞和詞、短語和短語之間的特定關系。
關系型作文題要素之間的關系主要有以下幾種:
1.對立統一關系:就是各要素單一來看是對立矛盾的,但實質上它們又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和諧統一。也可稱之為無此無彼式。如“自由與紀律”這個題,辨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沒有“自由”無所謂“紀律”,沒有“紀律”也就沒有“自由”,二者對立統一。當然,根據這種關系可變通理解為:沒有紀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紀律約束。再如“平凡與偉大”,從一定意義上講,這個題可理解為:沒有“平凡”也就不會有“偉大”。還可理解為:平凡蘊育偉大;偉大源自平凡;我們只有從平凡的點滴小事做起,才能構筑偉大人格的大廈。
2.是非取舍關系:即指關系型題目的諸要素之間為一是一非、一對一錯的關系,對它們只能有所取舍選擇。也可稱之為有此無彼式。如“偏見與關愛”,我們只能理解為“要消除偏見,勇于關愛”,若作其他理解則是不科學的。而對“自信?自滿?自負”,我們應理解為“要自信,不能自滿,更不能自負”;對“向前看與向錢看”則要理解為“我們要一切向前看,決不能一切向錢看”。
3.并非絕對關系:即指構成題目的諸要素之間存在著某種關系,但這種關系不是一成不變的。也可稱之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痛苦與成功”這個題,我們可理解為“成功來自痛苦的磨礪”。但痛苦之后不全是成功,成功也并非全部源自痛苦。再如“名師與高徒”,可理解為“名師出高徒”,也可理解為“名師未必出高徒”或“高徒未必出自名師”。
4.并列共存關系:即指構成題目的諸要素之間存在著一種平等并列的關系,幾個要素可以同時共存。也可稱之為有此有彼式。如“謙虛與表現”,對此就可詮釋為“既要謙虛待人,又要善于表現自己”;對“成人與成才”也要理解為“要成人,更要成才”或“先要成人,后要成才”。再如“和而不同”,則須理解為“既要做到‘和’,又要做到‘不同’”,意即“既要善于調和矛盾,與別人和諧相處,同時又要有不同于別人的獨立見解,不能隨風倒、隨大流”。
辨清關系至關重要。關系辨明了,思維就有了方向,審題立意的任務也就基本上完成了,構思成文的速度也就大大地加快了。當然,構成關系型話題的各要素間的關系是多種多樣的,如上四種關系是常見的,但遠不是關系的全部。審題時須根據具體題目作具體分析,從而做到既快捷,又準確。
(三)要從不同層面解讀構成作文題的諸個要素。
有些作文題的構成要素較為簡單,一目了然。如“文憑與水平”談的是學歷與能力;“名師與高徒”談的是條件與結果;“痛苦與成功”談的是過程和結果;“我與地壇”談的是人與空間;“平凡與偉大”往往指具體的言行與抽象的精神品質。
而有的題則比較復雜,即使是同一個題,若從不同層面去解讀,那么其關系類型也就會隨之變化。如“冷與熱”,若從待人態度冷漠與熱情的角度,其關系就是典型的“是非取舍關系”;若從處事的冷靜與待人待事的熱情上看,其關系就成了“相容并存關系”;若從一般意義的天氣溫度或對人愛憎感情的角度理解,其關系則又成了“對立統一關系”。另外,針對這個文題要素的本義和比喻義,其關系又可衍生出肉體的冷(熱)與心理的熱(冷)、過程忍辱負重甘受清貧的“冷”與結果成就斐然聲名鵲起的“熱”……
因此,我們在面對一個關系型作文題時,一定要進行合理的發散思維,審慎解讀。
(四)要選取最佳角度構思行文。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雖然同一文題關系不定,多種多樣,但考生在一篇考場作文中不可能也絕不允許同時關照作文題要素間的幾種關系。否則,極可能弄巧成拙,出力不討好。因此,考生寫作文時一定要根據自身實際,選取那種自己最熟知、最易駕馭、最有把握、最有話可說的關系,進行精心構思、成文。
(五)要有符合文體基本思路的構思。
近年來,高考作文要求“文體自選”,這是對文體的一種淡化,但這決不意味著不要文體。事實上,每年的高考作文閱卷,各省都毫不留情地將文體不符的“四不像”作文視為“嚴打”的對象。因此,考生的考場作文更應彰顯文體特點。
應試訓練中,可供選用的文章體裁多種多樣,或記敘文或議論文,或小說或散文,或寓言或童話,或詩歌或戲劇,或書信或演講,或辯論或報告……但粗略來分,主要有記敘、議論兩大類。
假如你要寫記敘類文章,你就得先將關系具體化,再將具體化的關系化為一個具體生動的故事進行描述,文章一定要注重以細節傳情。假如你要寫議論文,你也要先將關系具體化,再把具體化了的關系作為論點展開論證,文章一定要符合“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結構模式,并注意論證的層次,切忌平面化展開。
對于關系型作文題的寫作,你不管怎么寫,從哪個角度寫,都要根據實際兼顧構成作文題的各個概念要素,明確其間關系。千萬不可因關系不清而改變話題,或只關照一方搞單打一,也不能將關系絕對化,表述過頭,失之嚴密,而一定要用辨證唯物主義觀點,進行科學解讀。
二、關系型作文題如何準確審題立意
人們一般把材料作文分為三部分:一是材料語,二是提示語,三是要求語。這當中,“提示語”不一定都有,但“材料”和“注意”是不可少的。其中,“材料”的作用主要是引出觀點,同時對“提示語”也起著注釋和說明的作用;“提示語”是審題立意的重要對象其作用是啟發審題、立意和明確寫作的范圍(如沒有提示語則要用好材料)。“注意”則是寫作時的注意事項。
(一)審材料語
材料與寫作立意之間有什么關系,起什么作用,不必一概而論,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一般來說,材料作文中材料與立意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尤其是沒有提示語時。這就要求,審題時就仔細推敲材料。讀材時不能匆匆“掃描”,應該一個字一個詞的在心中默讀清楚,抓住材料的中心意思,尤其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詞句,因為關鍵詞句往往就是命題者下達指令的最主要載體,抓住了它,審題就有了依托。
例如:2004全國IV卷作文的材料是:“一個富人去請教一位哲學家,為什么自己有錢以后很多人不喜歡他了。哲學家將他帶到窗前,說:‘向外看,你看到了什么?’富人說:‘我看到外面有很多人。’哲學家又將他帶到鏡子前,問:‘現在你又看到了什么?’富人回答:‘我自己。’哲學家一笑,說:‘窗子和鏡子都是玻璃做的,區別只在于鏡子多了一層薄薄的白銀。但就是因為這一點銀子,便叫你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別人了。’”很顯然,哲學家的最后一句話是理解材料的關鍵句子,好好揣摩它,才可能對材料有個準確的把握和理解。
二、審提示語
一定要注意這些提示中透露出來的信息,并加以巧妙地利用。利用好這些提示信息,可以幫助我們輕松地理解文題,從而寫出切合題意的作文來。如2004年廣東考題的提示語是:“上述寓言中的人物由于語言溝通問題,彼此一再產生誤解,以致馮婦葬身火海。由此可見,語言上的溝通成功與否,有時影響巨大。”這個提示語就暗示了“語言與溝通”的立意方向:溝通離不開語言;語言是溝通的橋梁,也是溝通的障礙。
三、審要求(注意)語
命題人對作文提出的要求,是考生寫好文章的前提條件。必須按要求去寫,不能有任何的隨意性。近年來要求越來越寬泛,大多堅持“三自”的原則,但也有作一些限制的,諸如寫作范圍、角度、文體、篇幅等。如2004年上海的作文要求明確規定“詩歌除外”。
“自選文體”是告訴我們除了可以選擇自己最擅長的文體來展示自己的才華而外,我們還要注意文體的規范,即寫記敘文要像記敘文,寫議論文要像議論文,不能寫得“四不像”。
要求也是閱卷人的給分點,要有強烈的分數意識。不僅要看清以“要求”或“注意”這樣明顯的形式提出的要求,還要看出隱含在題目之中的具體要求。
三、關系型話題作文的審題立意誤區
誤區一:抓住一點,不及其余。
既然是關系型作文,審題時就應當重點把握題目內部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關涉兩點,在兩點之間尋找突破口。而我們的考生在審題時最容易犯的一個毛病恰恰是割裂了兩者的聯系,在行文時大談一點,卻對另外一點置之不理,以致造成偏題、離題。如浙江省2004年高考話題作文“人文素養與發展”,話題內部存在一種條件關系--人文素養的高或低,制約著發展空間的大小。考生在審題時即要全面審視這種條件關系。但從考生作文來看,許多離題作文都沒有能從兩者關系入手,而是或空談人文素養,或大侃發展,這種“抓住一點,不及其余”的做法,最后造成嚴重失分。
誤區二:泛論關系,不見重點。
有的考生在行文中泛論關系,最終使文章陷入泛泛而談、空洞無物的泥潭。關系型作文要善于敏銳地捕捉重點,敢于突出重點,做到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2004年高考全國卷話題作文“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在審題時考生當然應準確把握兩個關系之間的關系,如果考生在審題時能以“遭遇挫折”為側重點,能夠從如何對待挫折這個角度切入去行文,而不是流于表面的于兩者關系泛泛而談,那么文章將在深度和廣度上得到有力的拓展。
誤區三:另起爐灶或偷換話題。
有些考生根本不了解話題作文與材料作文的區別,徹底拋開了話題,結果下筆千言,離題萬里。廣東卷要求以“語言與溝通”為話題作文,有考生由引出話題的那則馮婦的寓言推出一個結論——應該了解實際情況后再采取行動,做事不能太輕率。以為這樣就符合題意,其實是完全理解錯了。就一般材料作文而言,也要處理好材料與提示與之間的關系。另外,注意偷換概念。換詞也應盡量避免,即使是同義詞也應盡量用話題中的詞,以免產生曲解。
四、2005年全國卷作文題點評
【全國I卷】
有一次,人們問丹麥物理學家玻爾教授:“你創建了一個第一流的物理學派,有什么秘訣?”不料,玻爾卻回答說:“因為我不怕在學生面前暴露我的愚蠢。”聽到這個回答,大家都感到十分詫異和不解。
玻爾的回答確實出人意料,但仔細想想又在情理之中。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類似的情況,請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為話題,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范圍之內。
【點評】
這是一道有思辨價值的關系型話題。在人們習見的認知范圍之中,沒有哪個人愿意將自己愚蠢的一面暴露在別人面前,總是盡量展示好的一面。而玻爾卻不怕暴露自己的愚蠢。這一“出人意料”的行為正是他勇于探索、大膽實踐、不怕失敗的精神體現。具備了這種精神,取得成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寫作這道題,必須搞清“出人意料”與“情理之中”之間的辯證關系。有的人好象是一夜成就輝煌,“出人意料”(比如說劉翔),但其成功必然以堅持不懈、頑強拼搏為前提,因此也就在“情理之中”。聯系生活實際,再加上自己對這一關系的思考,考生寫作此題不會有太大的困難。
【全國卷II】
工廠的角落里,幾塊形狀各異的銹鐵錠不甘寂寞地聊了起來。
甲:我想成為機器人,現代化建設最需要我。
乙:我愿意做成螺絲釘,很多地方都離不開我。
丙:我看機器人和螺絲釘的價值可不同啊!
丁:他們都在尋找適合自己的位置。
生活中,每個人的位置可能不同,但各有其價值,請以“位置和價值”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范圍之內。
【點評】
這是一道能引發考生思考人生價值的好題。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有價值的,這對即將走向社會的考生來說,尤其需要認真思考。事實上,我們的不少學生,的確不能正確認識人生位置與價值之間的關系。命題者出這道題顯然有著較強的現實針對性。
文題所提供的四段對話,代表了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甲”和“乙”(當然也包括“丁”)能正確認識自己的位置與實現人生價值之間的關系,盡管它們對人生的定位有高有低,但都能安于“位置”,有所作為。而“丙”則對此存在錯誤認識。在它看來,人生似乎只有做大事(“機器人”)才能實現價值,做小事(“螺絲釘”)就不能。材料言簡意豐,簡單的對話中蘊涵著大道理,給考生提供了較廣的思維空間。通過“丁”的一句話,明確了話題的指向性,引導考生全面客觀地思考人生,避免了唱高調之嫌。
寫作本題,還是要從兩者間的關系入手,位置有大有小,有高有低,但不同的位置,對于實現人生價值而言,最重要的還是要認準“位置”、堅守“位置”,腳踏實地,以坦然的心態、昂揚的生命情致、積極進取的姿態去面對人生。
【全國卷III】
甲、乙兩個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寫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又一次外出時,甲不小心掉進河里,乙把他救了上來,甲在石頭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乙問甲為什么要這樣記錄,甲說:“寫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風幫助我忘記;刻在石頭上,是希望刻痕幫助我銘記。”
生活中有許多事情是可以忘記的,有許多事情又是需要銘記的。請以“忘記和銘記”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范圍之內。
【點評】
這道題既契合了我國古代以德報怨的美德,又很好地體現了當今以德治國的重要思想,歷史傳承與時代精神交相融合,思想性與趣味性完美結合。
材料中甲的言行,實際上既可理解為一個和諧社會所應追求的理想境界,也可理解為個人立身處世所應具有的涵養。什么該忘記,什么又該銘記,這要有所區分。就國家、社會而言,當今社會怨恨紛起,著眼于和平發展的長遠目標,則應忘記過去的恩恩怨怨,建立面向新世紀的合作伙伴關系,這樣的忘記有利于世界的穩定,有利于國家的持續發展;就個人而言,微不足道的恩怨,泰然忘記則易贏得別人的尊重。但這并不等于說不要有所銘記,中國近代社會近百年的屈辱史又怎能忘記,忘記便意味著喪失了國格人格;就個人來說,正如材料中所說的,別人對自己的恩,忘記則意味著良心泯滅,有違做人的基本要求。
這道題能讓每位考生都有話可說,考生可以結合國家、親人、師生、同學、鄰里等關系中的是非善惡、愛恨恩仇,作發散思維,立意容易出新。
五、2006年全國卷作文題點評
【全國卷I](河北、陜西等)作文題目
一只老鷹從鷲峰頂上俯沖下來,將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烏鴉看見了,非常羨慕,心想:要是我也有這樣的本領該多好啊!于是烏鴉模仿老鷹的俯沖姿勢拼命練習。
一天,烏鴉覺得自己練得很棒了,便哇哇地從樹上猛沖下來,撲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飛,可是它的身子太輕,爪子又被羊毛纏住,無論怎樣拍打翅膀也飛不起來。結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見了,問這是一只什么鳥,牧羊人說:“這是一只忘記自己叫什么的鳥。”孩子摸著烏鴉的羽毛說:“它也很可愛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點評】
在這一命題中,老鷹和烏鴉其實是兩種精神象征,牧羊人和孩子則代表了我們人類的觀點和眼光。老鷹無疑是強者的化身,因為它有與生俱來的勇氣與手段。烏鴉則不同,它的行為看起來可笑可悲,但它有夢想,這是它的可愛之處。也許有人會說它異想天開,不自量力,但這只烏鴉敢想、敢做、敢于嘗試,其做法令人喜愛、令人向往。
孩子的話是這則寓言的立意所在,可以說是“點睛之筆”。如果考生能抓住這一點,會寫出好文章來。考生們應當同那只烏鴉一樣,不怕摔跤,不怕努力了得不到回報,考生應當想到,只要有勇氣去嘗試、去體驗,最終會有回報。
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題立意深遠,它打破了傳統觀念,考生發揮空間相當大。這一命題好比一個“核”,可以一直往外剝,朝哪個方向拓展都可。
“文章顯人心”,通過這篇作文,可以折射出每位考生不同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人可能會和牧羊人一樣,認為烏鴉很傻,也有人可能會感動于烏鴉的勇氣。從這一角度來說,如何把握命題核心,做到不跑題,還是有難度的。
【全國卷ⅱ】作文題目
目前中國讀書的人越來越少:99年為60%,01年為52%。造成這個原因是多方面的。現在的人為什么不讀書?中年人說沒時間,青年人說不習慣。還有的人說買不起書。相反網上閱讀的人越來越多:99年是3.7%,03年是18.3%。
請你根據材料選擇一個側面和一個角度,自己確定題目和問題,字數800字。
【點評】
提供一則有關讀書的統計資料,照樣沒有提供話題,讓考生“選擇一個側面和一個角度,自己確定題目和問題”進行寫作。這樣一來,跟上一題除了所提供的材料不同外,其他方面沒有太大不同。這種無話題作文題型,在前兩年的各省市獨立命題中已經出現過,現在看來已成一種勢頭。這道題立意角度頗多,可以是傳統閱讀與網絡閱讀的比較,而且比較的角度不同立意也不同,還可以從讀書少的任何一個原因立意,也可以探討網絡閱讀多的原因,但內容比較枯燥乏味,不利于調動考生寫作的熱情。
【全國卷ⅲ】作文題目
社會是一本書,人是一本書,自然是一本書,父母同學都是一本書。“讀”是了解,是探索,是超越,從讀書中能夠思索、感悟和品味,以“讀”字為題寫篇作文,文體不限,800字以上。
【點評】
與前兩道題不同,限定寫作主題,這在高考作文命題中尚屬首例,有創新價值。問題是以“書”為主題跟以“書”為話題究竟有何不同,恐怕誰也說不清楚,即使說清楚了,于實際寫作也是無補的。如果一種變化等于沒有變化,那這種變化的價值就令人懷疑了。鑒于這道題眼下沒有出現提供的材料,恕不敢妄加評論。
【湖北卷】作文題目
在漢語中“三”是個有意味的數詞,構成了很多詞語,比如:“三思而后行”,“三省吾身”,“舉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師”,“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等等,這些詞語既是社會生產現象或人生經驗的概括,又隱含著一定的文化意蘊和人生哲理。
請根據你對以上詞語或你所熟悉的其它帶“三”詞語(注意“三”在詞語中的含義)的聯想與感悟,寫一篇文章。可以就某一個詞語聯想思考,也可以把幾個詞語聯想起來思考。要求:自定立意,自擬標題,自選文體,不少于800字。
【點評】
用“三”構成的詞語很多,以此展開聯想與感悟,對于眾考生而言并不難,預計出現跑題現象的不多。 其實,高考作文的難度不在于學生寫得出來還是寫不出來,而在于寫得好還是不好,這符合高考選拔優秀人才的本意。并且,看到這一作文題后,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閱讀經驗和生活積累來行文,基本可以做到有話可說。
今年作文既不是命題作文,也不是材料作文,更不是純粹的話題作文。作文命題寬泛,開放性增強,考生可以自由命題,自選文體,限制性較小,區分度在于作文切入的角度和立意的高下。
仔細審題不難發現,命題中仍然暗含限制,這成為區分考生作文質量高下的一個度。限制有兩處,一是“這些詞語既是社會生產現象或人生經驗的概括,又隱含著一定的文化意蘊和人生哲理”,二是“注意‘三’在詞語中的含義”。從中可以看出,區分考生作文高下的度就是“文章要隱含一定的文化意蘊和人生哲理”。并且文章中的“三”是個抽象的“三”,是個含有文化內涵和人生哲理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