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振敗亡后,桂陽太守章武王司馬秀因為是桓振的妹夫,擔心禍及自己,與益州刺史(益州已亂,應該是遙領)司馬軌之謀反,伏誅;桓玄余黨即他的侄子桓亮、桓道兒(桓歆的兒子)、前秦太子苻宏等多次擁眾寇亂郡縣,被左將軍劉毅、并州刺史劉道規、秦郡太守、陳留內史檀祗等分兵討滅。
然后劉道規的兄長侍中、車騎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徐、青二州刺史劉裕開始著手平定以譙縱為首的益州叛軍,但沒那么容易。到了年底,桓家人又跳出來了。
此人叫桓石綏,是桓玄的堂弟,桓振的叔父。以前司馬德文拜司徒,桓石綏是他的左長史;桓玄掌權,桓石綏任黃門郎、左衛將軍。
桓石綏與司馬國璠、陳襲聚眾胡桃山為寇,被建威將軍劉懷肅擊破。
一個司馬家的人怎么和桓家混到一起去了呢?
桓石綏雖然被擊破,但并沒有死,死的是別人——轉過年,劉裕府將駱冰謀亂事敗被斬,劉裕便說桓玄的姐夫殷仲文及桓石松等都是同謀,為的是立桓沖之孫桓胤為主,全都滅族,又收割了一批桓家人。
這一年,東興縣侯劉懷肅去世。
義熙四年(408年),益州叛首譙縱因為稱臣后秦,請求讓流亡后秦的桓謙幫忙。秦王姚興問桓謙的意思,桓謙說,就憑我家的威望,從巴蜀順江而下,肯定能得到荊楚百姓的響應。姚興卻不以為然,說,只怕譙縱容不下你,你自求多福。
桓謙到后,果然因為虛懷引士遭到譙縱的懷疑,反被軟禁,哭著對弟弟們說:姚主這是神預言啊!
等桓家人再次出鏡,已經是義熙六年(410年)劉裕北伐消滅南燕班師以后了——譙縱以桓謙為荊州刺史,譙道福為梁州刺史,率眾二萬攻打荊州,姚興遣前將軍茍林率騎兵會合。
當時確實是趁亂取利的好機會,因為五斗米道教徒盧循又作亂了,江州刺史何無忌陣亡,江陵人不知道都城建康的消息,人心惶惶,也有盜賊作亂。
當時的荊州刺史劉道規也就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他派司馬王鎮之率檀祗的弟弟天門太守檀道濟、廣武將軍到彥之入援建康,結果王鎮之到尋陽,就為茍林所破。盧循得知,以茍林為南蠻校尉,分兵給他,命他乘勝攻打江陵,聲言自己已攻克建康。
這時候桓謙也終于有了用武之地,利用家族聲望招募了二萬百姓,屯枝江,茍林屯江津,對江陵形成夾攻之勢,江陵士民多懷異心。
劉道規召集將士,說自己早有準備,足夠守城,你們想走可以走,并且徹夜打開城門。眾人憚服,反而沒人跑了。
雍州刺史魯宗之再次及時入局,率數千軍隊從治所襄陽趕來。劉道規不懷疑他,單馬迎接,魯宗之感悅。劉道規就讓他負責守城,親率諸軍攻打桓謙。
諸將都說,不該先打更近的茍林嗎?萬一打桓謙未必能贏,茍林來攻城,魯宗之守不住怎么辦?
劉道規說:茍林愚懦,沒有奇計,我們沒走遠,他不敢攻城,他猶疑之間,我們早就往返了。桓謙敗了,茍林就破膽。魯宗之難道連幾天都守不住?
于是劉道規水陸并進,桓謙等人也用船隊和步騎迎戰于枝江。檀道濟先登陷陣,桓謙等大敗;桓謙單舸逃奔茍林,被劉道規追斬。
劉道規再回到涌口打跑茍林,派咨議參軍劉遵率眾將其追殺;又搜到江陵士民愿意為桓謙做內應的書信,全都不看,直接燒了,眾人因此安心。之前的幸存者桓道兒聯合盧循繼續作亂的時候,荊州人已經懶得響應了,于是桓道兒被劉道規擊敗。
這時桓石綏也趁亂起兵洛口,自號荊州刺史;征陽令王天恩自號梁州刺史,襲據西城。梁州刺史傅韶遣其子魏興太守傅弘之討伐,將他們都消滅了。
隨著桓振、桓謙、桓石綏這些帶頭人物相繼退場,史書記載“桓氏遂滅”。但事實上,故事還沒有結束,因為還有一些桓氏族人在后秦。這時候距離桓玄被殺也已經六年了。
次年,劉裕平定盧循。
等劉裕先后消滅了譙縱(413年)和后秦(417年),桓溫的孫子桓道度、桓道子和桓謐、桓璲等族人就進入了北魏(桓蔚、桓怡哪去了?死了?)。但當時他們已經不孤單了,和他們同行的還有司馬休之、司馬國璠,甚至還有屢次對討伐軍雪中送炭的魯宗之的兒子魯軌,如果當時魯宗之還健在,也就包括了他本人。
司馬休之、魯宗之等人北逃發生在義熙十一年(415年)。另一位親歷者劉毅則沒有親歷這么多,他比譙縱還早一年就被劉裕干掉了。
而其中的原因,正如司馬國璠對姚興所說:劉裕的禍心甚于桓玄!
北逃的桓氏幸存者其實已經沒有太多故事了,但在劉裕最終代晉立宋以后,江湖上卻又有了桓氏的傳說——
北魏孝文帝延興年間,沔水一帶大陽蠻地區蠻族首領桓誕(又叫桓天生)率蠻民八萬余落遣使歸順,自稱是桓玄的兒子。孝文帝封他為襄陽王,拜征南將軍,東荊州刺史,聽任他自選郡縣令。桓誕居于沔水以北,滍、葉以南,出兵南攻義陽、竟陵,全部無功;太和十八年(494年)入朝洛陽,被北魏賞遇隆厚,不久去世。
就算桓誕是桓玄的遺腹子,這時候也得九十歲了。而且桓玄的兒子為什么要和桓振的哥哥一個名字呢?
桓誕的兒子桓暉、桓叔興先后分別被北魏任為東荊州刺史和南荊州刺史。桓叔興的故事更豐富,他多次擊破南梁入侵,更斬殺多名南梁將領,然而他最終卻叛逃到了南梁。
于是這一支的故事也到此為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