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周末年,以張柬之、崔玄暐、桓彥范、敬暉、袁恕己為首的大臣難忍女皇武則天男寵張氏兄弟亂政,發動政變,誅殺二張,迫使武則天退位,擁戴唐中宗復位。
復唐五功臣沒有趁機殺武氏宗族,以為可以把武家人留給中宗去殺,畢竟武氏一族覬覦儲位已久,是中宗的競爭對手,他們一旦得手是不可能放過中宗的,中宗當了皇帝當然也應該不放過他們。
但是,他們天真了。
因為,皇帝真的不會喜歡搞政變的大臣,即使是擁立自己上臺的。宋文帝、陳文帝對擁戴功臣過河拆橋的時候,毫無壓力。
更何況,唐中宗和武家不僅是表親,還是兒女親家,他的嫡女永泰公主嫁給了武承嗣的兒子武延基,安樂公主嫁給了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先前武則天年間,武延基和永泰公主因為議論武則天男寵張氏兄弟,被武則天逼死。
等到唐中宗和武家打成一片,五大臣悔之無及。一開始他們還說服中宗削弱武家的宗室待遇:
于是降封梁王三思為德靜郡王,量減實封二百戶,定王、駙馬都尉攸暨為樂壽郡王,河內郡王懿宗為耿國公,建昌郡王攸寧為江國公,會稽郡王攸望為鄴國公,臨川郡王嗣宗為管國公,建安郡王攸宜為息國公,高平郡王重規為鄶國公,繼魏王延義為魏國公,安平郡王攸緒為巢國公,高陽郡王、駙馬都尉崇訓為酆國公,淮陽郡王延秀為桓國公,咸安郡王延祚為咸安郡公。
如果唐中宗想動武家,五大臣當然會幫他。但唐中宗怕他們都來不及,巴不得借助其他人干掉他們,所以他們毫無贏面。再加上曾給酷吏來俊臣打下手的投機分子鄭愔投靠武三思出謀劃策,雖然他們都被封為異姓郡王,但是卻被架空了,然后又被罷相、驅逐。其中袁恕己被貶為竇州司馬,流放環州(廣西河池東北),武三思指使其周利貞假傳詔命,逼他喝了數升野葛汁。袁恕己曾為了養生服食黃金,于是起了化學反應中了毒,難受得徒手挖地取土吃,指甲都掉光了卻還沒死,周利貞看他那么難受,就給他解脫了。
除了母族武氏,唐中宗還有一個外戚集團,就是他的妻族韋氏。
雖然《太平廣記》《朝野僉載》說韋皇后是韋家奴仆桃符的后代,主人為了避免子孫和桃符子孫通婚,賜桃符姓韋。但是,韋皇后的家人是有墓志的,而且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對得上,所以小編傾向于他們一族是正經的京兆韋氏。
當初,唐中宗第一次登基時想火箭提拔岳父韋玄貞,結果被母后武則天所廢,韋玄貞全家都被武則天提拔到嶺南的今廣西欽州去了,本人病死,家屬們則遇到了當地不講理的酋長寧承基。寧承基想娶韋家姑娘,韋家不答應,寧承基就暴走,把韋后的母親崔氏和四個弟弟全殺了。
所以,中宗復唐、韋皇后二次為后以后,雖然神龍二年(706年)中宗就發兵誅滅寧承基,為丈母娘和小舅子們報了仇,但四位國舅爺也不可能復活了,韋皇后只能勉強找伯父的兒子韋溫湊數。
唐中宗落魄的時候,全靠韋皇后支持。韋皇后的家族在落魄時死了一片,后來韋皇后親生的一子一女又被武則天逼死,所以唐中宗對韋皇后有補償心理,都是可以理解的:韋皇后的妹妹有的封了國夫人,有的則按親王女兒的級別封了縣主。
唐中宗的庶女定安公主的丈夫王同皎,當初神龍政變也是功臣,幫岳父當上皇帝,也讓自己當上了駙馬。然而,這是唐朝,連太平公主的駙馬都不一定能善終。王同皎被宋之問告發,想伏殺武三思,廢后。有個叫張仲之的,被控是王同皎的同謀,交給宰相韋巨源、楊再思審問。
張仲之當場大喊武三思的罪狀,還說武三思和韋后有不正當關系。
但是韋巨源和楊再思“陽寐不聽”!這是什么意思呢?“陽”通“佯”,兩位大人當場裝睡,裝作沒聽見!
所以他們在護著誰呢?這也太明顯了。何況韋巨源還姓韋,韋皇后的韋。其實他們的血緣關系并不近,但唐中宗做主,讓他們認了親戚。
下面說一個小故事,讓大家更具體地了解韋、楊的做事風格:
復唐之初,朝廷要員空缺很大,韋巨源負責給十人授官,其中一人就是檢校中書令楊再思。楊再思問其余官職授何人,得知都是宰相們的近支親屬,便深嘆:“我們真是負了天下。”韋巨源卻說這是時下之計。當時賢德的人因此不能進身,士大夫也因此離心。
這個案子沒有懸念,王同皎被處決了。鄭愔又和武三思合謀,把五大臣和王同皎聯系起來,導致五大臣被越貶越遠。五大臣中的袁恕己被貶為竇州司馬,流放環州(廣西河池東北),武三思指使其周利貞假傳詔命,逼他喝了數升野葛汁。袁恕己曾為了養生服食黃金,于是起了化學反應中了毒,難受得徒手挖地取土吃,指甲都掉光了卻還沒死,周利貞看他那么難受,就給他解脫了。
其他四人也好不到哪里去,不是死于流放地,就是被追殺而死。
定安公主守了寡,便宜了韋溫的從弟韋濯。韋溫的侄子韋捷也娶了中宗的女兒成安公主(這啥輩啊),所以韋后家族又號“駙馬房”,韋后的妹妹又嫁給虢王李邕,韋后家族漸漸也有了武家的影子,但相對保守,不像武氏那么囂張,只是嚇唬人而已:
神龍初,(韋溫)擢宗正卿,遷禮部尚書,封魯國公。弟湑,自洛州戶曹參軍事連拜左羽林大將軍,曹國公。后大妹嫁陸頌,進國子祭酒。仲妹嫁嗣虢王邕。湑子捷尚成安公主,溫從弟濯尚定安公主,并拜駙馬都尉,捷為右羽林將軍。景龍三年,溫以太子少保同中書門下三品,遙領揚州大都督。溫既見天下事在手,欲自殖以牢其權,引用友黨不相一,公卿雖畏伏,然溫無能,不如諸武兇而熾也。
韋家不僅“無能”,還內訌,還是出人命的那種:
湑初兼修文館大學士,時熒惑久留羽林,后惡之,方湑從至溫泉,后毒殺之以塞變,厚贈司徒、并州大都督。湑兄弟頗以文詞進,帝方盛選文章侍從,與賦詩相娛樂,湑雖為學士,常在北軍,無所造作。
景龍元年(707年),貝州水災。當時的刺史請求免除租庸及封丁,韋巨源卻說:莊稼雖然被淹沒,還有蠶桑業可輸租稅。
因為他不讓貝州免稅,導致貝州戶口流散。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他所依附的武三思的封戶在貝州!
那么問題來了,這位為民請命的刺史是誰呢?
就是未來的開元名相,宋璟。
下半年,唐朝發生了一件大事:太子起兵逼宮了。
唐中宗有四子,只有一個李重照是韋皇后所生,因避諱武則天自取的名諱武曌,改名李重潤,后與胞妹永泰公主都因議論武則天男寵而被逼死,唐中宗夫婦一口咬定是李重福出賣了他們,所以唐中宗登基后,李重福就被丟出去了,被立為太子的是皇三子衛王李重俊。如前所述,他是庶出,韋后母女看不起他,排擠他。韋后的幼女安樂公主恃寵而驕,甚至稱他這個哥哥為“奴”。
同時,李重俊也沒有一個合格的師傅給他指一條明路。于是,年輕人選擇了鋌而走險,結連了老吳王李恪的長子成王李千里、復唐功臣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右羽林將軍李思沖、李承況、獨孤祎之、沙吒忠義等人,想復刻老祖宗的玄武門之變,殺了安樂公主的夫家武氏父子,再迫使父皇廢后,最好還能迫使父皇提前交班。
他們成功在武家殺死了武三思、武崇訓父子及其黨羽十余人,卻沒能殺死不在家的安樂公主;然后,又因為沒有內應,他們被左羽林將軍劉仁景等擋在了玄武門外,而唐中宗當然是選擇支持韋皇后,這樣,李重俊等人的行為只能被官宣定性為起兵造反。
唐中宗呼喊“汝并是我爪牙,何故作逆?若能歸順,斬多祚等,與汝富貴。”以重賞要求士兵歸順。于是軍官王歡喜等人倒戈,當場就斬殺了李多祚、李承況、獨孤祎之、沙吒忠義等;李重俊出逃,在鄠縣(今日陜西省戶縣)西十余里被左右所殺。唐中宗竟然取親生兒子的首級祭祀太廟,再拿到武氏父子的棺木前祭祀。
李重俊有兒子,也是唐中宗唯一有記載的孫子,但李重俊成了罪人,他的兒子自然不被考慮為立儲人選了。對唐中宗來說,備選的只剩倆兒子,但老大譙王李重福已經獲罪,老四溫王李重茂又太小,于是他干脆沒有立第二個太子。
安樂公主雖然年紀輕輕做了寡婦,卻很快又改嫁了武承嗣的兒子太常卿武延秀。儲位空懸,也給了她產生一些幻想的理論基礎。皇祖母武則天不是皇室血脈都能當女皇帝,我是母后嫡女為什么不可以當皇太女和女皇帝?
景龍二年(708年)三月,宰相宗楚客、紀處訥、武延秀、韋溫等因封戶多在河南道、河北道,說服朝廷詔兩道如遇水旱,以蠶折租。所以那時候戶口流散,唐中宗的執政班底是不得辭其咎的。景龍三年(709年)二月,御史崔琬彈劾宗楚客,唐中宗解決問題的方式竟然是讓他倆結為兄弟,因此人送外號“和事天子”。
同年八月,中宗想親自在長安城南郊祭祀天地,國子祭酒祝欽明和國子司業郭山惲便趁機拍馬屁,提出韋皇后亞獻、安樂公主終獻,因為正直大臣宰相蘇瑰、太常博士唐紹、蔣欽緒、彭景直、國子司業兼修文館學士褚無量有不同意見,最后中宗讓韋巨源終獻,才使得祭祀大典沒有演變成吉祥三寶。
景龍四年(710年):
春,正月,丙寅夜,中宗與韋后微行觀燈于市里,又縱宮女數千人出游,多不歸者。
老夫老妻像民間夫婦一樣來這一出,還是很有愛的,而且還成全了數千宮女的一生幸福。
二月,中宗駕幸梨園球場,命文武三品以上蹴鞠、拔河。韋巨源和同僚宰相太子少師同中書門下三品唐休璟因年老摔倒在地,長久不能起來。中宗、皇后、皇妃、公主們看了,大笑。
唐休璟本來是個退休了的名將,卻不甘心,偏要巴結韋后黨羽,復出拜相,所以堂堂宰相淪為后宮笑柄這個結局,他是自找的。
楊再思死了,沒趕上。
和被動被嘲笑的人相比,主動尋求被嘲笑的人更奇葩。
五月,韋后設宴慶祝親戚結婚,祝欽明主動表演八風舞,扭動著肥胖丑陋的身軀,搖頭閃目,丑態畢現,雖然逗樂了中宗,其他官員卻暗地里覺得惡心,如吏部侍郎盧藏用就私下對學士們感嘆:“祝公是舉,五經掃地矣。”
六月,唐中宗收到報告,相王父子住的那旮旯,有天子氣。
初,則天之世,長安城東隅民王純家井溢,浸成大池數十頃,號隆慶池。相王子五王列第于其北,望氣者言:“常郁郁有帝王氣,比日尤甚。”乙未,上幸隆慶池,結彩為樓,宴侍臣,泛舟戲象以厭之。
相王就是中宗的弟弟李旦,中宗被廢后,就是他在做傀儡皇帝,所以也是一位前皇帝。
所謂“厭”,就是應對天象的辦法。比如這次,中宗親臨隆慶池,那么隆慶池的帝王氣自然就屬于他自己,而和別人無關了。
應對歸應對,中宗心里很可能也多多少少種下了對睿宗父子的懷疑。但是,他沒時間了。
電視劇《大明宮詞》中,唐中宗曾習慣性地在朝堂上與大臣們戲耍,突然一激靈喊了停,向群臣發出了靈魂一問:我是不是一個好皇帝?然后在和韋皇后一起泡澡的時候,他又突然說想退位躲清閑,然后就被因戀權而人倫泯滅的安樂公主毒殺了。
唐中宗是一個好皇帝嗎?關于這個問題,前面小編給出了太多負面信息。而且,他溺愛妻女,造成了大量不走正道的“斜封官”,韋后的另一個女兒長寧公主也牽扯其中。但人有兩面,他也有被忽略的另一面:他曾派名將張仁愿修筑三受降城,又讓侄孫女金城公主和親吐蕃,所以在邊疆上是有政績的。而顯然,圍觀群眾在意更多的是那些花邊新聞。
同樣,韋后也有被忽略的一面:在她提倡下,那些被休棄的母親可以得到子女的服喪。雖然從動機上講,難以排除她為自己收攬人望的嫌疑,但客觀上,這是中國女權史的一個里程碑。
蒙曼教授認為唐中宗是家族心腦血管疾病猝死:韋后母女羽翼未豐,突然干掉自己的靠山?
所謂中宗被韋后毒殺一事《舊唐書》沒有記載,只見于時間更往后的《新唐書》和《資治通鑒》,《舊唐書》只說人們懷疑是安樂公主與太醫合謀毒死了唐中宗,并不確定。
不管中宗是怎么死的,總之,他死了。韋后要面對的,就是丈夫死了的局面。
無論是為了便于自己掌權,還是為了迎合丈夫生前的意愿,丈夫的小兒子溫王李重茂都是最佳選擇。
所以李重茂被立為皇帝,韋后以皇太后攝政。由于李重茂還未成年,韋后就派一些官員出去宣慰地方,并且派一些自己人接手羽林軍。
但是羽林軍不服領導,也就埋下了禍根。這幾位韋家人也想讓軍隊服從自己,為了立威,執法略嚴,于是起到了反效果。
韋后還開了一個創舉,以尚宮賀婁氏為內將軍,女將軍。此女這就是唐休璟的兒女親家和他尋求復出時所尋求的門路。
上官婉兒負責起草遺詔,代表一下死去的中宗。她很機智,想給自己留后路,所以本來劇本是“韋后攝政”,她擅自改成了“韋后和相王一起輔政”。
結果,機智的宗楚客覺得不對,指出:古人說,叔嫂不通問,就是叔嫂之間互相是不說話的,韋太后是嫂子,相王是小叔子,這以后要是有了重大問題,你讓他們是彼此商量呢,還是不商量呢?
于是宗楚客和韋溫帶頭,連正直的宰相蘇瑰也退縮了,于是最后執行的效果,輔政隊伍里沒有相王。
宗楚客擔心相王和太平公主,不僅不讓他們輔政,還勸韋太后除之。事實上,當初李重俊的事,相王和太平公主就差點被牽連進去。
宗楚客與太常卿武延秀、司農卿趙履溫、國子祭酒葉靜能及諸韋共勸韋后遵武后故事,南北衛軍、臺閣要司皆以韋氏子弟領之,廣聚黨眾,中外連結。楚客又密上書稱引圖讖,謂韋氏宜革唐命。謀害殤帝,深忌相王及太平公主,密與韋溫、安樂公主謀去之。
然而,韋后的手下出了一個投機分子崔日用。先前,他攀附宗楚客、武三思、武延秀等,中宗死后,他卻沒有簡單地依附與宗楚客、武延秀一隊的合法掌權者韋后,而是仔細思考了一下如何自保,最后選擇投靠相王——的兒子臨淄王李隆基,告發韋后要篡位。
于是,李隆基就和太平公主的兒子薛崇簡、苑總監鐘紹京等圖謀先下手為強。
李隆基在相王諸子中不嫡不長,但他有一個兄弟們不具備的優勢:
他在軍界有人。
相王子臨淄王隆基,先罷潞州別駕,在京師,陰聚才勇之士,謀匡復社稷。初,太宗選官戶及蕃口驍勇者,著虎文衣,跨豹文韉,從游獵,于馬前射禽獸,謂之百騎;則天時稍增為千騎,隸左右羽林;中宗謂之萬騎,置使以領之。隆基皆厚結其豪杰。兵部侍郎崔日用素附韋、武,與宗楚客善,知楚客謀,恐禍及己,遣寶昌寺僧普潤密詣隆基告之,勸其速發。隆基乃與太平公主及公主子衛尉卿薛崇暕、苑總監贛人鐘紹京、尚衣奏御王崇曄、前朝邑尉劉幽求、利仁府折沖麻嗣宗謀先事誅之。韋播、高嵩數榜捶萬騎,欲以立威,萬騎皆怨。果毅葛福順、陳玄禮見隆基訴之,隆基諷以誅諸韋,皆踴躍請以死自效。萬騎果毅李仙鳧亦預其謀。或謂隆基當啟相王,隆基曰:“我曹為此以徇社稷,事成福歸于王,不成以身死之,不以累王也。今啟而見從,則王預危事;不從,將敗大計。”遂不啟。
有人建議,把發動政變的事先向李隆基之父相王李旦報告,李隆基胸有成竹地說:
我拯社稷之危,赴君父之急,事成福歸于宗社,不成身死于忠孝,安可先請,憂怖大王乎!若請而從,是王與危事;請而不從,則吾計失矣。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等人穿便服,進入禁苑,到鐘紹京住處。
然而,搞軍事政變畢竟是大事,鐘紹京竟然臨時反悔了。
這時候,他的妻子許氏站了出來,堅定地說:“忘身殉國,神必助之。你既然參與同謀,萬一失敗了,你能免罪嗎?”
于是鐘紹京被拉回了隊伍,前往拜謁李隆基。入夜后,萬騎果毅李仙鳧、葛福順、陳玄禮等軍官都先后來到,請李隆基發布命令,終于定于七月廿一夜發動政變。
拖那么久,也不怕夜長夢多。也許是占卜過選了日子——那天,老天爺也很給面子,在那個人人迷信的年代,給了他們動手的信號。
向二鼓,天星散落如雪,劉幽求曰:“天意如此,時不可失!”福順拔劍直入羽林營,斬韋璿、韋播、高嵩以徇,曰:“韋后鴆殺先帝,謀危社稷。今夕當共誅諸韋,馬鞭以上皆斬之!立相王以安天下。敢有懷兩端助逆黨者,罪及三族!”羽林之士皆欣然聽命。
這里已經說了立相王,求在位小皇帝李重茂的心理陰影面積。這兩個韋,無疑是韋家本家,高嵩則是外甥。
前面說過韋后弒君的疑點,所以小編覺得韋家得不到支持主要還是韋家的名聲不好。
乃送璿等首于隆基,隆基取火視之,遂與幽求等出苑南門,紹京帥丁匠二百馀人,執斧鋸以從。使福順將左萬騎攻玄德門,仙鳧將右萬騎攻白獸門,約會于凌煙閣前,即大噪,福順等殺守門將,斬關而入。隆基勒兵玄武門外,三鼓,聞聲,帥總監及羽林兵而入,諸衛兵在太極殿宿衛梓宮者,聞噪聲,皆被甲應之。韋后惶惑走入飛騎營,
這是為了尋求支持,結果……
有飛騎斬首獻于隆基。
可以說,小編都沒看到哪怕有一個士兵為韋后而戰。
安樂公主也死了。至于具體怎么死的,《資治通鑒》和《新唐書》的說法一致:正在畫眉,聽到風聲不對,跑出去,被砍了。
但是,《舊唐書》的記載是……
及韋庶人敗,延秀與公主在內宅,格戰良久。皆斬之。后追貶為悖逆庶人。
所以小編個人的感覺,《舊唐書》安樂公主死得像英雄,而《新唐書》《資治通鑒》的安樂公主死得像白癡。
哪種更可信呢,大家自己判斷。
韋氏最后被梟首、暴尸,作為太后,這么做可以說,很不友善,也很沒面子。
韋后的支持者們的下場比起領導們也好不到哪里去。
時少帝在太極殿,劉幽求曰:“眾約今夕共立相王,何不早定!”隆基遽止之,捕索諸韋在宮中及守諸門,并素為韋后所親信者皆斬之。比曉,內外皆定。辛巳,隆基出見相王,叩頭謝不先啟之罪。相王抱之泣曰:“社稷宗廟不墜于地,汝之力也!”遂迎相王入輔少帝。
宰相韋巨源的家人建議其躲避。韋巨源卻答:“我是大臣,有難豈能不赴?”于是出門走到大街上。
一個八十歲,踢球都摔倒爬不起來的文官老漢,他能干什么呢?于是他死了。
政變的勝利者們不知為何又等了三天,才殺掉韋后集團的另一重要人物宰相韋溫。
還有一個司農卿趙履溫,很有意思。平時他脫下官服,親自給安樂公主拉車。這會兒安樂公主死了,他去承天門跳舞大喊萬歲,大家聽了十分感動,然后殺之。
閉宮門及京城門,分遣萬騎收捕諸韋親黨。斬太子少保、同中書門下三品韋溫于東市之北。中書令宗楚客衣斬衰、乘青驢逃出,至通化門,門者曰:“公,宗尚書也。”去布帽,執而斬之,并斬其弟晉卿。相王奉少帝御安福門,慰諭百姓。初,趙履溫傾國資以奉安樂公主,為之起第舍,筑臺穿池無休已,擫紫衫,以項挽公主犢車。公主死,履溫馳詣安福樓下舞蹈稱萬歲;聲未絕,相王命萬騎斬之。百姓怨其勞役,爭割其肉,立盡。
其他被殺的有:
內將軍賀婁氏、宗楚客、武延秀、散騎常侍馬秦客、國子祭酒葉靜能、司農卿趙履溫、光祿少卿楊均、掌左屯營駙馬都尉韋捷、韋溫族弟韋嬰、將作大監宗晉卿、衛尉卿王哲、太常卿李{王曳}、將作少匠李守質、殿中監張涉(故宰相張文瓘子)。
傳說楊均、馬秦客也是韋后的小白臉。
同樣面臨生死關頭的還有中宗遺詔的作者上官婉兒。她意圖以自己曾在起草遺詔時支持相王為由,讓李隆基相信她是自己人,免她一死。
但是,出來混,早晚要還的。
《新唐書·卷七十六·列傳第一·上官昭容》:
婉兒與近嬖至皆營外宅,邪人穢夫爭候門下,肆狎昵,因以求劇職要官。
《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九》:
上官婕妤及后宮多立外第,出入無節,朝士往往從之游處,以求進達。
《舊唐書·本紀第八·玄宗上》:
至六月,中宗暴崩,韋后臨朝稱制。韋溫、宗楚客、紀處訥等謀傾宗社,以睿宗介弟之重,先謀不利。上益自負,乃與太平公主謀之,公主喜,以子崇簡從。于是分遣誅韋氏之黨,比明,內外討捕,皆斬之。乃馳謁睿宗,謝不先啟請之罪。
《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九》:
初,上官昭容引其從母之子王昱為左拾遺,昱說昭容母鄭氏曰:“武氏,天之所廢,不可興也。今婕妤附于三思,此滅族之道也,愿姨思之!”鄭氏以戒昭容,昭容弗聽。及太子重俊起兵誅三思,索昭容,昭容始懼,思昱言;自是心附帝室,與安樂公主各樹朋黨。及中宗崩,昭容草遺制立溫王,以相王輔政;宗、韋改之。及隆基入宮,昭容執燭帥宮入迎之,以制草示劉幽求。幽求為之言,隆基不許,斬于旗下。
也許李隆基只是簡單粗暴地覺得,此人留之無益。
上官婉兒最后被謚惠文,玄宗也為她整理了文集,所以之前有人猜她的墓葬被玄宗刻意破壞過,這個事情有沒有呢,也交給大家自己判斷。
上官婉兒的墓志也很有意思:
且陪清禁,委運于乾坤之間;遽冒鈷鋒,亡身于倉卒之際。時春秋四十七。皇鑒昭臨,圣慈軫悼,爰適制命,禮葬贈官。太平公主哀傷,賻贈絹五百匹,遣使吊祭,詞旨綢繆。以大唐景云元年八月二十四日,窆于雍州咸陽縣茂道鄉洪瀆原,禮也。龜龍八卦,與紅顏而并銷;金石五聲,隨白骨而俱葬。
下面,蒙曼教授懷疑韋后母女沒有弒君的另一個理由來了:韋后母女被追廢為庶人、悖逆庶人,開除了皇家身份,卻葬以一品、二品禮,這不像是給弒君兇手的待遇。
當然,韋后被開除皇家身份,不能和唐中宗合葬了。這時候大家想起來,唐中宗以前有個被武則天逼死的原配——唐高祖的外孫女,唐中宗的表姑趙氏。于是追封趙氏為皇后,和唐中宗合葬合祭。
雖然《資治通鑒》記載“武氏宗屬,誅死流竄殆盡”,但事實上肯定不是如此,不然后面就不會有武惠妃,也不會有名相武元衡了。
武崇訓與安樂公主曾生有一子,很小就生得漂亮又聰明伶俐,被任為太常卿、封鎬國公,食邑五百戶。而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武崇訓有兒子武繼植,官爵和安樂公主這位年幼得寵的兒子重合,所以小編有一個大膽的想法:武繼植就是武崇訓和安樂公主的兒子,而且幸存了下來。
至于在投機分子崔日用親自操刀下,理論上身高高于馬鞭的都被殺、實際上連嬰兒都難逃毒手的韋氏,
秘書監汴王邕娶韋后妹崇國夫人,與御史大夫竇從一各手斬其妻首以獻。崔日用將兵誅諸韋于杜曲,襁褓兒無免者,諸杜濫死非一。
事實上也未必被殺得一個不剩。這里提到竇從一也就是竇懷貞,是因為被他殺死的妻子是韋后的奶媽。
韋捷死了,他的女兒還作為和親公主封東光公主嫁給了奚族首領李魯蘇。
不僅女孩有幸存,男孩也有。
《舊唐書·王鉷傳》:
定安公主男韋會任王府司馬,聞之,話于私庭,乃被侍兒說于傭保者。或有憾于會,告于鉷,鉷遣賈季鄰收于長安獄,入夜縊之,明辰載尸還其家。會皇堂外甥,同產兄王繇尚永穆公主,而惕息不敢言。
《新唐書·王鉷傳》:
王府司馬定安公主子韋會竊語于家,左右往白鉷,鉷遣季鄰收會長安獄,夜縊死,以尸還家。會姻屬權近,而惕息不敢言。
《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六》:
王府司馬韋會,安定公主之子,王繇之同產也,話之私庭。鉷使長安尉賈季鄰收會系獄,縊殺之。繇不敢言。
這里涉及到的韋會,就是先后嫁給王同皎和韋濯的定安公主所生的兒子,其胞兄王繇,當然就是王同皎的骨肉。可見韋會雖然最終難逃一死,卻確實活到了唐玄宗年間。
此外,韋濯有孫女為唐德宗賢妃。小編還特意找了這妃的墓志:祖父某官,父某官。所以未能考據出她的父親是韋會本人,還是韋會另一個幸免的兄弟。
韋太后死后,有宮人、宦官找到中書舍人劉幽求,請他草詔立一個新的太后。小編堅信,他們是想立李重茂的生母為太后,或者在唐中宗的小老婆們里挑一個。
但我們知道劉幽求是李隆基的人,當然是找理由搪塞了。小皇帝都要下位了,還要啥自行車?
壬寅,劉幽求在太極殿,有宮人與宦官令幽求作制書立太后,幽求曰:“國有大難,人情不安,山陵未畢,遽立太后,不可。”平王隆基曰:“此勿輕言。”
韋后一黨的宰相紀處訥、張嘉福當時正在宣慰地方,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派人去追殺。
張嘉福和唐玄宗宰相張嘉貞雖然名字相似,其實一點關系也沒有。他是韋后自己在唐中宗暴崩后火線提拔的宰相,在武則天年間還有鼓動立武承嗣為太子的前科。
張嘉福的死很有意思:按《朝野僉載》的記載,后來又有了赦免他的命令,但是傳詔的使者在路上睡著了。
只差一個驛站的距離,張嘉福卒。
侍中紀處訥行至華州,吏部尚書、同平章事張嘉福行至懷州,皆收斬之。
當時鄭愔因為失勢,正在均州攛掇均州刺史譙王李重福反韋后,還沒動呢,韋后已經團滅了。
相王當然不會忘記李重福這個先帝長子的存在:
遣十道使赍璽書宣撫,及詣均州宣慰譙王重福。
再然后,就是兌現眾人政變時提出的目標:立相王為帝。國賴長君,而且相王本來就曾由老太后武則天所立,當過數年皇帝。
相王覺得不妥,各種不肯:
癸卯,太平公主傳少帝命,請讓位于相王,相王固辭。
我就是死這里,死外邊,從這里跳下去,也不會同意在我哥尸骨未寒的情況下取代他的兒子……
劉幽求言于宋王成器、平王隆基曰:“相王疇昔已居宸極,群望所屬。今人心未安,家國事重,相王豈得尚守小節,不早即位以鎮天下乎!”隆基曰:“王性恬淡,不以代事嬰懷。雖有天下,猶讓于人,況親兄之子,安肯代之乎!”幽求曰:“眾心不可違,王雖欲高居獨善,其如社稷何!”成器、隆基入見相王,極言其事,相王乃許之。甲辰,少帝在太極殿東隅西向,相王立于梓宮旁,太平公主曰:“皇帝欲以此位讓叔父,可乎?”幽求跪曰:“國家多難,皇帝仁孝,追蹤堯、舜,誠合至公;相王代之任重,慈愛尤厚矣。”乃以少帝制傳位相王。時少帝猶在御座,太平公主進曰:“天下之心已歸相王,此非兒座!”遂提下之。睿宗即位,御承天門,赦天下。復以少帝為溫王。
韋后給李重茂定的年號是“唐隆”,結果,這個短命的年號唯一的意義,就是為這場政變命名。
相王復位,史稱睿宗,當時就考慮立太子。他的嫡長子是李成器,也是他第一次登基時的太子。
但是,李成器以沒有立大功為由,選擇主動靠邊,把太子的寶座讓給弟弟李隆基。唐朝開國之初的悲劇李家人最清楚,他不想重蹈隱太子李建成覆轍也不無可能。
上將立太子,以宋王成器嫡長,而平王隆基有大功,疑不能決。成器辭曰:“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茍違其宜,四海失望。臣死不敢居平王之上。”涕泣固請者累日。大臣亦多言平王功大宜立。劉幽求曰:“臣聞除天下之禍者,當享天下之福。平王拯社稷之危,求君親之難,論功莫大,語德最賢,無可疑者。”上從之。丁未,立平王隆基為太子。隆基復表讓成器,不許。
后來他死后,夫婦享受皇帝皇后待遇,兒子差一些,沒有按皇子封親王,封的是郡王。至于女兒是不是封了公主,史料缺乏,小編不敢說,但李隆基的一些兄弟被追封太子以后,他們的女兒都按太子女封了郡主,所以李成器的女兒不會低于此。
而廢帝李重茂的結局是,被復封為溫王,置于內宅。睿宗景云二年改封襄王,離開長安,遷到集州,睿宗令中郎將率武士五百人守備。玄宗開元二年(714年),除房州刺史,不久死于房州。葬于武功西原,得年二十。《舊唐書·殤帝重茂傳》記載重茂薨時年十七,可能為誤記。
政變的輸家下場是這樣的:
追削武三思、武崇訓爵謚,斫棺暴尸,平其墳墓。
而贏家是這樣的:
癸丑,以兵部侍郎崔日用為黃門侍郎,參知機務。
崔日用這一次立功,干掉了未來唐玄宗的伯母。而他下一次立功,干掉的將是唐玄宗的姑母,當然,這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