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剛設立藩鎮的時候,是沒有義武軍的。后來唐德宗平定自稱成德軍節度使的李惟岳時,從成德軍分割出易、定、滄三州,設立了易定滄節度使,也就是后來的義武軍節度使。后來滄州又被劃給橫海軍為治所,義武軍節度使也就改名為易定節度使。這個軍鎮雖然地盤相對小,但忠于朝廷,在朝廷與河朔藩鎮的權力博弈中為朝廷起到了橋頭堡的作用。
這一局面一直持續到唐朝末年,黃巢之亂導致朝廷對藩鎮徹底失控的時候。
從前有個富商叫王宗,經商有方,富比王侯,家里的仆人數以萬計。但他卻不滿足于此,還想去軍界打拼,于是加入了朝廷禁軍神策軍,還做到了山南西道節度使;在蔭官體系下,他的兒子王處存也就得到了入仕的便利,當上了驍衛將軍、定州已來制置內閑廄宮苑等使,并且在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獲授檢校刑部尚書,升任義武軍節度使。
這時候,他還不滿五十歲。第二年,他就遇到了農民軍首領黃巢攻陷京城長安的大事件。
聽到消息,王處存哭了。身為軍區司令,未經許可擅自調兵是大忌,但他顧不上了,親自率軍前去討伐黃巢,還派兩千人前往山南西道,與逃往成都的唐僖宗會合,也就是護駕。
當時,很多藩鎮都以為唐朝要翻天了,接受了黃巢的示好,但王處存看了看四周,發現自己也沒那么孤單,因為同樣有志勤王的,還有河東節度使鄭從讜和鳳翔節度使鄭畋;河中留后(代理節度使,后轉正)王重榮雖然投降了黃巢,但很快迷途知返了,也是自己人。幾位節帥合兵一處,屯兵渭北,準備收復長安。
黃巢占領長安后,建國號齊,收復長安等于攻打一國首都,談何容易。
但第二年,也就是中和元年(881年),王處存做到了:他親自選擇驍卒五千人,以白布為信號,夜襲長安,竟然嚇跑了長安的齊軍!
在長安百姓的歡呼聲中,王處存與涇原節度使程宗楚、朔方節度使唐弘夫一同進城,享受到了英雄般的待遇。
然而,樂極生悲,唐軍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竟然在京城打起了劫!
黃巢的軍隊沒走遠,很快得到消息,原來入城的不是唐軍主力而是偏師,而且還忙于打劫,并無準備,便殺了一個回馬槍。
程宗楚和唐弘夫都死了,王處存逃得性命回營,后受任為東南面行營招討使。剛被唐軍打劫的長安百姓因為迎接唐軍入城,又被齊軍屠殺了一遍。
要不是同樣背叛唐朝的沙陀首領李克用被唐朝招安成為了平亂助手,不知道第二次收復長安還要等到何年何月。但李克用也不是好相處的人,擅自攻陷了忻、代二州,劫掠周邊。因為王處存和李克用關系良好,僖宗就委托王處存做中間人,寫信給李克用,譴責這一惡行,勤王就勤王,別搞事情。
唐軍收復長安、黃巢敗亡后,總帥宰相王鐸論功行賞,說:論收城破賊,李克用第一;論勤王舉義,王處存第一。
為了嘉獎李克用的功勞,唐僖宗任他為河東節度使,取代鄭從讜。作為平叛戰友,王處存和李克用合作愉快,還結為兒女親家。
相比于有心擴張的李克用,王處存和之前的義武軍節度使們一樣本分。不怕自己不本分,就怕鄰居不本分。
成德軍節度使王镕和盧龍軍節度使李可舉忌憚李克用勢大,決定干掉和李克用一隊的王處存,把王處存的地分了。為免李克用來援,他們還拉上了大同軍節度使赫連鐸。雖然李克用同時打敗了赫連鐸和王镕,但李可舉的大將李全忠卻采用手下劉仁恭的挖地道戰術,攻占了義武軍的易州。
雖然義武軍的別名叫易定軍,但其實治所在定州,所以還不算被斬首了,但這樣地盤也就縮水一半,王處存可不能咽下這口氣,他要用實際行動證明,勤王首功的名號絕不是充話費送的。
盧龍軍攻取易州后,驕傲自大,放心劫掠,晚上發現城外有三千只羊,眼睛一亮,就把它們都搶回了城。
等王處存發起突然襲擊,這些盧龍軍才知道,他們搶回來的三千只羊,其實是三千個披著羊皮的士兵!
王處存收復易州,李全忠敗逃!因為擔心被李可舉處罰,他干脆率領殘部殺回軍部幽州,逼死李可舉,取而代之!
王處存的麻煩并沒有結束,朝中的大宦官田令孜也看李克用不順眼,為了奪取李克用的另一盟友王重榮的鹽池,他利用手中的權力,把王重榮調到泰寧軍,把泰寧軍節度使齊克讓調到義武軍,把王處存調到河中。
王處存上表反對:義武軍剛被成德、盧龍兩家攻打過,我哪能這時候離開?王重榮是朝廷大功臣,怎可輕動?
田令孜不聽:這是朝廷的命令,你必須執行!
于是王處存動身去河中赴任,走到晉州,被王重榮手下的晉州刺史冀君武阻攔。他本來也知道田令孜的心思,哪來赴任的決心?見有人阻攔,正好以此為借口回去了。
由于王重榮不服調動,田令孜召集軍隊討伐,卻反被李克用、王重榮聯軍打敗。
同樣是李克用的盟友,王處存卻沒有參加這次聯軍,大概畢竟田令孜代表的是朝廷,帶的是朝廷的軍隊,他不想背負與朝廷作對的名聲。李克用、王重榮殺進了京城并且造成了破壞,如果王處存和他們一起,少不了要一同背負惡名了,之前積累的好名聲也要大損了。
這次動亂后,田令孜下了臺,不久唐僖宗也去世了,換了唐昭宗繼位。
景福元年(892年),王處存與李克用一起攻打王镕,大敗于新市(今河北新樂南),損失軍隊三萬余人。
乾寧二年(895年),王處存去世,士兵們推舉其子節度副大使王郜為留后。
在藩鎮普遍失控的大潮下,王處存的義武軍在行事風格上也終于向那些獨立的藩鎮靠攏了,不僅學會了主動進攻,還學會了父死子繼。唐昭宗也只得承認,并任王郜為正式的節度使。
乾寧三年(896年),唐昭宗被跋扈的鳳翔節度使李茂貞逼出長安,求救于李克用。
當時河朔的局面又發生了變化,王镕投靠了李克用,盧龍節度使也換成了李克用扶持的劉仁恭。李克用分身乏術,就派王郜、王镕給劉仁恭寫信、征兵,說:我們一起出兵關中,迎回圣駕。
劉仁恭卻不想打工,以契丹入侵為由推辭了。
乾寧四年(897年),昭宗加王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宰相頭銜,又加檢校司空、太保。
同年,李克用的大敵宣武軍節度使朱全忠攻打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失利,便說服小弟們鎮海軍和鎮東軍節度使錢镠、鎮南軍節度使鐘傳、武昌軍節度使杜洪、平盧軍節度使王師范指稱被楊行密攻打,請求昭宗以朱全忠為都統討伐楊行密;王郜則與護國軍節度使王珂、李克用、王镕指稱被朱全忠攻打,請求以楊行密為都統討伐朱全忠。王珂是王重榮的嗣子,也是李克用的女婿。
兩大陣營抱團彼此互相指控,唐昭宗誰都沒理。
光化三年(900年),朱全忠祭出了大將張存敬,開始對河北藩鎮們動手了。大敵當前,王镕又一次改換門庭,還派說客說服朱全忠先拿義武軍開刀,誰讓義武軍是李克用的親家呢?
其實,宣武軍還沒對義武軍動手,義武軍就先找上了宣武軍。張存敬要攻打的對象其實是劉仁恭,但王郜和劉仁恭關系好,仗義派叔父后院中軍都知兵馬使王處直發兵相救。
有記載王處直是王處存的弟弟,甚至還是胞弟。但根據現在出土的王處直墓志,王處直的父親不是王宗,而是王寮,所以王處存和王處直其實是堂兄弟。而且王處直比王處存小31歲,結合古人早婚早育的背景,可能王處直這個做叔叔的其實還比王郜年輕。
王郜派騎將甄瓊章屯義豐,但沒打幾仗,甄瓊章就被張存敬俘虜了。
王處直想建立營寨,阻止宣武軍前進。可孔目官梁汶卻說:敵軍才三萬,我軍有五萬,怕啥,直接干啊!
然而,數量優勢卻不代表質量優勢,沙河懷德亭一戰,義武軍折將十五員,損失過半。張存敬收拾了戰利品,也不去打幽州了,朝定州殺來了。李克用雖然派李嗣昭率步騎三萬攻打河陽圍魏救趙,卻也沒能取得理想的戰果。
王郜再想寫信求和,晚了,定州外城已經丟了;而之前王處直手下打了敗仗的殘兵也回城了,要擁戴王處直為主。
內憂外患之下,王郜帶著族人投奔了李克用,被李克用上表得了個檢校太尉后,沒幾年就去世了。
由于王處直向朱全忠求和,義武軍還姓王。至于王處直怎么管領這一方水土,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IOS系統打賞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