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都是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這些方法你必須掌握!
成長優(yōu)于成功
2017-04-2709:18:11
很多家長反映,孩子不愛學習,總是要家長推著向前走,針對這種情況怎么辦呢?
答案只有一個:激發(fā)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
什么是內在動力呢?
就是孩子發(fā)自內心,自覺自愿的想去做一件事,內心是愉快的,有成就感的,是由于熱愛而喜歡投入很多精力。
那么如何才能激發(fā)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呢?
一、減少負面評價
我經常看到不少家長與人聊天時抱怨:孩子不愛學習,動作慢,邊學習邊玩,半小時的作業(yè)可以寫上一兩個小時。
在家長吐槽各種不滿時,孩子就在家長身旁玩耍,看似孩子沒有注意聽家長聊天,實則從家長的語氣、表情中已感受到家長對自己的不滿。
所以孩子就會認定“我是個差孩子,我有各種缺點”。他會覺得“連家長都不相信我能改變”。這種認識,對孩子是種內心沖擊,他會失去向上向優(yōu)的動力。
二、少灌輸,多啟發(fā)
比如,在引導孩子讀書時,就可以放手讓他去選書,而不是家長大講特講道理,向孩子極力推薦自己認為好的書。
三、學會與孩子互動
我曾經在朋友家看到這么一幕:兒子寫完了作業(yè),跑到正在聊天的媽媽跟前,高興地說:“媽媽,我寫完數學作業(yè)了!”媽媽回答:“真棒,快去把語文作業(yè)寫完吧!”
媽媽這句互動貌似鼓勵了孩子,實則包含的是催促,與孩子的興奮節(jié)奏完全不合拍。當時那個孩子確實是一臉沮喪的轉身離開。
現(xiàn)在許多家長知道用鼓勵的方式來回應孩子,但是光鼓勵還不夠。比如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如果家長只是在旁邊說“我相信你”“一定可以的”,這樣做的意義并不大,孩子會感覺無助。
這時家長一定要參與到孩子困難中去,協(xié)助他一起把大困難分解成若干個小任務,化難為易,幫助孩子克服畏難情緒、體驗成功、提升自信心和學習興趣。
四、不急躁,學會等待契機
孩子的學習能力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的,13歲以前孩子的形象思維、直覺思維、模仿能力比較強,這個階段學習語言最合適。所以小學背古詩詞比大學再背要容易得多。
到了高中,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能力增強,學習數學等學科會更容易。
但是現(xiàn)在很多家長小學時讓孩子學奧數、珠心算,孩子容易受挫,自信心受打擊。
在小學時也經常會有這樣的現(xiàn)象,孩子大題不易出錯,越是簡單的小題越出錯。比如把加號看成減號去運算;草稿紙上算對的得數抄到試卷上就寫錯。
家長看到這種情況,經常批評孩子馬虎、不用心,屢次教育后還不時犯類似錯誤。其實家長不必著急,更不要抓住錯誤一再強調,完全可以用淡化的態(tài)度,有目的的讓孩子自察,以此為契機訓練孩子的觀察能力。
要明白,有些錯誤是跟年齡有關的,家長越說的多,越是強化了這種錯誤,結果事倍功半。
五、家長做榜樣
有一句流行的話:一流的家長做榜樣,二流的家長做教練,三流的家長做保姆。
在孩子學習時,家長不要跑去看電視、打麻將、玩手機,也不要站在門口看孩子,或給孩子端水遞水果,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坐下來跟孩子一起看書學習。
孩子學習的好與壞,外部因素是輔助手段,內因才是關鍵,所以我們一定要激發(fā)孩子的內部動力,這樣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