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媽媽,他們不跟我玩!”
我正帶著孩子在樓下小區里玩,突然就聽見有個小男孩嚎哭起來,是我們鄰居球球。
原來,球球想玩滑滑梯,但是已經在滑滑梯上的兩個女孩子,手指指著球球,還說:“我們不跟你玩。”
這時,球球的媽媽突然就出現了,她面帶慍色,首先拍掉了兩個女孩子伸出來的手指,然后非常嚴厲地說:
“不許指,你們這樣太沒禮貌了!”
“滑滑梯是小區里的,不是你們兩個人的,所有小朋友都可以玩!”
小女孩們跑了,滑滑梯空了,但是球球似乎也不想上去玩了,躲在他媽媽身后,眼里還是掛著淚。
球球的媽媽走到我們家長聚集的這邊,還在說著那兩個小女孩不懂事、不守規矩。
我心想,還好小女孩們的家長不在,不然大概率是要吵起來吧。
要說“護子心切”,球球媽媽認第一,我們小區就沒人認第二了。
只要是有人欺負球球,就一定會被球球媽媽批評教育。
但是孩子之間玩鬧,哪有不推搡吵架、嬉鬧冷落的?
久而久之,孩子們都不愿意和球球玩了。
我們做家長的,看見自家孩子和球球玩,心里也有點害怕,就怕孩子又惹球球不高興,自己要受球球媽媽的“理論”。
像球球媽媽這樣,一遇到自己的孩子遇到社交障礙,就開始批評指責其他孩子,其實會產生挺多問題。
首先,情緒化的溝通,只會讓人的交際圈越來越窄。
在一期綜藝里,蔡少芬的小女兒包子和她說,其他小朋友都不喜歡和她玩。
但是蔡少芬沒有說這是其他小朋友做得不對,也沒有指責包子自己做得不夠好。
她告訴包子,只要你做自己,就會有人喜歡你。包子解開了心結,在以后的節目里,和其他小朋友融入得越來越好。
試想,如果蔡少芬和包子說:“都是其他小朋友不好”,那么包子還會愿意積極去了解其他小朋友么?
其次,這是給孩子一個錯誤示范,認為遇事只需要指責就可以解決問題。
我曾經也是一個比較吹毛求疵的媽媽,在我的影響下,我的兒子也變得特別一板一眼。
在學校里只要有小朋友做出不遵守規定的事情,比如在走廊跑步啦、上完廁所不洗手啦,他都要上前指責:“你這樣做不對,我要去報告老師!”
我和孩子遵守規則是沒錯,但是我們倆的溝通方式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
自從發現這個問題,我也開始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做法。
比如排隊的時候遇到有人插隊,以往我就會私底下義憤填膺地說:“這些人真不守規則?!?/p>
但是現在,我會上去比較有禮貌地說:“隊伍在那邊排呢?!?/p>
這樣做既不指責對方插隊,也替整個隊伍維護了規則。
解決問題的能力,遠比只會指責來得重要。
最后,總是越俎代庖,結果就是孩子永遠會等著大人替他去解決問題。
阿德勒曾說過:“幫助孩子為真實生活做好準備,才是最重要的?!?/p>
父母最大的責任,就是教會孩子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我們不可能一輩子陪著孩子,為他擋風遮雨。所以要“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
如果我們總是替孩子去交朋友,那么孩子永遠無法學會如何和人直接交往。
之前看過一個匪夷所思的新聞,一位媽媽一直以來就特別包辦兒子的生活,甚至連兒子相親她都要陪著去。
不僅如此,她還要不斷評價對方姑娘,卻不給雙方一點點單獨相處的時光。
其結果就是,兒子一直從26歲相親到如今的50多歲,不僅婚姻沒有著落,人也越來越頹喪。
有一次我們幾個閨蜜帶著孩子一起聚會,大部分孩子都有5、6歲了,只有小林生孩子稍晚,女兒嘟嘟才3歲。
嘟嘟一直跟著哥哥姐姐想一起玩,但是大孩子一看到她來就跑,就是不和她玩。鬧到最后,嘟嘟終于不負眾望大哭了起來。
我們幾個大孩子的家長,都很不好意思,但除了說“和妹妹一起玩呀”,也就說不出別的了。
只見小林走過去,蹲在大孩子面前說:“怎么妹妹一過去,你們就跑啦?”
有個孩子說:“她太小啦,她不會玩?!?/p>
還有個孩子說:“我怕她把我們的食物搞壞。”
所謂的食物,就是一些紙片做的東西。
小林夸張地裝作恍然大悟的樣子:“原來是這樣子呀,你們是害怕妹妹不會配合你們的游戲是么?你們跑來跑去的,妹妹還以為你們不喜歡她,都哭了。”
“我們喜歡她的喜歡她的?!焙⒆觽兗娂姾爸?。
小林又繼續說:“你們當然喜歡嘟嘟啦,你們也都是好孩子。不知道你們能不能相處辦法,給嘟嘟安排一個工作,讓她也能幫上忙。最好呀,你們誰和嘟嘟說一下,這些食物很容易撕壞,需要特殊的保護。”
話音一落,每個孩子都去拉嘟嘟,忙著要給嘟嘟安排“任務”,嘟嘟一下子成了紅人,馬上就破涕為笑了。
孩子的表達能力受制于年齡,越小的孩子,詞匯量越小、思維越發散,所以經常是“詞不達意”。
當對方孩子說出“我不和你玩”的時候,真正的意思可能是:
“我們先來玩的?!?/p>
“玩具不太多了,不夠分給你了?!?/p>
“我們互相認識,但我們不認識你?!?/p>
“我們玩得很開心,怕你加入會破壞了我們的規則?!?/p>
所以,當孩子和你說,“媽媽,他們都不跟我玩”的時候,最好的做法,就是我們來充當孩子的翻譯官,幫助兩邊的孩子們進行起良性溝通。
用傾聽和溝通的方法,去找到對方孩子背后真正的意思。
但是我們不能永遠做孩子的“翻譯官”,我們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學會自己去處理矛盾。
平時在家里,我們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游戲,多讓孩子去熟悉這樣的情境。
最近,我家老二涵涵每天去幼兒園都比較有情緒,通過和老師聊天得知,可能是因為在交朋友這件事上受挫了。
他在混齡班念書,他是小班孩子,但是特別想和大班孩子玩,但是大班孩子不喜歡和他玩。
于是每晚睡覺前,我們就又增加了一個角色扮演的小游戲。
通常,我會讓涵涵先扮演大班的孩子,我則扮演他。
我會先演一邊,當自己遭到拒絕的時候,可以怎么說怎么做。
比如,如果他想玩別人手里的玩具又遭到拒絕時,他可以說:
“我會用這個積木搭一個火箭,你想看一看我搭的火箭么?”
或者說:“你們在玩什么游戲,我可以加入么?你們告訴我怎么玩就好了。”
然后,我們會互相交換角色,讓涵涵把剛剛我演過的動作、說過的動作,再重新說一遍。
就這樣,我們練習了各種情景,包括大班孩子不和他玩船長游戲、不帶他玩蹦蹦床、不和他一起搭積木等等。
在扮演的時候,雖然我作為“大班的孩子”也會拒絕涵涵,但是我會做得比較搞笑,用嘻嘻哈哈的方式拒絕他。
這樣既減輕孩子在練習時的壓力,也在無形當中消解了他白天積累的壓力。
這樣練習了一個禮拜的,涵涵的老師找我說,孩子在幼兒園里和大班、中班的孩子都打成一片,再也沒有交朋友的困難了。
其實我早就知道了,孩子每天蹦蹦跳跳去幼兒園的樣子,就是一切都好的最好證明。
在孩子的世界里,吵架實在太過尋?!麄兠刻炜梢猿臣荇[翻100次,但是又馬上和好101次。
家長無需太過惡意解讀對方孩子的行為,也不能太過保護自己的孩子。
當孩子過來說“媽媽,他不和我玩”時,家長的做法很重要。
我們的目的,是讓孩子學會關注解決問題而不是發泄情緒,讓孩子建立起共贏的思想而不是非黑即白。
酸甜苦辣咸,五味齊全,才是人生滋味。
同理,孩子的世界中,也不能只有甜。
他們需要在有愛和善的交往中享受友情,但是也需要從時不時的吵架、爭論、斷交、再度和好中,去學會溝通、商量、妥協和合作。
只有學會和小朋友和諧的孩子,最終才可以和世界和諧相處。
-作者-
火星主婦,三個孩子的媽媽,美國正面管教認證家長講師。將帶娃的每一次雞飛狗跳,當成自我成長的契機。本文首發小十點(ID:sdikid),專業實用的育兒干貨,睡前故事,親子閱讀,美媽提升,精選好物。集結專家及辣媽,讓帶娃變得輕松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