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簽: 雜談 |
在中國,姜子牙可是知名度很高的大政治家,但是,司馬遷為什么要在專門為商人樹碑立傳的《貨殖列傳》里面,最先提到姜子牙呢?姜子牙和工商業(yè)有什么關系呢?
姜子牙,名叫姜尚,子牙是他的字。又因為他的祖先曾經被分封到一個叫呂的地方,古人有以地名為姓的,所以又叫呂尚。
一提起姜子牙,人們首先想到的,大概就是“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的故事。姜子牙一出手,就釣到了一條大魚,這就是周族部落的首領姬昌,就是后來的周文王。從此,姜子牙就輔佐周文王以及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消滅商朝,建立了周朝。這是人們知道的一般說法。
但是,姜子牙究竟是怎么結識周文王的?歷史上卻有不同的說法,司馬遷的《史記》就記載了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我們大家所熟悉的“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的故事。《史記·齊太公世家》說:“呂尚蓋嘗窮困,年老矣,以漁釣奸周西伯。”意思是說,姜子牙曾經窮困潦倒,年紀一大把,頭發(fā)都熬白了,還沒有熬出頭,就利用釣魚的機會,見到了周文王,繼而為他所用。
第二種說法是,姜子牙年輕的時候就博學多才,曾經在商朝做過官,甚至還在商紂王身邊干過,也算是中央干部了。但姜子牙眼見商紂王寵信妲己,荒淫無恥,暴虐無道,朝政黑暗,就憤而辭官,流落江湖,周游列國。可是所到之處,一直也沒有碰到賞識他的人,最后就投奔了周文王。
第三種說法是,姜太公原來是平民百姓,隱居在海邊。周文王很能干,也很賢明,引起了商紂王的猜忌,被商紂王抓了起來,囚禁在一個叫羑里的監(jiān)獄里,一關好幾年。有幾個江湖豪杰,認為周文王是天下少有的賢明之人,這樣被關下去實在可惜,就組成了一個民間的營救班子,策劃搭救周文王出獄。這個班子里,就有姜子牙。姜子牙他們搜羅了很多美女財寶,獻給商紂王,商紂王龍顏大悅,就把周文王放了出來。從此以后,姜子牙也就追隨了周文王。
司馬遷在寫完了這三種說法之后,緊接著說:“言呂尚所以事周雖異,然要之為文、武師。”(《史記·齊太公世家》)意思是關于姜子牙投奔周文王的說法雖然很多,各種說法也不一樣,但他后來擔任了周文王、周武王的師傅卻是沒有問題的。
也就是說,在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關于姜子牙是怎么認識周文王的,至少流傳著這樣三種說法,究竟哪種說法對呢?司馬遷也拿不準,于是,就把它們都照單記錄下來了。
那么,在我們看來,這三種說法,哪種說法比較靠譜呢?我個人還是愿意相信“釣魚”的說法。
這不僅僅因為這種說法地球人都知道,司馬遷也把這種說法放在第一位,說明司馬遷似乎也認為這種說法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更重要的是,我認為這種說法更加符合姜子牙的經歷。
姜子牙究竟有什么經歷呢?我們先來看看“姜太公釣魚”的故事。我們開篇說到,三千多年前的渭水河邊,白發(fā)蒼蒼的姜子牙,手持特制的直鉤釣魚,引來眾多好事者圍觀。
人們看到此情此景,都覺著很滑稽,紛紛議論道:這個人啊,不是瘋了,就是腦子進水了。老姜搞笑的舉止,不脛而走,一時間成為街頭巷尾的熱點話題。這就好比今天微博的頭條,那傳播的力度是相當?shù)貜姶蟆:芸欤@個事情就在渭水一帶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渭水一帶,是周族部落的地盤。當時周族部落的首領姓姬,名叫姬昌,后來被尊稱為周文王,他是一位非常賢明的領導人。他見商紂王暴虐無道,就積極發(fā)展勢力,廣招人才,準備推翻商朝。
周文王廣招人才的辦法和別人不一樣。他不只是大肆宣傳說我廣納人才,有本事的人都到我這里來吧!然后坐在“辦公室”里,等著人才上門。而是主動下基層,深入民間,尋訪人才。
有一天,周文王訪求賢才,來到了渭水邊,聽說了直鉤釣魚的怪事,他認定這位老者不是凡人,就在漁夫們的指點下,找到了姜子牙。周文王和姜子牙一聊,果然發(fā)現(xiàn)姜子牙談吐不凡,極有見識。
周文王非常高興,說:“我聽我的祖父講,‘將來一定有非凡的圣人到我們這里來,他一來,我們將托他的福而興盛’。您老人家大概就是我們天天想、夜夜盼的那個人吧?”我猜想,這個時候,姜子牙可能會說:“正是在下!”于是周文王就把姜子牙拜為軍師,尊稱他為“太公望”。意思是我們所期望的老人或者說能夠給我們帶來希望的老人。后來,人們之所以叫姜子牙為“姜太公”,就是從“太公望”這個稱呼來的。
姜子牙確實是一個滿腹經綸、博學多才的人才,這沒問題。但是,既然周文王求賢若渴,姜子牙也想投奔周文王,那么姜子牙來一個毛遂自薦、直接求見周文王不行嗎?為什么他偏偏要跑到河邊,用直鉤釣魚這樣的怪招,來吸引周文王呢?
這應該與姜子牙的出身,還有他早年的經歷,都有很大關系。
姜子牙早年是干什么的呢?不少文獻都說姜子牙是一個普通的平民百姓,曾經在商朝的首都朝歌等地,當過小商小販,甚至還干過殺豬宰牛之類的雜活。
例如,屈原《離騷》說:“呂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舉。”呂望,就是姜太公。“鼓刀”,就是揮舞著屠刀,殺豬宰牛。屈原的這兩句話是說,姜子牙曾經當過殺豬宰牛的,雖然身懷絕技,但是懷才不遇,直到遇見了周文王,才得到重用。按照屈原的說法,姜子牙曾經當過屠戶。
但是,另外一些材料,和屈原的說法不太一樣。《尉繚子》則說:“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賣食盟津,過七十余年而主不聽,人謂之狂夫也。”按照這個說法,姜子牙不僅在朝歌當過殺豬宰牛的,而且在盟津擺攤賣過吃的。那么,姜子牙先生還練過地攤,而且,屠牛、擺攤的時候精神還不大正常,瘋瘋癲癲的,所以人們稱他為狂夫。
另外,《鹽鐵論·頌賢》記載“太公貧困,負販于朝歌”。“負販”,就是背著東西,走街串巷,做小買賣。大概就是貨郎。
這三種說法,殺豬宰牛也好,擺攤賣吃的也罷,還有走街串巷的貨郎,究竟哪種說法對呢?我們也難以確定。恐怕,這些活兒,姜子牙很可能都干過。這些事情雖然略有差別,但總的來說,都是屬于小商小販,性質都差不多。
姜子牙滿腹經綸、博學多才。按我們今天的想法,他有那么大的本事,如果稍微用點心,應該不愁發(fā)不了大財。可是他為什么長期窮困潦倒呢?這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
就客觀原因來說,夏商周三朝是奴隸制王朝,當時在工商業(yè)方面,實行的是“工商食官”的制度。所謂“工商食官”,就是大規(guī)模的手工業(yè)商品生產是被奴隸主貴族把持的,大規(guī)模的商業(yè)貿易也被奴隸主貴族所控制,事實上也只有奴隸主貴族才有財力來經營大規(guī)模的商品生產和商業(yè)貿易。普通老百姓要想從事工商業(yè),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條路是投靠奴隸主,供他們驅使,充當為奴隸主賺錢的工具。另一條路是從事奴隸主不屑于干的小商小販,賺一點蠅頭小利。“工商食官”是當時的制度,姜子牙本事再大,也沒有辦法改變這種社會制度,所以只能賺點小錢了。
就主觀原因來說,姜子牙的志向不是個人發(fā)財致富,而是有著遠大的政治抱負,一直想著投身政治,干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yè)。但是,商朝末年,政治黑暗,上有昏君當國,下有奸臣當?shù)溃友啦辉敢馀c這些昏君奸臣們同流合污。結果,頭發(fā)都熬白了,也沒有遇到施展才華的機會。只好流落民間,受窮了。
為什么說,姜子牙在投奔周文王的時候,不直接毛遂自薦,而是用直鉤釣魚的怪招,與他的經歷有關呢?原因大概有兩點:
第一,他是小商小販出身的平民百姓,又是從外地來的,可能找不到求見周文王的關系。用直鉤釣魚的怪辦法,可以吸引人們的眼球,進而引起周文王的注意。這是典型的商業(yè)營銷的策略,出身商人的姜子牙應該是深諳此道的。即使在今天的信息社會,采用出人意料、給人以強烈感官刺激,讓人印象深刻的宣傳手段,依然是商業(yè)營銷的重要方式。比如,電視上兩個卡通小人,一邊扭一邊唱“今年過節(jié)不收禮啊……”這類廣告,與姜太公釣魚是一脈相承的。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點,姜子牙還需要試探一下周文王。當時社會上都傳說周文王是一個禮賢下士的英明君主,但究竟是不是呢?姜子牙沒有和他打過交道,心里沒底。
在古代,有本事的人投奔好領導,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這種雙向選擇,實質上和做買賣也差不多。對于君臣關系的這種本質,后來的法家認識得很透徹。比如《韓非子》就一針見血地說:“臣盡死力以與君市,君垂爵祿以與臣市。君臣之際,非父子之親也,計數(shù)之所出也。”(《韓非子·難一》)意思是說,臣子把性命和能力賣給君主,君主則拿高官厚祿與臣子交換。君臣之間,沒有父子的血緣之親,也沒有兄弟的手足之情,這兩種人湊到一塊,完全是互相盤算利害得失、互相交易的結果。“計數(shù)”就是互相計算利害得失。
古代還有這樣的說法:“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什么樣的人是“良臣”呢?就是有本事、有道德、有抱負、講原則的人。“良臣”是只有“明君”才肯投奔的,絕不能把自己隨隨便便就賤賣了,更不會隨隨便便逮住誰就賣給誰。要盡量賣出一個好價錢,要盡量賣給一個好客戶。所謂的好價錢,也就是受到重視、得到重用。所謂的好客戶,就是所謂的“明君”。
那么,究竟什么樣的人屬于“明君”呢?對“明君”的考核指標可能有很多,但是能不能認識人才的價值、懂不懂得尊重人才,無論如何都是“明君”的重要條件。
對于“良臣”來講,究竟如何才能知道買主是不是尊重人才的“明君”呢?這就需要觀察一番,考驗一下,必須看看買主識不識貨,心誠不誠。眼見為實,光憑別人傳說是靠不住的。
姜子牙用直鉤釣魚,等著愿者上鉤,不是在拿什么架子,其實是在待價而沽,在討價還價。這個討價還價,不是說多要三塊五毛的,不是爭什么樣的物質待遇,主要是想試探一下、考驗一下周文王這個目標客戶究竟識不識貨,周文王的態(tài)度、還有對他的重視程度是否與自己的才干價值相稱呢?能不能給他提供施展才華的平臺呢?也就是說,姜子牙要判斷周文王究竟是不是他理想的買主,值不值得把自己賣給他?
很顯然,雖然姜子牙做小商小販一直受窮,但是長期的小商販的經歷,卻使他積累了豐富的商業(yè)經驗,使他具備了獨特的商業(yè)智慧。如果沒有豐富的商業(yè)經驗,沒有獨特的商業(yè)智慧,姜子牙是想不出釣魚怪招的。姜子牙的做法,影響了后來的很多富于智慧的政治家,諸葛亮等著劉備三顧茅廬,他的意圖,不是與姜子牙如出一轍嗎?
總之,“姜太公釣魚”的故事,就是一個要把自己的聰明才智推銷出去的人,在打出了很吸引人眼球的廣告之后,等著買主上門,并且要考驗一下這個買主是否理想,這么一個故事而已。這個故事從頭到尾,都反映了商人的智慧!
但是,姜子牙的這種“愿者上鉤”的推銷策略,有沒有風險呢?那當然有了。如果周文王不識貨,看不懂釣魚背后的潛臺詞,姜子牙這一招可能就不靈了。或者說,即使周文王求賢若渴,但是他坐在家里等著人才送貨上門,而不是主動下基層,尋訪賢才,姜子牙的釣魚的信息可能就傳不到周文王的耳朵里了,姜子牙的魚鉤可能也就釣不到周文王了。這樣一來,姜子牙的怪招不就失算了嗎?
確實有這些問題。但是,這又有什么關系呢?姜子牙是一個商業(yè)經驗非常豐富的人,他豈能不懂得做買賣的道理呢?這一招不靈,還可以換別的招啊。如果這一招、那一招地試來試去,把所有的招數(shù)都試完了,仍然碰不上識貨的好買主,只能說市場形勢不好。要知道,市場形勢從來都是有好有壞的。市場形勢低迷的時候,好東西就是賣不出好價錢,人參也可能吆喝成蘿卜的價格。市場形勢混亂的時候,垃圾也能被炒上了天,績優(yōu)藍籌股反而沒人問津。盡到了最大努力,仍然找不到好買主,只能說明市場形勢糟糕透頂。人,生不逢時;物,難盡其用。這個時候,知難而退,或者大隱隱于市,又何嘗不是商人的大智慧呢?
圖注:姜太公釣魚臺位于陜西省寶雞市東南40公里處的蟠溪河上,南依秦嶺,北望渭水,古柏疊翠,景色綺麗。人們?yōu)榱苏袕朴慰停谂赃厰[上釣魚竿、魚簍、斗笠、白胡子等照相的道具。游人到此,可曾思忖釣與被釣的辯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