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終其一生,都在追問關于生命的意義,存在主義認為我們要在一個無意義的世界里創造意義;而超個人心理學的觀點是,我們要去揭開生命固有的意義。
直到現在,我更認同超個人心理學的說法,因為它的觀點,更偏向于內在。
我認同我們天生就是一個圓滿的人,我們本自具足,而生命的意義,本來也在。超個人心理學的觀點是,我們要去發現我們的生命意義,去揭示它,以我們的方式,以我們的智慧······
01我們所認為的自己,僅僅是所見所想的自己嗎?
安谷禪師說了這樣的話:“我們的真實本性是超越所有類別的,所有你能設想或想象到的,都只是你自己的片段罷了。”我們不止超過自己所認為的,也超過我們所能想象的。
超個人經驗的一項核心領悟,是銳利地洞識自己的本質或身份認同。
大部分人都默認自己只是自己名字之下所屬的身份。對于自己常規意識狀態之下,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自己的人格和觀念,做出直接的接受與認同。
而平常意識狀態之下的重復日常,以及社會的常模環境,讓我們成為一個被局限的人。
我們的潛能和天賦被限制和壓抑,甚至讓我們大多數人懷疑自己沒有天賦。
一方面,社會鼓勵我們往社會的常模發展,卻成了我們天性自由的束縛,失去了個人潛能的發展空間,而我們,安之若素。
而另一方面,我們個體自身也傾向于害怕成長,因為成長意味著太多的未知和不確定性,意味著困難和冒險······社會連同我們自己,都在默默地拒絕我們的天賦潛能。
我們重復著為了謀生的工作,不過是看似一切安好。
或許,我們成為了別人期待的人,卻沒成為我們期待的自己。
一直以來,我們都沒有意識到,我們并沒有真正地認識自己,沒有意識到我們內在生命的潛在可能······
02 天賦潛能才能夠激活我們的生命力
《資本論》里面有一段這樣的話——
亞當·斯密說:“大多數人的悟性,都是由他們日常的工作必然形成的。終生從事少數種單純工作的人······沒有使用悟性的機會。······他們普通是盡人類之所能,成為最愚蠢最無智的”。斯密描寫部分勞動者的愚昧以后,接著又說:“單調的固定生活,自然會墮落他的志氣······那還會墮落他的身體的活動力,使他在慣作的部分工作之外,不能活潑地,持久地,運用自己的力量。”
我們看到,限定的工作,會連同大腦一起被限定!那些自始至終都被迫成為螺絲釘身份的工作者,在常規意識狀態之下,沒能夠意識到,也沒有機會去調動自己潛在能力,只能在自己的生命里沉默,沒有生氣和活力,更無從發揮自己的內在的豐富能量,終其一生都沒能夠想到自己是誰——關于自己的生命本質,關于自己的意義······生命熱情,從來都與他們無關。
被動選擇的墨守陳規的工作,并不能發揮他們的天賦才能,潛能始終沒有辦法得到激活,直致淪為工作的奴隸······然而,這卻是絕大多數人的現實情況。
可想而知,如果我們不能在生活中,活出自己的動態和生命勢能,我們終究會失去我們自己的生命活力,還有更多潛在的可能性。直至對生活委曲求全,找不到生命價值的自我認同感,喪失探索生命內在智慧的好奇心和勇氣,一直無法發現生命的意義。
如此的“常態”事實上已經是精神病理的平均值,不過被我們習以為常而不以為意罷了,然而,這是不利于我們內在的健康發展的,是一種發展的停滯,也是一種,靈性防衛。
因為我們大多數情況下,只是追尋物理世界中自以為是的滿足,精神(靈性)層面,并沒有真正地顧及,我們內在的生命潛能自然無法被發掘。
然而,人只有在投入于天賦潛能的事物當中,才會有生命最豐盛的能量。因為天賦本身是由自己的內在而來,擁有自然主動的力量,這樣的力量會讓我們攜著巨大的生命活力和熱情,用心地去創造,并為我們的生命賦能。沒有多余選擇的掙扎和意志的羈絆,一切都自然而然,也能夠順其自然地自我發展。如此的我們,才稱得上,真正意義地擁有生命力。
03我們應該勇敢地去發現我們的生命意義
超個人心理學的觀點認為,發現生命的意義具有非常重要的治療價值。
我們知道,當我們靠近愛的時候,是有能量的,不管是我們愛的人,還是我們鐘愛的事物。
當我們投身天賦潛能的熱愛當中,我們會感覺到自然涌現的能量和熱情,這就是生命的活力呀!天職會讓我們擁有與之有染的天生使命感,以及自在的創造力,甚至會義無反顧地為之終其一生。
擁有生命力才有有創造愛情的能力。
只有當我們真正認識自己之后,充分發揮我們的天賦潛能,發現生命的意義,才能為生命融入愛情。
很明顯,如此生命之上的愛情,當然能夠治療我們被遮掩埋藏的內心。
精神的尋求是一種健康的取向,而且是個體的整體健康,以及自我實現的實質。精神追求,在人們逐漸覺醒的時代,變得越來越重要,并成為每一個人生命的中心。
所以,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去探尋我們的天賦潛能,勇敢地去發現我們的生命意義。
04如何借助超個人心理學的智慧,進行內在自我的探尋?
超個人心理學始終致力于人的內在潛能和價值的最高實現。它是融合東西方心理學智慧的綜合心理學學科,它會幫助我們喲個更開闊更積極的眼光看待生命。
那么,我們如何在超個人心理學的智慧中,進行自我探索呢?
首先呢,我們應該對超個人心理學的基本觀點有所涉略,了解它關于內在自我的精神主張。價值觀的認同會讓我們的內心獲得一種加持的力量,從而在我們所做的事情當中,發現我們自己是誰,有什么樣的信念,從而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
我們要認識到,體認到“內在”的成長才是人類進化過程的核心。
另外,我們要敢于突破傳統社會意識的限制,培養某種程度的內在成長,帶著意識和覺察去行動,以開放的心態去認識各種不同的意識狀態。
除了觀察和理性思維,還要憑借感覺和默觀,以貼近的方式來認識各種可能存在的真實,以直接的體驗、直覺和想象力,去發現內在與外在的世界。
例如日常生活的瑜伽默觀,靜坐和冥想等等靈修方式,我們都可以以合適的方式去嘗試,感受不同意識狀態下的靈性經驗,提高我們的專注力,培養覺察力,沉靜地向內尋求。
重要的是,我們要積極的投入生活,在生活中進行自我探索的修行,不斷的靠近自己的內心,勇敢的去嘗試,敢于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直到你能夠看見自己,而生活也能看見你。
生命鄭重,人生悠長,我們并不僅僅是我們所感受到的自己,我們的內在潛能,是生命里,一盞要用意識去點亮的燈,一切都在等待我們去探索······而這,也是我運營“我及我“的重要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