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六經易為首,時歷三古探道路。人更三圣為先哲,中華文明立基礎。
太乙肇判奇與偶,仰觀俯察為斯睹。不易變易歸簡易,趨利避害走坦途。
《易經》是我國古代哲學、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一部巨著,被尊稱中國文化的百科全書。《易經》亦被稱為群經之首,它是中華文化的總源頭,它是諸子百家的開始。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時也對中國的道教、儒家、中醫、數術、哲學、民俗文化等產生了重要影響。
老年大學開設《易經》課目,吸引了部分喜愛國學經典的老同志,本人參加學習、研究,在學習、思辯過程中整理了一份兩萬余字的《易經學思錄》,用現代語言及韻文形式對易經64卦進行了簡明易懂的哲理解讀,可方便初學者進行誦讀和記憶。
《易經學思錄》是本人的學習心得,是對國學經典的一種思考、理解和思辯。曾作為“論文”提交給“2018國際易學大會第29屆銀川年會”,經專家評審委員會審定,入選《大會論文集》(已由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并被評為“國際易學優秀論文獎”。
應邀在老年大學講授《易經》課,我把自已原來創作的《易經學思錄》整理編輯進入了我的授課講義,作為學員學習的一種參考資料。根據授課反饋意見,現在作出進一步的修改,讓易經學習更簡潔、明快、通俗、精要。
本人嘗試用現代語言及韻文形式對易經64卦進行簡明易懂的哲理解讀,這只是自已學習和教學中的一點領悟,且屬于初步探索,希望就教于專家、學者,得到更好的指導和深入的學習、研究。
《易經》是古代帝王之學,是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的必修之術,同時它是一本關于“卜筮”的書,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極其巨大的影響。作為群經之首,易經自產生之日起,其智慧就象血液一樣滲透到我們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易經不僅觸及天文、地理、兵家法學,而且滲透到各個朝代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教育等各個領域。可現在,易經在很多人眼中就是八卦、算命,所謂娛樂八卦說的“八卦”就是不靠譜;算命說的就是迷信,這種見解是鄙視易經,這是侮辱了古人的智慧。孔子研究周易是為了通曉天、地、宇宙和人生的運行規律,他喜歡周易的哲學和思辨。而普通人研究周易是希望通過占卜改變自己命運,最好能百占百靈。真正的易道智慧,就是通過研究《周易》,發現天、地、人的運行規律,從而能夠敬畏規律、趨吉避兇、順應天命。
《易經》是中華文化的總源頭,“人更三圣,世歷三古”,它從上古時期的伏羲氏(生活于距今10000至8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畫卦,到周文王(公元前11世紀)寫卦辭,最后由孔子寫系辭(公元前5世紀),跨越了幾千年的歷史。伏羲通過天象演繹了八卦即先天八卦,周文王又根據先天八卦演繹出后天八卦,并進一步推出了六十四卦,作出了卦辭與爻辭;春秋時期孔子作《周易·十翼》進一步詮釋了《易經》。孔子在《易傳》中(周易.系詞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雖然只有寥寥七個字,卻凝聚了易經的最高智慧。因為這句話里,包含了“變易、簡易、不易”三個最基本的原則。
《易經》用簡單的八卦演繹了世間萬物生生不息的自然規律。易經的象、數、理、占,“象”指形象、象征的意思,“數”也稱為“術數”、“是用數學的模式來表示事物的變化規律和聯系。“理”是“義理” 它是用來解釋陰陽相互作用的關系,萬物變化的原理,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活動的道理。“占”就是指占卜,占卜就是算卦,數指數術。就是根據《易》的原理進行推測、占算得方法。通過易占的方法,預知、把握事物的發展過程和規律,從而采取相應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