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文心雕龍》與文學批評
教學目的和要求:對《文心雕龍》文學批評理論進行回顧,
教學重點:文學批評的意義、態度、方法、標準;文學批評者自身素質的培養與提高。
《文心雕龍》與文學批評
《文心雕龍》關于文學批評的論述﹐頗多精到的見解。其繼承并發揮了儒家的文學思想,把原道、徵圣、宗經作為理論核心,貫穿全書的始終。提出關于文學批評的根本原則:“故文能宗經,體有六義,一則情深而不詭,二則風清而不雜,三則事信而不誕,四則義直而不回,五則體約而不蕪,六則文麗而不淫。”每一則又都指出了合乎經與不合乎經的兩個方面,來作為他品評文章優劣的重要標準。
《文心雕龍》在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和文藝理論的發展史上具有巨大的奠基意義和深遠的影響,是一份十分寶貴的遺產。
一、“龍學”關于文學批評的理論觀點
《文心雕龍.知音》篇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探討批評問題的較早的專篇文獻。它提出了批評的態度問題﹑批評家的主觀修養問題﹑批評應該注意的方面等。例如關于批評態度問題﹐劉勰非常強調批評應該有全面的觀點。因為作家的才能稟性不僅“修短殊用”﹑“難以求備”(《程器》)﹔而且由于文學創作從內容到形式都是豐富而多樣的﹐因此批評家就不應“各執一隅之解﹐欲擬萬端之變”﹐否則就會出現“東向而望﹐不見西墻”的現象。
《文心雕龍》的批評論比較全面,能夠自成體系。其內容包括五個方面:論述文學批評的意義、文學批評的態度、文學批評的方法、文學批評的標準,以及論述文學批評家自身素質的培養與提高。
1、文學批評的意義
在劉勰看來,文學批評的意義是多方面的。要進行文學批評必然先要閱讀鑒賞,而閱讀鑒賞會給人們帶來審美愉悅,這層意義就批評者自身而言。所以他把包括文學作品在內的書籍陳之為“國華”(國之珍寶),如同被譽為“國香”的蘭花一樣,受到人們喜愛。他說:“蓋聞蘭為國香,服媚彌芬;書亦國華,玩繹方美。知音君子,其垂意焉。”(《知音》)蘭花需要人們佩戴,才能更加散發它的芬芳;文學作品需要人們閱讀鑒賞,才能呈現它的美妙。這就好比“春臺之熙眾人,樂餌之止過客”,那感覺就好像登臺游春之人心曠神怡,又好似旅客聽著美妙音樂、吃著可口飯菜而舍不得離開一般,有一種不由自主的吸引力。一個人若不“垂意”于此,不開展文學鑒賞與批評,那他與這種快感也就無緣。換言之,閱讀鑒賞給接受者帶來審美享受,是文學批評意義的第一層面。
再就作品而言,它需要批評家來分析、揭示、判斷、評價,才能夠發揮其社會效用,此所謂“玩繹方美”。“玩繹”,就是悉心體會,就是分析評判的過程。沒有讀者的“玩繹”,再好的書籍也不過是紙張一堆。故劉勰又說“良書盈篋,妙鑒乃訂”,一個作家,著作等身,寫了滿箱子的書,可這些書的價值和意義何在呢?還得靠批評家的“妙鑒”才能確定。如此說來,文學批評的意義重大,它是衡量作品質量優劣的天平,是讀者閱讀書籍的選擇依據。
2、文學批評的態度
在文學批評領域,歷來存在著需要努力糾正、不斷克服的不良傾向,這就是批評家的主觀片面性和不公正態度。王充、曹丕、葛洪等人都有過相關論斷,劉勰也不例外。在《知音》篇中,他用了三個詞來披露批評領域的陋習弊端:“賤同思古”、“信偽迷真”、“崇己抑人”。
劉勰認為,歷史上的秦始皇、漢武帝,倒是慧眼識文,一度對韓非、司馬相如的作品欽佩有加,恨不同時;可一旦知道他們竟是同代人,則興味索然,甚至“韓囚而馬輕”。這豈不是“賤同”、瞧不起同代人嗎?這樣的批評態度難道公正嗎?而班固、曹植固然才華“鴻懿”,可他們卻喜歡聽恭維話,聽不進批評意見,又瞧不起同行,貶損他人,這豈不是“崇己抑人”嗎?樓護道聽途說,雜學不文輕率斷言司馬遷請教東方朔才創作《史記》,這樣離譜的話,與太史公的思想人格、家學遺命格格不入,豈不是信口開河、“信偽迷真”嗎?
上述批評現象中的諸多弊端,歸根到底就是一條:態度不正。有感于此,劉勰針鋒相對,提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一個人心所向的約法:“無私于輕重,不偏于憎愛!”所謂“輕重”,猶言聲譽,是指作家在社會上名氣大小、地位高低;“無私于”,是說批評家稟持公心,不為其左右,能夠客觀公正地批評其作品,不因“重”而溢美,不因“輕”而廢言。所謂“憎愛”,是指批評家個人的興趣愛好以及與具體作家之間的關系親疏;“不偏于”同樣是說稟持公心,排除偏見,不為個人情感所左右,不能“會己則嗟諷,異我則沮棄”,而要力求做到“平理若衡,照辭如鏡”。
3、文學批評的方法
如何進行實際的文學批評?《知音》篇提出了可供操作的具體方法,即所謂“先標六觀”,后唯“見異”;“是以將閱文情,先標六觀:一觀位體,二觀置辭,三觀通變,四觀奇正,五觀事義,六觀宮商。斯術既形,則優劣見矣。”
其意思是說,若要評判作品,甄別優劣,可以先從六個方面來下手:
其一“觀位體”,是指觀察作者在文章中是如何根據思想內容來安排體制結構的,其所表達的情感同所選用的體式是否契合。因為體制制約著內容的表達,影響著風格的差異,甚至關系到寫作的成敗。臂如若是表章,則要求“指事造實”,“勿得浮華”(《章表》);若是詩歌,則要求“感物詠志”,“英華彌縟”(《明詩》)等等。
其二“觀置辭”,指觀察作品的文辭運用是否妥當,是否能明理達意;所謂“聯辭結采,將欲明理”(《情采》),“練于骨者,析詞必精”(《風骨》)。
其三“觀通變”,指觀察作品的因革關系,分析其中的繼承和創新因素;所謂“設文之體有常,變文之數無方”,“變則可久,通則不乏”(《通變》)。核心是反對因襲模擬,態度是“趨時必果,趁機無怯”,目標是“望今制奇,參古定法”(《通變》)。
其四“觀奇正”,指考察作品的創作方法是否合理,是“執正以馭奇”呢,還是“逐奇而失正”(《定勢》)?所謂“奇正”,是內涵不同卻又相反相成的兩個概念:“奇”即新奇,主要指騷體作品的奇辭異采,所謂“奇文郁起,其《離騷》哉”(《辨騷》)!“正”指儒家經典體現的雅正文風。依劉勰看法,“奇”也要,“正”也要,問題是何者為主導而居于首位?據《定勢》篇可知,劉勰是主張“執正以馭奇”的。換句話說,即主張在儒家經意、保證作品雅正文風的前提下,也要出“奇”,要有所選擇地借鑒運用楚騷文體特有的奇異風采。反之,若“厭黷舊式”,丟掉基本傳統,一味“穿鑿取新”,那是不可取的。
其五“觀事義”,即考察作品用來表達思想情感的具體事務是否妥當,體會“事”與“義”之間的內在關系是否合乎邏輯。“事”即“事類”,“義”即“情義”。劉勰說:“事類者,蓋文章之外,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明理引乎成辭,征義舉乎人事。”(《事類》)在他之前的摯虞《文章流別論》亦云:“古詩之賦,以情義為主,以事類為佐。”換言之,作品反映的思想感情(“義”)是主要的,屬于第一位;而用以起興、用來比喻自然事物(“事”)是輔助的,屬于第二位。兩者搭配是否得當,是否喧賓奪主。這就要批評家來觀察衡量了。
其六“觀宮商”,指觀察作品的聲韻是否和諧自然、優美動聽。這大抵就韻文而言。《聲律》篇云“標情務遠,比音則近”,蓋謂音韻和諧,容易上口,讀者樂意吟誦,流傳便能久遠。
一般認為,“六觀”之中,“位體”、“置辭”、“宮商著眼于文學形式,“通變”、“奇正”、“事義”著眼于文學內容。它們共同構成文學理論批評的實踐過程和操作方法,作為一個有機整體,逐步引導讀者和批評家貼近作品,走進作家。
在“六觀”得以“先標”之后,文學批評活動可說已經告一段落,但并未最終完成。批評者要成為作家的“知音”,還有一項更重要的工作要做,那就是“見異”。對此,劉勰舉重若輕,一語帶過:“昔屈平有言:‘文質疏內,眾不知余之異彩。’見異唯知音耳!”屈原的話見于《九章·懷沙》,謂之文疏質訥,世人不知我有異才,感慨知音難逢。此言既憤激,又寄于期望。劉勰以此為據,提出文學批評家應該“見異”的主張,即要求發現作家作品不同尋常的奇異之處,揭示其獨到的創新價值。這其實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理論命題,屬于批評水準的高層次要求,是值得留意的。
4、文學批評的標準
文學批評的標準與文學批評的方法不同:“方法”是具體的操作步驟、研究手段,而“標準”是按照一定的原則和要求制定的準則。在《文心雕龍》中,劉勰為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制定了不同的批評標準,為人們從事鑒賞和批評提供了依據。譬如《議對》篇說:“文以辨潔為能,不以繁縟為巧;事以明核為美,不以深隱為奇。”可以理解為這是對“議對”文體的的批評標準:文辭簡潔,敘事明了,所言內容合乎實際。符合這個標準的,其作者稱為“能”,其作品稱為“美”。反之,則敘事不清,文辭繁瑣,那就是低劣之作了。今天看來。這應屬于藝術標準或審美標準,是比較合理的,可以適用于一般的實用散文。
關于詩歌,劉勰說:“若夫四言正體,則雅潤為本;五言流調,則清麗居宗。”(《明詩》)也就是說,批評者在評論四言詩時,應該以雅正溫潤的藝術風格為優;評論五言詩時,以清新艷麗的藝術風格為佳。對于賦體作品,劉勰的批評標準是:“情以物興,故義必明雅。物以情觀,故詞必巧麗。麗詞雅義,符采相勝。”(《詮賦》)這實際上,是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提出要求,其識見是不錯的。總而言之文藝作品都應合乎觀者的視聽需求,滿足讀者的欣賞愿望,這是最通行的標準。所謂“視之則錦繪,聽之則絲簧,味之則甘腴,佩之則芬芳”(《總術》),作品達到這種境界,收到如此效果,有誰會說不好呢?看來,劉勰也認識到,通過實踐來檢驗,這是評判作品優劣的最好標準。
此外,同樣值得我們重視的是,劉勰還就批評家的的評判活動也做出了相應的規范,提出了相應的標準,這就是“平理若衡,照辭如鏡”(《知音》)。意思是,文學批評家應該像天平稱東西那樣公平,像鏡子照東西那樣客觀,不帶私心,沒有偏見,全面完整,不會遺漏。這當然是一種理想,一種目標但也未嘗不可作為我們為之努力的方向。
《文心雕龍》中各個“標準”的構建,是劉勰極富學術創意的重要內容。《文心雕龍》除了有具體篇章對應的“本源論”、“文體論”、“創作論”、“批評論”四大部分之外,還有一個“標準論”,它貫穿于全文,散見于各篇,是形而上的精神綱領、作者的精華思想,是更為重要、更富學術價值的的內容;它有待人們用高屋建瓴的眼光去研究與揭示。
5、文學批評家的素養
如同文學創作是作家情感才智的綜合展現一樣,文學批評也是一項高智商的腦力活動。要進行高水平的批評,必然要求批評家具有豐富深湛的專門知識和文化素養。這是從事文學批評活動的一個前提。為此,劉勰提出一個非常生動而著名的論斷,即“凡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知音》)。這是以知音和辨器為喻:只有親自演奏了上千支樂曲,才能夠判別某支曲調的好壞;只有親自鑒賞了上千把寶劍,才能夠甄別任意一把的優劣。用于文學批評,即說批評家應該見多識廣,飽覽詩書,具備堅實系統的專業知識,厚積薄發,熟而生巧,這樣才能做出令人信服的評判。這種對批評家自身專業素質的要求,其實是古代文論家的共識。劉勰之前,揚雄、桓譚曾有“能讀千賦而善賦”說法,曹植曾用“蓋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論于淑媛”的比喻。這些話啟示我們:文學批評是一項嚴肅的科學工作,批評家自身需要不斷提高素養,練就過硬本領。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觀念的更新而奮發蹈厲,與時俱進。
二、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
文學批評是文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有文學作品及其傳播、消費和接受以來,文學批評就隨之產生和發展,并且構成文學理論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和文學活動整體中的一種動力性、引導性和建設性因素,既推動文學創造,影響文學思想和文學理論的發展,又推動文學的傳播與接受。在文學批評逐漸成熟以后,更是如此。
文學批評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文學批評屬于文學理論研究的范疇,既是文學理論研究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又是文學活動整體中的動力性、引導性和建設性因素,既推動文學創造、傳播與接受,又影響文學思想和理論的發展。其涵蓋內容寬泛,從作品評介到理論研究都包含其中,在西方幾乎是文學研究的同義語。狹義的文學批評屬于文藝學的范疇,是文藝學中最活躍、最經常、最普遍的一種研究形態。它是以文學鑒賞為基礎,以文學理論為指導,對作家作品和文學現象進行分析、研究、認識和評價的科學闡釋活動,是文學鑒賞的深化和提高。
(一)文學批評的作用
文學批評從文學實踐出發,又反作用于文學實踐。文學批評通過對文學作品進行分析和評論,既能影響作家對文學的理解以及文學作品創作的發展,又能影響讀者對文學的鑒賞以及文學社會功能的發揮。優秀的文學批評不僅會對同時代個別作家作品起到支持、鼓勵和指導作用,還會對同時代作家群體的創作思想和藝術傾向產生很大影響,甚至能改變一代文學風尚。它不僅能提高讀者的接受能力和藝術趣味,還能促進社會和時代的審美理想的形成。
文學批評是在文學接受的基礎上,以一定的理論和方法,對以文學作品為中心的各種文學現象進行研究和評價的文學活動。文學批評與文學接受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與內在融通。文學批評既是廣義的文學接受現象的一部分和文學接受活動的一種表現方式,同時它又是文學接受過程的深化與高級形態。
1.文學批評對作家的影響。從文學批評與作家的關系來看,文學批評對作家具有規范、引導的重要作用,是社會對文學作品的主要反饋形式之一。批評家是通過具體作品的閱讀研究進而認識、了解作家的;同樣,他也是通過對具體作品的品評、分析影響作家的創作。
由于批評家具有較為系統的知識修養與理論背景,他往往站在比作家更高的視點上,幫助作家更深入地認識自己的作品,提高文學創作的自覺能力。批評家對作家的了解有時勝過作家本人,他能夠深入作家內心世界中潛意識與不自覺的層面,發現作家自我認識的盲點和被遮蔽的東西。批評家對作品深層意蘊的發掘也往往是作家未想到的卻又是富有啟發性的,對作品藝術價值的評估也由于置放到更大的文學系統中去考察而更顯客觀、中肯。
因此,批評家對作家藝術潛力的確認、創作道路的總結、發展方向的建議能夠起一定的規范與指導作用。
作者與讀者事實上是互相隔絕的。也就是說,接受者大眾對作品的理解與評價難以反饋給作者,對他產生影響與壓力。文學批評則是社會反饋的主要和有效形式之一,將作品所激起的讀者反應與批評信息傳遞給作者。批評家首先是一個普通讀者,但他擁有的職業眼光和掌握的尺度又使他代表著一定的讀者群及其社會性共識。而且,文學批評一般是以文本的形式見諸媒體的,它既通向作者也為讀者大眾所知,它預計到讀者的反饋并常常以讀者的代言人自居。這使文學批評通常具有公開的對話性質與豐富的社會反饋內涵。
2.文學批評對接受者的影響。從文學批評與接受者的關系來看,文學批評可以幫助接受者深入理解作品,對接受者的文學價值觀念具有重要的影響與塑造作用。文學批評是加深接受者與作品溝通的橋梁。
文學作品是一種審美的精神產品,它本身具有的價值只有在消費、接受過程中才能得以實現,也就是說作品首先要為讀者所理解。一些藝術創新的作品,一些思想深刻、內涵豐富的作品,一些超出讀者閱讀經驗和高出于讀者審美能力的作品,一些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識才能把握的古代與外國作品,接受者往往會產生或多或少理解上的障礙。這就需要文學批評的中介,幫助接受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藝術價值。
批評家以他的學識與經驗,充當著文學接受的中介者角色。文學批評還對接受者的文學觀念和審美趣味起著塑造作用。批評家常常通過推薦作品、確立經典,幫助讀者選擇閱讀的作品。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浩如煙海,魚龍混雜,讀者往往先從介紹、評論文章中獲取關于作品的先期信息,然后決定是否值得閱讀與閱讀什么。對于有害的作品與作品中的消極因素,文學批評也能起到預警與防范的作用,提醒不良的傾向并指導正確的閱讀。
魯迅說:“有害的文學的鐵柵是什么呢?批評家就是。”批評家劃分作品的等級、指出作品的優劣,也就是在傳播他的文學價值觀念。讀者的審美能力和藝術趣味,一方面受作品的熏陶,另一方面也受文學批評的引導與塑造。把接受者大眾的審美價值觀提升到經典文學作品的水平、接受活動中藝術再創造的層次和批評家專業的眼光,這也是文學批評擔當的責任。
3.文學批評對社會的影響。從文學批評與社會的關系來看,文學批評通過作品的分析、評價表達出某種價值觀念與理想,從而對社會發生實際影響。文學批評在分析、評價文學作品和其他文學現象時,必然要提出一系列的概念和觀點,在其背后則有一定的學說依據與理論支撐。這些觀點、理論既有藝術的、審美范疇的,也有文化價值觀的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從后者來說,文學批評是一種與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深刻聯系的批評話語,它通過與作品及其作者進行意識形態對話的方式張揚自身的意識形態價值,從而對社會生活產生重要作用。
結構主義敘事學家托多羅夫曾論及他稱之為“投射”的批評方法,即一種以作者、社會和批評家感興趣的其他對象為方向、穿越文本的閱讀方式,某些心理學批評或社會學批評都是在批評上采用投射方法的實際例子。事實上,任何批評都或多或少包含著批評者價值理念的主觀投射,都或顯或隱地滲透著社會意識形態的因素。即使是托多羅夫提到的“非投射”的“英美新批評派”,其批評也并非是純形式與純審美的,而是關注于“隱喻”及其文化內涵與社會價值。
文學批評作為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話語,往往通過對文學作品思想意義的揭示和對文學思潮、文學運動理論背景的分析來影響社會的價值觀念,發揮其社會作用。馬克思、恩格斯對巴爾扎克、莎士比亞作品的評價,列寧對托爾斯泰作品的分析,別林斯基對普希金、果戈理作品的研究,魯迅以雜文形式展開的文學批評,都表現出意識形態評價的效能。由于他們的觀點不是用抽象的理論形式寫出的,而是借助于作品人物、情節的形象分析,因而能夠傳播得更廣、更深入人心。
(二)文學批評的要素
文學批評的歷史不僅與文學同樣悠久,而且,文學批評與詩歌、散文、小說、戲劇一樣,都是富有創造性的文學產品的主要形式之一。有著一定造詣的批評家在文學舞臺上可以扮演與創作作家同樣重要的角色。然而,文學批評方式與文學創作方式是不同的,它有著自己的特點和要求。正確的文學批評方式能夠生產出好的批評作品,反之,不正確的批評方式將導致不合格或偽劣的批評作品。
盡管文學批評的具體運作因人而異,但批評家在批評方式的掌握上卻體現出一定的慣例與規范。一般而言,文學批評的方式應包括以下三個要素:
1.審美體驗。欣賞與體驗,即批評家首先要成為接受者,要對作品產生審美體驗。文學批評的主要對象是文學作品。文學作品是以情感與藝術形象來表現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的。因此,進行以文學作品為對象的文學批評時,必須充分注意到對象的這一特征。也就是說,批評家應該以文學的方式閱讀文學作品,以審美的態度觀照與體驗作品中的藝術形象。這是一個合格的文學接受者都能夠做到的,批評家首先應該做到。當批評家象普通讀者那樣進入閱讀、欣賞的角色,在作品的形象世界中產生由衷、真切的審美體驗之后,他才擁有了批評作品的權利。
脂硯齋是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第一位批評家。他的批評富有真知灼見,卻又處處與作者感同身受,與作品中人物息息相通,在閱讀中產生強烈的情感和審美體驗。批評家應該有較高的藝術修養與審美感受能力。一個藝術感受力遲鈍的人是不可能成為好的批評家的,因為他對作品審美價值的判斷是大可懷疑的。普列漢諾夫說:"只有那種兼備極為發達的思想能力跟同樣極為發達的美學感覺的人,才有可能做藝術作品的好的批評家。"那些雖具有一定的審美欣賞能力卻又跳過審美體驗階段、脫離作品藝術形象的具體感受和分析而對作品價值亂加評判的人,是談不上真正的文學批評的。
2.理性分析。理性分析,即批評家要跳出一般的接受過程而以冷靜的審視目光對待作品。文學欣賞與審美體驗的主要特征是感受性。它以個人主觀感受的結果為依據。即使含蘊著理性認識,也帶著個人體驗與情感的印記。因此欣賞與體驗允許個人偏愛的存在。
文學批評雖然也必須首先感知藝術形象,對藝術形象進行審美的把握,但它的主要特征是一種理性的分析、認知活動。批評的目的是要對作家、作品和其他文學現象作出較為客觀的認識與評價,這就需要它從偏于感性的欣賞與體驗上升到理性的分析與評判,要考慮和關注作品在讀者中喚起的普遍的接受效果與社會反應,要限制個人偏愛與情感傾向在批評中的干擾或支配作用。
俄國著名詩人普希金說:“批評是科學。批評是揭示文學藝術作品的美和缺點的科學。它是以充分理解藝術家或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所遵循的規則、深刻研究典范的作用和積極觀察當代突出的現象為基礎的。”人們通常把文學批評歸入文藝學或文學理論的范疇,其深刻的意義就在于強調文學批評是一種客觀的、理性的分析與認知活動。
如果說欣賞和體驗是對作品“入乎其內”,那么理性分析就是“出乎其外”。批評家既要像一般讀者那樣入乎其內,還要從專業的角度出乎其外,以冷靜的理性眼光分析作品。《紅樓夢》第48回有香菱談詩的情節,她說:“我看他《塞上》一首,內一聯云: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章再找不出兩個宇來。”香菱基本上還停留在欣賞與體驗的層次,未進入理性分析,具體表現在講不出“直”字的好處。
3.價值判斷。批評家對作品的整體價值判斷是在理解與闡釋作品的基礎上作出的。理解與評價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理解已經滲透著評價,是整體評價指導下的理解;評價為對作品的理解與闡釋所證明,并且是理解引導的最后結論。
批評家對作品的價值判斷包括審美判斷與傾向性判斷,從而對作品的藝術價值與思想價值作出主觀評價。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價值判斷帶有個人性和主觀性;然而批評家的價值觀又是社會的某種審美趣味和意識形態的反應,因而具有集體性與客觀性。總之,批評家對作品的評價與被評價的作品,共同擔負著影響讀者進而作用與社會的文學功能。
(三)文學批評的寫作
文學批評并不是日常生活中所謂的批評,而是對文學作品的優點的褒獎和缺點的指出,主要側重在褒獎文學作品好在哪里,褒獎指的是一個大致的方向,具體來說要象解剖一樣對作品進行分析。
寫文學批評最忌雜糅太多作者個人的主觀感受,因為批評最重要的是講究客觀細致的分析評價;換句話來說,就是不能寫的和讀后感一樣,字里行間不能有諸如“我覺得”、“我認為”之類的字眼。
寫文學批評要有明確的切入點,作品主題、人物形象、藝術手法、思想意識等都可以作為批評的內容。一個大的切入點下面再細分成小的觀點便于分析講述。批評方法的學習運用并非一朝一夕。在審美體驗方面要發出自己真實的聲音,在理性分析方面要學會批判式地思考。
作為初學者,其實不用太拘泥于教科書上的各種文學批評方法,應該以對作品的感覺為主,但不能直接把主觀感覺寫在紙上,要把它客觀化。怎么做到客觀化呢,首先提出一個觀點,再引用名家話語、其他批評著作里的話,如《文心雕龍》、歷史故事、作家自己的話等等來支撐自己的觀點。
《文學批評的方法與實踐》是華中師范大學面向高校文學專業的學生和對文學有興趣的人士開設的公開課,主要講授了六種批評方法:社會歷史批評、精神分析批評、語義批評、敘事批評、性別批評、讀者生產批評。通過對這些批評方法的理論特色的評介和操作過程的展示,引導學習者從社會、心理、語言、性別等不同角度觀照文學作品,更好地感知和體驗文學作品的魅力,把握和揭示其價值和意義,進而提升分析和評論文學作品的能力。
文學批評寫作當然要遵循一般寫作的規范,但文學批評的特殊性決定了這一寫作門類具有其獨特規定性。
就寫作的語言表達而言,與一般應用文寫作的語言程式化不同,也與文學創作的語言個性化追求不同,文學批評的語言運用有其自身的規定性。一方面,批評寫作的語言具有科學性,也就是在專業術語的運用上要遵守概念內涵的明確性、語言表達的準確性、說理推論的邏輯性。
文學批評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概念系統,如古代文論中的意境、興味、風骨、虛靜等,現代文論中的形象、典型、風格、文本、情結等,只有恰當選擇運用這些術語,才能使文學批評規范化,具有學術性。除了科學性之外,文學批評的對象畢竟是以文學作品為核心的寫作活動,所以批評寫作還要注意語言的藝術性。因此,好的批評家應該在批評的寫作中做到語言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的融合。
就閱讀而言,文本閱讀是批評寫作的起點。正確的文本閱讀方法,首先應該是遺忘式閱讀:直接面對文本,忘記它的作者、寫作背景、流派歸屬以及所有關于它或褒或貶的論述。如果不能斬斷這些情絲的話,很容易在進入文本之前已經有了先入為主的印象,這會成為走進文本的阻礙。
在經過遺忘式的第一遍閱讀后,對作品就有一個從零散到整體的把握,把作品看成一個整體,并形成關于作品的初步印象。閱讀的最終任務就不僅僅是文本的細讀,而是要讀出具體文本在整個作家創作之中的序列,作品的研究情況,甚至與作家創作相關的其它因素都應成為閱讀所要關注的內容。因此,好的閱讀應當是入乎其內、出乎其外了,既要遺忘關于文本的種種既定結論,以便能夠真切地進入文本內部,由這個內部聯系到相關的內容,更需要與文本保持一定的距離,作冷靜審視,在這樣的基礎上,批評寫作的學術性才有保障。
就立意而言,批評寫作對立意同樣有著很高的要求。批評寫作立意的新穎深刻與否決定了它的價值高低。立意是文章的靈魂,縱然是再華麗的詞藻沒有了新穎、深刻立意的支撐,最多也只是拾人牙慧的重復之作。
文學創作需要獨創性,批評寫作同樣需要獨創性,新穎的立意不僅能深化具體的文本研究,更可以通過個案的研究,形成某種獨創性的觀點,再用來解釋同類的文學現象。
除此之外,批評寫作屬于理論研究活動,它要選擇一定的理論思想作為自己的基礎,沒有理論思想的批評寫作,往往是單薄的。而在文體風格的要求上,它主要是一種議論文,以議論為主,雖然也會涉及說明、敘述描寫等,但這些表達手法的運用要服從于說理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