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父母的關系,是傳統的長輩與晚輩的關系,但是,教育孩子,總是以長輩身份自居,什么事都要強行給孩子灌輸,肯定和孩子之間不會形成有效的溝通。長期下去,不但不會教育好孩子,家長與孩子之間也會形成溝通障礙。孩子不想和父母交流自己的問題,分享自己的成功,和父母劃分出很深的代溝;還會“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叛逆心理促使孩子極易走上偏激的道路。由此,此時的父母應主動放下父道母道尊嚴,努力增加或轉變自己的角色,從長輩的“龍椅”上屈尊到“平輩”的朋友“板凳”上,真正和孩子面對面,走進孩子,探尋他們的內心世界,想他們之所想,辦他們之所需,急他們之所急,解他們之所難,相互尊重,才能營造出家庭和諧的局面。
“孩子雖然年紀小,但他們都有自己的思想,擁有自我尊嚴,要把孩子看成完完整整一名家庭成員”。新年華教育的春
在平時的生活中,家長應該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相處。工作之余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一起學,一起交流聊天,這樣,孩子會感覺到父母是一個平時中的親密朋友,是以一個學習者、朋友的身份參與其中的,所以,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對于孩子感興趣的事情,只要是健康的,就要盡可能地去了解,去做,以擁有更多的共同語言,以引起更多的共鳴。讓孩子感覺到有這樣的“大朋友”背后的支持,自己會非常幸福。
孩子年紀小,不成熟,對什么事情都容易或喜或怒,心情都會寫在臉上,所以,做為孩子的監護人,要多多留意孩子每天的情緒和心情,要多開導孩子,根據不同的情況對癥下藥。孩子高興時,要記得祝賀他或贊美他,與他共同分享這份快樂。孩子沮喪時,先給予適當的安慰,然后再不急不躁地問清原因,再與其商量解決的辦法。與孩子共同承擔這份難過,解決這個難題。孩子會感到父母就是知心的大朋友,無時無刻不離自己的左右,溫暖常在。當孩子的情緒出現異常時,要時刻繃緊自己的精神弦,注意觀察孩子的一言一行,未雨綢繆,及早和他溝通,給孩子留足時間思考,有耐心地等待孩子的答案。原因一旦找出,要立即以多的言語肯定孩子的優點,引導、鼓勵孩子多看到生活中的美好,以積極的心態迎接每一個清新的早晨。必要的時候,帶孩子參加他所喜歡的活動或者比賽,以沖刷內心的不愉快。孩子情緒穩定之后,會對父母產生強烈的愛戴之情,有許多話都可以在父母面前暢所欲言了。
在平時的聊天中,孩子可能最愛和家長談論的事學校和班里的事,或者是一些明星。身為孩子家長的吳女士說,兒子喜歡談論在新年華學校春季班課上的事,而自己對這些沒什么興趣。所以,造成了這種局面,每當孩子興致勃勃地想跟家長聊這些話題的時候,父母不是心不在焉地“嗯——啊”兩聲,就是批評孩子愛慕虛榮、不務正業,很快便將話題轉移到別的事情上。這些父母眼里的溝通并非真正的、有效的溝通,而是一種說教、灌輸,是權威式的一言堂。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所有家長的心愿,可是,又都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心理狀況和情感需要,因而給自己和孩子帶來了困擾和壓力,使家庭教育陷入了尷尬的境地,并影響到親子關系的和諧發展。
在和孩子的溝通中,千萬不要方法簡單,或者態度生硬。溝通既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也是如此,所以,要掌握一定溝通的方法和技巧。
孩子和家長的關系定為朋友,但孩子的依然叫著爸媽,只是在父母的角色中多滲透一些朋友的成分,讓孩子覺得父母平易近人,知情達理,能在一種較為平等、和諧的氣氛中生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