鄴城的輝煌十分短暫,所有的一切,在不久后戛然而止。
了解中國歷史的人一定知道,在古代,我國北方有一座規模僅次于長安、洛陽的大都市——鄴城。
歷史上的鄴城,曾先后作過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多個朝代的首都,對早先的中國歷史有著深遠的影響。
但是,這樣一座舉世矚目的大都市,為何后來銷聲匿跡了呢?歷史上,不論是長安還是洛陽,都屢經戰火,卻又獲得了重生。只有鄴城,完全失去了存在感。這究竟怎么回事?
鄴城遺址
1
漳河畔的鄴城
在今天的太行山腹地,有一條河流分開了河北、河南兩省,這條河便是漳河。當年僅次于長安、洛陽的大都市——鄴城,便在漳河北岸的臨漳縣附近。
東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春秋第一任霸主齊桓公,在“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之后,為了鞏固霸業,在漳河邊修筑了鄴城。到春秋戰國之交,此地為魏文侯所控制。
當時,魏文侯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南),派鼎鼎大名的西門豹去治鄴。西門豹在鄴,整飭吏治、勸課農桑,使這座邊境城市一下子繁榮起來。
西門豹祠碑
戰國后期,鄴曾一度歸屬趙國,并更名為“寧新中”。到秦設郡縣之后,改“寧新中”為安陽縣——這也是“安陽”這個地名,第一次出現在歷史舞臺上。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設魏郡,治鄴。終兩漢之世,鄴城一直是河朔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而在東漢末三國初,鄴城迎來了一位大人物——曹操。
影視劇里的曹操
2
從曹魏到北齊,逐步走向輝煌
如果說,西門豹是第一個讓鄴城聞名于世的名人的話,那曹操便是賦予鄴城靈魂的人物。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五月,漢獻帝封曹操為魏公,建魏國,都鄴城。這座鄴城(即鄴北城),經過曹操的大規模改建,逐漸走向輝煌。在曹丕稱帝之后,鄴城作為陪都,是當時北方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五胡十六國時期,中原大亂,而鄴城卻先后作過后趙、冉魏、前燕的都城。在這期間,后趙石虎曾對鄴城進行過大規模的擴建,使鄴城呈現出比曹魏鄴城更輝煌的景象。
鄴城考古發掘現場
到東魏天平元年(公元534年),東魏丞相高歡,自洛陽遷都鄴城,并修造了鄴南城,從此,便形成了南北兩城并存的局面。當時的鄴城,無論城市面積還是人口的規模,都超過了長安,成為中國北方與洛陽相媲美的大都市。
高歡營建的鄴城,其后為北齊政權用作都城。這座鄴城(主要是鄴南城),專門突出封建帝都的威嚴禮儀,同時兼顧經濟生活實用的需要,分別建設了宮城、內城、外郭城三重城垣,對后來的隋大興城(唐長安城),以及日本早期都城藤原京的規劃、建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但是,鄴城的輝煌十分短暫,所有的一切,在不久后戛然而止。
出土的北齊鄴城佛教造像
3
鄴城古都,付之一炬
公元575年,北周武帝大舉伐齊,到577年正月,北周軍隊攻破鄴城,追虜高緯、高恒父子,北齊滅亡。當月,周武帝宇文邕下令,撤毀鄴城北齊宮殿等建筑。不過,對于鄴城的其他建筑,以及鄴城的基本格局,宇文邕都沒有加以破壞。
三年后,年幼的北周靜帝繼位,楊堅輔政。屯駐在鄴城一帶的相州總管尉遲迥不滿楊堅的專擅,舉兵反叛。當時,趙、魏之士贏糧景從,不數日便聚集了十余萬人。同時,宇文胄、石遜等人紛紛起兵響應,趙王、陳王等五王也在長安謀劃反叛。
楊堅當機立斷,內誅畢王、趙王、越王,外命韋孝寬討伐尉遲迥。最后,終于將這場政治風云鎮壓下去。
隋文帝楊堅像
這件事深深地觸動了楊堅,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北方長期的東西對峙,形成了長安、鄴城兩大政治中心。尉遲迥便是以北齊都城鄴城為基地,起兵反叛,如果鄴城仍在,那“趙魏之士”就隨時都可能東山再起。
為了自己的江山長治久安,楊堅下定決心:徹底毀滅鄴城。
于是,在斬殺反叛的尉遲迥之后,楊堅下令,將鄴城居民全數遷徙到安陽。毀廢鄴城及其邑居。完成這兩步后,楊堅下令:一火而焚之。楊堅的這把火不知燒了多久,但當這把火平息下來的時候,一座歷經1200余年的城市,徹底從華北消失了。
鄴城博物館
4
漳河改道,分隔兩省
在北齊鄴城被焚毀的幾個月后,楊堅代周建隋,是為隋文帝。隋朝在原鄴地設相州,治安陽。從此,歷史上的鄴城已經名存實亡,而地方性的中心,則由臨漳一帶,移到今天的安陽附近。
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宋神宗下詔,廢鄴而建鄴鎮。自此,有著1700余年歷史的“鄴城”,壽終正寢。
細心觀察你會發現,鄴城與安陽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一點,恐怕對很多研究歷史的人來說,都會覺得驚訝。
臨漳縣七子湖
今天,河北、河南兩省之間,隔著一條漳河,安陽屬于河南,臨漳則屬于河北邯鄲。當年的鄴城,就在臨漳縣附近,怎么會和漳河南岸的安陽扯上關系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漳河改道了。
漳河
歷史上,漳河河道在山丘地區一直無變化,東出豐樂鎮和講武城后,常于平原地帶泛濫改道。但在清代以前,漳河長期流經古鄴城,出鄴城之后再轉向東北。
明末清初,漳河多次改道,形成了今天的河道。而這條漳河,不僅將臨漳、安陽一分為二,還分隔了河北、河南兩個省。普通人絕難相信,分屬兩省的臨漳、安陽,在古代竟然會同屬鄴城管轄……
漳河上的橋,橋兩邊分屬河南、河北
5
鄴城:一半在河北一半在河南
在漳河改道之前,鄴城、安陽同在漳河南岸,兩地互動頻繁。
許多人只知道,殷墟位于今天的安陽,卻不知安陽這座城市,與古代的鄴城聯系緊密。
2009年12月27日,安陽舉行了西高穴曹操高陵考古發現新聞發布會,一時間,曹操高陵考古發現成為社會及媒體關注的熱點。新發現的墓,到底是否為曹操的高陵,眾說紛紜,至今仍是大家爭論的焦點。
曹操墓考古發掘現場
關于曹操高陵的真假,不在本文探討之列。但是,曹操高陵在安陽境內這一點,卻能讓我們捕捉到安陽與鄴城之間的聯系。
當年,漢獻帝封曹操為魏公,建魏國,都鄴城。曹操死后,葬在鄴城郊外,即今天安陽北至臨漳縣一帶。
一條漳河,因為向南改道,將臨漳、安陽分隔開來,也因此,讓許多關注過鄴城的人產生了疑惑:那座曾經的大都市——鄴城,究竟去了哪里?
鄴城銅雀臺遺址
其實,在楊堅焚毀鄴城之后,鄴城的書籍、資料、文物,都隨著鄴城居民遷到了安陽,可以說,安陽在一定程度上是鄴城的繼承者。只不過,因為今天的安陽在河南,鄴城遺址(河北邯鄲臨漳縣附近)在河北,所以才引起了諸多誤會。
北齊鄴城復原圖
但很遺憾,楊堅的那一把火,將鄴城一千多年的苦心經營,付之一炬。這座曾與長安、洛陽并駕齊驅的城市,再也沒有恢復往日的輝煌……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