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獅子,在大多數(shù)人的印象中,它們是縱橫在非洲大草原上的一種食肉猛獸,其實獅子有兩個亞群,一個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非洲獅群,另外一個則是亞洲獅群,在部分人的認知里面,亞洲獅是早已滅絕的一種動物,但是現(xiàn)在我很負責任地告訴大家,亞洲獅從來就沒有滅絕過,只不過在某一時間段里面,曾瀕臨滅絕,好在人們及時醒悟,拯救及時,如今亞洲獅的個體數(shù)量已經(jīng)恢復到600多頭了,這是一件可喜的事情。
亞洲獅
亞洲獅相對于非洲獅來說,雖然在外形上整體相似,但如果仔細看的話,還是有些差異的。首先亞洲獅雄獅身上的鬃毛比較短,不能遮住耳朵,所以我們所見到的雄性亞洲獅,絕大多數(shù)都能夠看見其耳朵,而在非洲獅里面,看不見雄獅的耳朵是十分平常的事情,因為被鬃毛遮住了。
另外,從整體而言,亞洲獅的確是所有獅子亞種中體型偏小的一種,所以一般的亞洲獅都不如非洲獅看起來大。
上面說過,獅子一共有兩個亞群,分別是非洲獅群和亞洲獅群,但是如果按照亞種來分的話,現(xiàn)代獅8個亞種,分別是:南非獅、西非獅、馬賽獅、剛果獅、安哥拉獅、亞洲獅、巴巴里獅和開普獅,其中開普獅、巴巴里獅是獅子亞種里面的較大者,但早已經(jīng)滅絕了。
現(xiàn)存所有獅子里面,除了亞洲獅之外,其余都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區(qū)里。從整體上看似棲息地覆蓋的范圍很廣,但破碎化嚴重,各棲息地之間孤立不相連,非洲獅群同樣存在生存困境。
獅子的亞種分化
現(xiàn)代獅子起源于非洲東部和南部,最早可以追溯到140萬年前,后來獅子種群在非洲大陸上不斷壯大,遍及整個除撒哈拉沙漠主要地區(qū)的非洲,終于在距今2萬多年前,正式走出非洲,向歐洲南端及亞洲西南部擴散,最遠擴散到了印度次大陸,最終獅子在亞洲的分布幾乎占據(jù)了西南絕大多數(shù)的地區(qū),在南高加索、阿拉伯、印度等很常見。
從非洲獅向亞洲擴散的時間節(jié)點及方向來看,與老虎朝亞洲西南部擴散的時間節(jié)點及方位差不多,所以獅虎在全新世期間有相當長一段時間共存過。
獅子的古今分布圖
與老虎一樣,獅子也具有高度移動性和顯著探索行為,非洲獅由北非進入亞洲之后,最終發(fā)展成新的亞種。從印度流傳的歌謠或者許多文獻里面我們不難看出,亞洲獅曾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征,不過也正是如此,在往后的歲月里面,給亞洲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災難。
歷史上亞洲獅曾遍布西南亞大部分地區(qū),但是后來由于捕獵嚴重、棲息地被破壞,導致亞洲獅一度瀕臨滅絕,好在最終依靠人工繁殖,亞洲獅重新“活”了過來。
20世紀初是亞洲獅命運的轉折點,以這條時間線,我們簡單來梳理下亞洲獅的“前世今生”。非洲獅從北非進入亞洲之后,獅子在亞洲西南部算是扎下根來了,分布范圍一度延伸到納爾馬達河南部及孟加拉東部,成為亞洲當時能與老虎相提并論的猛獸。
由于環(huán)境的不一樣,這些獅子逐漸發(fā)生變化,并最終發(fā)展成了亞洲獅這一種群,成年雄性亞洲獅,體重為160-190千克,雌性為110-120千克,相對于非洲獅來說,體型偏小。
19世紀初,亞洲獅在西南亞很常見,到了70年代時,在幼發(fā)拉底河上游依舊生活著不少的獅子,但是在隨后的歲月里面,它們大量減少,到了19世紀末時,多地的亞洲獅已經(jīng)絕跡。
其實亞洲獅的大量消失,完全是人類造成的,當時受狩獵風氣的影響,不少歐洲殖民者熱衷于狩獵獅子,這被認為是勇氣的象征。單單是一名英國官兵,在1857年就捕殺了300頭亞洲獅,瘋狂程度可見一斑。除了殖民者,不少印度土著也會捕殺亞洲獅,最終在人們無休止的捕殺下,亞洲獅迎來了最大的危機,整個物種個體只剩下13只。
被獵殺的雄性亞洲獅
不過在這個時間段內,人們已經(jīng)開始醒悟了,為了防止亞洲獅就此消失在世界的舞臺上,人們做出了兩個重大的決定:
吉爾森林保護區(qū)位置圖
現(xiàn)在所有的亞洲獅,都生活在印度的吉爾森林國家公園內,這都源于1908年的這個決定,人們將捕捉起來的亞洲獅進行人工繁殖,然后設立保護區(qū)供它們生存,其中吉爾森林是1965年被宣布成為野生動物保護區(qū)的,其核心的區(qū)域就被命名為吉爾森林國家公園。
保護區(qū)的成立的確起到了很大的成效,經(jīng)過這么些年的發(fā)展,亞洲獅的個體數(shù)量已經(jīng)從當初的13只上升到如今的600多只,單從數(shù)字上看,這一物種是“安全”的。其實保護區(qū)的成立,受益的不僅僅是亞洲獅,野豬、羚羊、鹿類等一系列野生動物數(shù)量在保護區(qū)設立之后,都有質的飛升。
為什么會是在吉爾森林?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無論哪種答案,都離不開一個本質,那就是吉爾森林適合亞洲獅生活。
吉爾森林國家公園的占地面積很廣,達到14萬公頃左右,另外,這里包含了多種地形環(huán)境,有草原,有森林,野生動物種類繁多,堪稱是亞洲野生動物天堂,對于亞洲獅群而言,這里食物儲量充沛,能夠滿足日常生活所需,也能滿足種群壯大所需。
從1965年設立保護區(qū)開始,雖然初顯成效,但當時還是允許原住民馬爾哈里族在區(qū)內生活的,由于當?shù)啬撩竦姆拍痢⑸畹龋矮F人沖突”不斷,對于當?shù)匾吧鷦游飦碚f,不是一件好事。
從1972年開始,馬爾哈里族就被遷至保護區(qū)的外圍了,同時印度還禁止了人類在公園內的一切活動,這一做法直接導致吉爾森林保護區(qū)里面的野豬、羚羊、鹿類等有蹄類動物數(shù)量猛增,總體增幅達到了600%。
人類的“撤退”,野生動物的“井噴”增長,也給亞洲獅的食物構成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在馬爾哈里族沒有遷出之前,當?shù)厝说挠文辽睿瑸閬喼蕺{帶來了很多食物,牲畜占據(jù)了亞洲獅食物總來源的3/4,當馬爾哈里族遷走之后,這個比重下降到了1/4,亞洲獅逐漸往更加原始的方向發(fā)展。從13只到600多只,并不是我隨口胡謅的,而是基于一系列的調查結果:亞洲獅第一次普查(1936年)結果為200多只;2015年普查結果為532只,2017年工作人員又計算了一次,估值為650只,到如今600多只已經(jīng)是非常保守的估計了。
可能很多人會說,從數(shù)字和增幅來看,亞洲獅正往一片“欣欣向榮”方面發(fā)展,又何來窘境呢?的確,亞洲獅的個體數(shù)量恢復很快,從當初的13只到如今的600多只,雖然歷經(jīng)磨難,但總算是躲過了滅絕的危機,起碼在數(shù)量上,亞洲獅“安全”的,并且也在往更好的方面發(fā)展。
但其實只要仔細想想,便能明白,亞洲獅的生存狀態(tài)并沒有表面上的那么好,準確的說繁榮背后潛藏著巨大危機。
目前所有的亞洲獅,都是當初13只的后代,所以不能避免近親繁殖問題,這種現(xiàn)象除了導致當今亞洲獅體型大不如前之外,最大的威脅在于其遺傳多樣性低帶來的潛在災害。
隨著亞洲獅數(shù)量增多,種群越來越大,也越來越集中,那么整個亞洲獅群應對外界環(huán)境變化的能力就會變得越弱,換言之就是抵抗外界環(huán)境變化的能力越差,一旦外界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那么對于整個獅群來說,都是災難級的,多年的努力,很有可能就白費了。
目前吉爾森林國家公園已經(jīng)“獅滿為患”了,其實印度早就注意到這種現(xiàn)象了,并且提出了許多可行的辦法,其中一條是把亞洲獅從古吉拉特邦(也就是吉爾森林國家公園所在地),向中央邦轉移一部分。
從亞洲獅的保護層面出發(fā),這個辦法很好,一方面能夠緩解吉爾森林國家公園環(huán)境所承受的壓力,降低當?shù)貋喼蕺{的種群密度,另一方面又能分散保護,可以說是一舉多得,中央邦為此還專門劃出了大片的保護區(qū),以便迎接亞洲獅的到來。
但是從目前的形式上看,古吉拉特邦似乎不太愿意,導致這項做法遲遲沒有得到實施,或許他們有自己的考慮,畢竟從利益出發(fā),亞洲獅是古吉拉特邦的驕傲,無論文化還是旅游業(yè),亞洲獅都有其重要的意義。
亞洲獅還能不能達到當年繁榮?是很多粉絲想要問的問題,也是我自己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從目前的種種來看,這幾乎是不能的了。
首先亞洲獅很難突破奠基者效應的威脅,這是一種少數(shù)個體的基因頻率決定了后代基因頻率的效應,簡單來說,如今600多只亞洲獅全部是13只亞洲獅的后代,那么它們在基因歧異度上是相同的,雖然個體數(shù)量增加了,但基因多樣性卻沒有增加,對環(huán)境適應性較差,容易被自然淘汰,從這個方面上看,就已經(jīng)限制了亞洲獅的發(fā)展。
目前亞洲獅幾乎被牢牢“限死”在了吉爾森林保護區(qū)里面,甚至都不能往外圍擴散。吉爾森林國家公園對亞洲獅的承受度已經(jīng)達到了飽和的地步,不少亞洲獅都已往保護區(qū)外圍走,這些地區(qū)是人類生活區(qū)域與野生動物生活區(qū)域相互融合的地帶,生存條件可不比核心區(qū)域,偷獵盜獵、報復性捕殺時有發(fā)生,但印度對此類的懲罰力度并不大。
另外,車禍、誤中毒、觸電等其他非自然死亡因素對亞洲獅的種群發(fā)展影響也不小,所以就如今來看,亞洲獅恐難見當年繁榮。
(原創(chuàng)用心的作品,喜歡請給個贊,關注我,看更多科學、有趣的野生動物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