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南京的老城門,民間自古流傳著一句順口溜:“內十三,外十八,一個門栓朝外插。”這個被形容為“門栓朝外插”的城門,指的就是位于中央門立交橋東南角的神策門,現名“和平門”,它也是南京明城墻十三座城門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
神策門北臨幕府山和長江,軍事地位相當重要,明朝時期,城門由禁軍神策衛駐守,故稱神策門。根據明史記載,神策門由宰相劉伯溫親自勘察籌劃建造,是南京十三座明代城門中,唯一設有左右兩個門洞的城門。平時只開一扇門,只有在軍情緊急時才打開另一扇門。
神策門還是南京唯一采用外甕城結構的城門。由于城門規模較小,其外甕城最大程度利用了險峻的山勢,甕城的大門也不正對城門,而是開在甕城的東北角,它充分體現了明太祖朱元璋因地制宜,在不同環境條件下采取不同方法的筑城思想,堪稱中國城垣建筑史之典范。
神策門主城門的拱券,由兩扇內外對開的城門和上下啟閉的閘門組成,這在南京明代城門中絕無僅有。在城門后面有一道寬約15厘米的石槽,曾經是放千斤閘的地方。戰爭時期,當攻城者攻入城門時,守城將士會迅速將閘門放下,使敵軍困在甕城,成為“甕中之鱉”。
重建于清光緒年間的鏑樓,因其木質結構可擋箭,也可用于眺望,故又稱箭樓。有趣的是,為了壓住金陵的明代王氣,清代重修鏑樓時,建筑規模比原先小了很多。如今,這座鏑樓和城門的木門,已成為南京明代內城城門唯一保留下來的歷史文物。
經過600多年的日曬雨淋,南京明城墻的城磚大多數已呈風化狀,但在神策門卻有一種白色城磚至今仍色澤亮麗、完好如初。這些白色城磚也驚動了南京城垣史專家,經考證,它們均為景德鎮萍鄉縣、宜春縣出品,并由當地士兵選用景德鎮瓷泥燒制而成,極為珍貴。
明代對城墻建筑質量的要求非常嚴格,每塊城磚都采用實名制,包括各級官吏,以及燒磚窯匠的姓名,均在城磚上清晰可辨,這也構成了一整套自上而下的實名制管理責任體系。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袁州府提調官通判隋贅,因燒制出高質量的白色城磚而連升三級、飛黃騰達。
神策門在歷史上雖是軍事要塞,但由于地處荒僻,自清代以來基本閉而不用。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民政府將其改名“和平門”,并在此設美國亞細亞火油公司油庫。新中國成立后,神策門又被設為軍隊油庫,直到2001年,被開辟為神策門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