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現實的種種因素造成了緬甸民族間長期分裂,對國家內部分裂的擔憂深深地烙進了緬甸文化之中。在緬甸,各族群間的政治隔離并沒有消失,彼此間的不信任依然存在。主體民族緬族“大緬族思想嚴重”,缺乏包容性。少數民族對自己的民族還能保持忠順,但是對于其他民族和國家持有很強戒備心理。在漫長的歷史沉淀下,緬甸的文化特點表現出以下特點:
大緬族主義主要是指主體民族緬族推崇的“唯緬族為尊”,推行“一個宗教、一種語言、一個種族”的民族建構理念。以吳努和奈溫為代表的緬甸聯邦政府一直在試圖建立一個民族同質的單一制緬甸國家。曼迪·薩丹認為:“歷史上的緬甸民族主義被非緬族精英認為是一種大緬族沙文主義,甚至緬甸精英們到現在也沒能成功建構一種被他族認可的新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無法讓非緬族人融入到國家認同這個框架里來。”
緬甸歷史上,緬族是占有絕對優勢的,曾多次建立統一的王朝,且都是通過暴力征服其他民族的手段。蒲甘王朝建國伊始便南下進攻孟人國家,掠奪了小乘佛教的經典、珍寶,把許多僧侶帶回蒲甘。緬甸還在各個時期不斷侵略周邊的阿拉干、曼尼坡、暹羅等地區。在處理民族問題上,國家民族政策主要還是以緬族為標本,緬化其他少數民族,形成單一民族共同體,最終形成統一的國家意識。對待少數民族武裝,也忽略其合理的政治訴求,以打擊鎮壓為主要解決方式。
緬甸獨立后,在少數民族反政府武裝和緬共武裝問題上,第一任上臺的軍政府奈溫政府為穩定局勢,一開始時采用的是“懷柔”政策,試圖通過談判和平解決,但是由于分歧太大,談判沒有結果。于是奈溫運用軍事手段,對少數民族反政府武裝進行連年“圍剿”。針對遍及緬甸各地的少數民族反政府武裝,制訂了“全面打擊國內少數民族反政府武裝,維護國家穩定和統一”的軍事戰略方針,并采取了“包干責任制”,要求各軍區針對自己轄區范圍內的反政府武裝,制定計劃,實施連續軍事打擊。上世紀90年代初,緬甸政府軍曾與17支民族武裝簽下停火協議。
2009年,政府突然違背承諾單方面宣布要將所有停火武裝收編為“邊防軍”,表現出強權的一面。2010年大選上任的吳登盛政府也未能脫離“以打促談”的解決思路。民盟執政后,雖然昂山素季帶領的民盟政府宣稱要秉承“全面包容”的態度,但軍方對“民地武”地區進行的武力打壓卻沒有受到民盟的公開批評。
歷史與現實的種種因素造成了緬甸民族間長期分裂,對國家內部分裂的擔憂深深地烙進了緬甸戰略文化之中。這種擔憂甚至超過了對外來侵略的恐懼,對內防止分裂成為緬甸戰略文化的主要訴求,表現出明顯的重內特點。在缺乏穩定政府的社會,公民間也同樣缺乏相互信任。
不同族群間的敵視行為就是他們的政治文化。玻利瓦爾(Bolivar)在談論曾經的美洲時惋惜道,“條約只是一紙空文,憲法被束之高閣,選舉只是互相殘殺,自由就是無政府混亂,生活就是活受罪。在美洲,唯一能做的就是移居異國他鄉。”而這樣的場景就是緬甸當前的現實狀況。
客觀上,緬甸的高山大川從地理上將緬甸分割成了不同的自然單元。緬族與其他少數民族分別居于不同的地域,彼此間交通不便阻隔了民族間的交融。
歷史上,緬族君王在建立統一王朝的過程中,主要通過武力征服。其游牧文化導致緬族君主重視對外侵略勝過對內治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主要依靠土司進行。土司地位是世襲的,擁有征收賦稅、分配土地、解決民事糾紛、戰時提供兵源等權力,掌握了地方上的實際控制權。緬甸封建中央王朝在保證土司為其統治服務的前提下不干涉土司的繼承權及管轄區域內的事務。這使少數民族地區形成一個相對獨立封閉的個體,整個緬甸則是多個個體的松散聯合。
一些勢力強大的土司還經常領兵反抗,宣布獨立,內部紛爭不斷。緬族君王通過高壓與武力保持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控制權。少數民族對國家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很低,甚至仇恨緬族。這種間接治理的方式客觀上也造成了緬甸民族間的隔閡與分裂。
英國統治緬甸期間,采取分而治之的方法,蓄意制造加深了緬族與少數民族間的矛盾。少數民族擁有自己的語言,在文化上,一些少數民族信仰基督教,與緬族信仰的佛教相互排斥。格格不入的文化傳統、長期分裂的歷史記憶造成了緬甸民族間的隔閡、向心力的缺失,民族問題成為緬甸最大的難題。
緬甸獨立后,民族矛盾仍然沒有解決。1948—1949年期間,地方首領掌握了當地的實際控制權,政府統治僅限于仰光市區,被稱為“仰光政府”。“少數民族紛紛成立武裝組織發動起義,試圖脫離緬甸聯邦獨立。緬甸陷入內戰的泥淖,瀕臨分裂的邊緣。
吳努領導的文官政府對此卻無能為力,奈溫將軍領導軍隊強勢介入,接管國家政權。在軍隊的有效打擊下,少數民族的反叛武裝被迫退到邊遠地區。”軍政府在恢復緬甸秩序、穩定物價等方面得到了人民的支持與信賴。
在緬甸成熟的民主法治出現之前,軍人的鐵腕手段成為保障秩序和權威的有效方式。當前緬甸政府明確提出國防政策的三大目標是:防止聯邦分裂、防止民族團結破裂和確保主權永續存在。從其國防政策目標的排序可以清楚地看出,緬甸當前最主要的戰略目標是對內防止分裂。
由此可見,緬甸分離猜忌的文化傳統,使得民盟政府通過和談的方式實現民族整合和國家構建,常常會被很多少數民族和“民地武”誤解,他們會認為政府與軍隊老生常談的停火進程,只是軍隊用以緩解作戰失利或整頓休息的一個策略,少數民族拒絕稱之為“和平進程”。
近期,隨著部分民眾對軍隊運用武力懲治“羅興伽人”事件的支持,可以看出緬甸“大緬族主義”思潮又有重新抬頭的趨勢,這使得民盟政府運用和平方式建立一個多元民族平等的聯邦制國家的希望更加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