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皮皮媽媽,四川大學工科碩士,目前在金融行業工作,工作之余愛好看書和寫作,皮媽的原創公眾平臺提供靠譜、實用的育兒知識,專注0-3歲育兒。
。
案例1:“我家孩子2歲多,越來越不聽話,不講道理,動不動就大吼大叫、甚至躺地上打滾。
案例 2:“我家孩子總是說不,不論我們說什么都說不,感覺什么都聽不進去……”
案例3 ”我家皮皮現在18個月,什么事情都要自己來,動不動就躺地上“
這其實是孩子到了“可怕的2歲”,這個概念來源于國外,英文名TheTerrible Two,皮媽覺得叫2歲反抗期更為貼切。
很多媽媽不知道幾乎這是所有寶寶都會經歷的一個階段,是寶寶生理和心理發育的特殊時期,出現的時候萬萬不能和寶寶對著干,而應該進行正向的引導,否則絕對會適得其反。
2歲反抗期不一定在2歲
所謂的兩歲反抗期,其實時間不一定局限在兩歲,從一歲半到三歲多的寶寶都可能出現,不同孩子“鬧”的時間不同,防抗的程度也不同。
反抗期主要表現
越來越有自己的主見。這時孩子常見的表現是不愿意再乖乖聽話,經常會反駁家長的決定。
很喜歡說“不!”“不要!”,還有就是“我自己來!”
一旦與父母起沖突,容易哭鬧(甚至哭到吐)、尖叫、跺腳、地上打滾的方式。
1、逐漸強烈的自我意識。
剛出生的寶寶還沒有獨立的自我意識,不能區分自己和外界,甚至,他覺得和媽媽是一體的。隨著寶寶心理的發展,他逐漸意識到自己和媽媽是不同的個體,所以6-8個月以后,寶寶與媽媽(或其他較親密的人)分開會出現分離焦慮,表現就是非常粘人,等到寶寶意識到客體永存性(即使媽媽沒在眼前,她仍然存在于某個地方),分離焦慮就會大大減輕。
到1歲半以后,隨著寶寶的行動力逐漸增強,比如能獨立行走,精確拿到心儀的玩具等,他的自我意識也更加強烈,很多事情都想自己來,比如自己按電梯,自己吃飯,開門關門等。
2、較差的語言溝通能力和情緒控制能力。
正因為寶寶自己有主意了,所以經常與父母的意志起沖突,但是寶寶語言能力還很弱,大多數情況下沒法與父母通過語言的方式溝通,所以寶寶只有通過身體語言,也就是哭鬧、尖叫、跺腳、地上打滾的方式與父母抗爭。
3、無法理解日常生活常識和父母制定的規則。
這個年紀的孩子理解力非常有限,很多生活常識沒法理解,沒法理解當然沒法好好執行。
比如很多父母都不讓孩子多吃零食,但寶寶很難理解“零食那么好吃,爸媽為什么說不能吃”,雖然爸媽說過,吃多了對身體不健康,但有幾個寶寶能理解人體每天需要哪些必須的營養物質,怎么吃最健康這種高難度話題。
比如”為什么我很喜歡那個小汽車,媽媽也不買給我,雖然媽媽說很貴,為什么別的媽媽可以買“等等。
4、能力有限產生的挫敗感
嬰兒時期的寶寶,認為自己是無所不能的,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媽媽會滿足我的一切欲望,隨著寶寶接觸的世界越來越大,寶寶逐漸意識到自己不再是宇宙中心,自己的能力也很有限,這種心理認知的變化會讓孩子極受挫,所以一些在父母眼中的小事,也會讓孩子情緒崩潰!比如打不開瓶蓋會急哭!
可怕的2歲其實并不可怕
兩歲孩子的反抗是正常的發展階段,并不是你的孩子特別淘氣,也不是你教育孩子的方式特別有問題,所以家長要放輕松。換個角度看,這是寶寶又長大了的表現。而且,越是身體健康、精力充沛、自我意識強的孩子,“造反”的程度就越強。
做到下面幾點,可能會使孩子有良好的情緒,減少亂發脾氣的次數:
1、尊重孩子的想法。
孩子希望自己能夠當家做主,因此有時候讓寶貝自己拿主意,這是對他的尊重,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寶寶想自己拿主意,家長盡量放手,如果這個事情寶寶還不能做好,父母可以給予寶寶幫助或者委婉的給予建議。
2、給予選擇的權力,但只是有限的選擇。
兩歲的孩子自我意識增強,他們開始喜歡有做決定的權力。給予孩子一定的選擇權,會讓他們覺得自己對周圍世界的控制力增強,而因此感到很開心。但給予的選擇一定是在父母可接受范圍內的有限選擇。
比如,想讓孩子洗澡,家長這樣問“寶貝,我們要洗澡了,你要用小鴨子還是小烏龜玩具啊?“,比“寶貝,你要不要洗澡?”這樣好。這既給了寶貝們選擇的權利,又避免了寶貝隨心所欲地做決定。
3、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
2歲左右的寶貝語言能力較差,經常是表達不清楚自己的想法,或者表達的想法被爸媽拒絕后只知道通過大哭、尖叫、發脾氣等方式與父母對抗,不懂得用語言與父母協商折衷的辦法,爸媽可以等寶貝平靜后教寶貝一些與父母溝通、談判的技巧。比如說,"寶貝,剛才那種情況,你跟媽媽這樣說......,只要說清楚你的想法,媽媽覺得寶寶說的有道理會答應你的,下次你就這樣跟媽媽說,好嗎?"
4、教孩子表達情緒
當孩子有情緒時,只有把這些情緒表達出來,情緒的氣焰才會消失,但孩子很小,還不能識別自己的情緒,所以媽媽要引導孩子識別自己的情緒,并通過說出來、畫出來、或者運動等方式發泄出來。
5、終止一個事情的時候,提前打招呼
在某件事結束之前可以給寶貝提前5分鐘的提示,如還有5分鐘該回家了。這比突然讓寶貝接受某種決定要好,讓寶貝有所準備。因為孩子沒有時間概念,最好買一個鬧鐘或者沙漏,這樣孩子更易理解。
6、孩子在公開場合發脾氣,最好帶離現場,不要怕尷尬而屈服(很重要!)
如果可能,將孩子帶到衛生間、人少的角落或者車里,再來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父母自己要注意,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因為覺得尷尬而惱羞成怒,對孩子施以體罰,這樣只會使情況更糟。
不屈服,堅持原則,不管你覺得多么“丟人現眼”,也不要為了息事寧人而屈服,這樣只會使孩子今后更多以發脾氣來要挾父母。
可以試著對孩子這么說:“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但你現在需要先冷靜下來,媽媽才會聽你說。”然后將起帶離哭鬧現場,讓他冷靜下來并學會控制情緒。
孩子發脾氣時,父母千萬別做這些:
1、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來停止當下的消極情緒
比如:不要哭啦,寶貝,媽媽帶你去買糖,買冰激淋!這樣的處理方式,說明家長注重的只是孩子停止表現目前的這種情緒,但并沒有解決問題。
2、否定孩子的情緒
否定或者不接納寶寶當下的這種情緒
比如家長可能會說:“一個鞋帶系不好有什么好哭的呢?積木倒了……倒了就再搭起來嘛!這種小事也值得你哭?
這些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感受和判斷是錯誤的。所以經常會給孩子一個信號就是,產生消極的情緒是不對的。
3、懲罰、威脅孩子
用責備、訓罵或者是懲罰等等,讓孩子停止當下的情緒。
比如家長會說:你再哭!你再哭我就打你哦!或者你再哭就把你扔出去。
這樣孩子會感覺到自己沒有到尊重,在自尊心方面很容易受挫,孩子的負面情緒也沒有得到疏導。
4、不要試圖給正在氣頭上的孩子講道理
任何人在氣頭上都是聽不進道理的,包括我們成年人!寶寶情緒崩潰的時候先安撫情緒,情緒穩定再講道理!
寶寶正發脾氣的時候,怎么正確處理?
1、父母一定要冷靜、冷靜、冷靜啊!
寶貝發脾氣時,父母一定要保持冷靜,千萬不要暴露出自己的挫敗感,否則事情會變得更糟糕。
因為情緒會相互感染,如果爸媽們也生氣了,那寶貝情緒更加激動。
如果做不到,請默念三遍:我親生的!我親生的!我親生的!
2、陪在孩子身邊。
父母要做的就是呆在孩子身邊。當然,家長最不愿意做的就是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去抱抱他/她,然而這往往卻是最有效的辦法。家長最好靜靜地在孩子身邊坐下或蹲在那,讓孩子明白當他/她平靜下來的時候,父母會馬上把自己抱在懷里。
3、引導寶貝說出發脾氣的原因或者此時的情緒
等寶寶冷靜下來之后,引導寶寶說出發脾氣的原因,如“媽媽知道你剛才是因為積木倒了所以很生氣對嗎?”這樣的語言幫助寶寶學會表達自己。然后再告訴寶寶應該怎么做“那現在如果你感覺好點了,我們一起把積木重新搭起來好嗎?“
媽媽一定要告訴寶寶情緒并沒有好壞之分,這些情緒都是正常的,媽媽也會有生氣、沮喪的時候,然后教給寶貝們相應的處理方法。
4、等寶貝情緒較佳時,與寶寶談談心。
當寶貝情緒好時,如睡前,媽媽可以跟寶貝一起回憶這件事,問問寶貝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教寶寶一些溝通技巧和方法,以后遇到類似的事情怎么辦等。
皮媽說:
皮媽引用陶行知先生《我們必得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里的一段話來結尾:
你不可輕視小孩子的情感!
他給你一塊糖吃,是有汽車大王捐助一萬萬元的慷慨。
他做了一個紙鳶飛不上去,是有齊柏林飛船造不成功一樣的躊躇。
他失手打破了一個泥娃娃,是有一個寡婦死了獨生子那么悲哀。
他沒有打著他所討厭的人,便好像是羅斯福討不著機會帶兵去打德國一般的慪氣。
他受了你盛怒下的鞭撻,連在夢里也覺得有法國革命模樣的恐怖。
他寫字想得雙圈沒有得著,仿佛是候選總統落了選一樣的失意。
他想你抱他一會兒而你卻抱了別的孩子,好比是一個愛人被人奪了去一般的傷心。”
從孩子的角度看待事情,我們會更容易與孩子產生“共情”,進而更好地處理孩子發脾氣的事情。
關注皮媽公眾號“小皮皮媽媽”(搜索“小皮皮媽媽”或“xpipimama”)查看皮媽更多精選文章!
皮媽精選文章列表:
1、入秋了,給娃買個睡袋吧!附熱門品牌測評!
2、穿對鞋子很重要!兒童健康鞋專家教你如何挑選兒童鞋呢?
3、“因為50塊錢,我差點沒上成大學!父母的遠見到底對娃有多重要?”
4、“兩歲的孩子為什么越來越不聽話,動不動就發脾氣,該怎么辦?”
5、“我家孩子太胖or太瘦?看完香港衛生署的參考數據你就知道了!
6、“避開買保險的那些大坑!北美精算師教你如何給孩子買保險?”
7、“一個“內向”媽媽的育兒經:如何帶出“外向”的孩子?"
8、“寶寶補維生素D的那些事,吃A+D制劑還是純維D好?”
9、寶寶枕禿不是缺鈣,教你何如給娃補鈣!(干貨)
10、孩子感冒了,居然可以不吃藥自己就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