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常說吃虧是福,很多時候,在老一輩兒眼中吃一點兒虧,其實對于我們來講,反而是一種賺到的表現,但事實上真的如此嗎?
在當代社會,吃虧是福,反而有一個另一個代名詞。那便是討好型人格。而這種人格的形成其實是有根有據的。并不是這個人天生就喜歡委曲求全討好別人。而是原生家庭所給予的一種成長的性格缺陷。
那么當今社會中,因為有討好性人格的人到底是健康的還是屬于不健康的呢?其實擁有這種人格的人往往都是活的比較累,一味的犧牲自己的利益,然后去討好別人。甚至更多的時候都會讓別人覺得這個人并沒有自我,甚至還顯得有些自卑。而對于孩子的成長教育中,一個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在錯誤的家庭教育中就會逐漸形成這種缺陷性人格。那么當孩子犯錯或者是做了一些我們家長不喜歡的事的時候,這三句話我們在教育當中千萬不要對孩子講。一旦經常對孩子說這三句話,很有可能會讓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
我不要你了
很多時候當孩子不聽家長的話時,我們家長為了嚇唬孩子或是說的氣話,就會對孩子說,你再這樣做,我就不要你了。然后便把孩子短暫性的棄而不管。那么我們家長心里明白這句話,只是為了嚇唬他,讓他聽自己的話,但事實上對于孩子來講,他們是如何感受到這句話呢?其實他們內心是十分恐慌,因為他們對于家長的話大多都是十分相信的,也確定如果自己再做這樣的事,會讓家長拋棄自己,同時也會讓自己覺得自己十分的不受重視,缺乏安全感。為了讓父母不要拋棄自己,變得異常乖巧,也失去了屬于自己的天性。這種揠苗助長的做法,看似短暫性的解決了當時的情況,但其實在孩子內心深處,已經埋下了一顆不大不小的地雷。
你這樣,別人不會喜歡你的
我有一個閨蜜,在她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會喜歡拿這句話來教育孩子:如果你再這樣做,別人是不會喜歡你的。他的想法十分單純,只是希望孩子能夠按照他說的他講的來去做,孩子內心深處會想我這么做,我媽媽是不是真的不愛我了?那我只能按照他的說的來做才能得到父母的愛。所以便會被動的去做一些事情,討好自己的父母。這種被動性的形成討好型人格其實就是從這里開始的。孩子對父母的愛,這是毋庸置疑的。為了得到父母的愛和肯定,那么只能選擇一種討好的形式。因為父母喜歡,所以孩子便這樣做了。
貶低孩子
我有一個朋友,她的原生家庭是十分重男輕女的。在家庭生活中,很多時候他的父親對于他來說講都是十分恐怖的。每當考試失利的時候,都會對她大聲責罵,說她笨,說她像豬。但是弟弟他卻從來不說,作為女孩兒,她是十分要強的,于是乎便養成了希望得到父親的肯定,做一些事情去討好父親。自那以后她便變成了一個不懂拒絕只顧著討好別人的一個缺陷性性格的人。在踏入工作后,她也逐漸組組建了自己的家庭,這種討好性人格才略有緩解。但是有時還是不懂拒絕。朋友請他幫忙,不管是好的對的,她也不知道如何去回絕別人,只是一味的答應。而這種原生家庭所帶來的討好性人格就她來講是根深蒂固的。只能通過時間慢慢的去抹平她內心的創傷。
其實很多時候,對于孩子來講,家長隨意的一句話,對于孩子的創傷都十分的巨大。我們在教育孩子當中方式方法真的十分重要。我們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那么我們家長也要努力去學習如何去教育孩子。最起碼每天要抽出半個多小時的時間要去學習育兒方法,這樣孩子才能在我們照顧和教育下健康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