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全球三大米倉指的是緬甸、越南與泰國。而今,緬甸由于常年動亂,稻米出產受到巨大影響,從全球主要米倉的位置上跌落,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讓外界很難想象的國家,那就是印度。
印度商業統計局(DGCIS)稱,2021年印度大米出口量達到2140萬噸,是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國,而泰國與越南則被遠遠甩到了后頭。
印度能夠出口如此之多的大米,的確令人感覺不可思議。
從自然條件方面來說,印度的確得天獨厚。印度與東南亞的中南半島地區一樣,大多數地方都屬于熱帶季風氣候區,終年高溫濕熱,理論上農作物能夠做到一年三熟,這樣的條件是很多溫帶地區羨慕不來的。
再者,印度的面積雖然沒有中美等國大,但是印度的土地之中耕地比例超過一半,適合農耕的耕地總面積在全球僅次于美國。由于美國大范圍休耕輪作,所以實際上,印度的在耕地規模位居全球之首。
雖然印度的自然條件的確優越,但自然條件并不意味著一切。與所有的季風氣候區一樣,印度也經常受到干旱或者洪水的侵襲,如此狀況之下,就需要一系列的復雜水利工程來進行彌補,千百年來都是如此。印度也是全球最早進行農業水利建設的地方之一,甚至發現過距今三千年的水利設施遺址,北方邦有些存在已近千年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在使用。
但這里存在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水利工程在印度并非廣泛存在的技術設施。古代的印度與中國不同,在英國人到來前的數千年里,印度都沒有形成完整的國家,缺乏大規模工程建設的必要條件,所以只有那些比較強悍的王國才有一定的水利建設。
而進入近現代之后,印度的農業相關基礎設施建設依舊非常滯后,而與水利建設同樣滯后的,還有印度在農業種植技術。雖然經過了聲勢浩大的“綠色革命”,印度的農業單位產量提升很大,但是直到如今,印度的糧食總產量也還不足中國的一半。
按理來說,這樣的印度應該是個非常缺糧食的國度,然而神奇的是,印度竟然還能進行糧食出口,到底為何?
事實上,很多人選擇性地忽視了另一個事實,那就是印度存在著非常嚴重的饑餓問題。當年,英國殖民者為了掠取財富,在印度毀掉農田種植棉花,還不斷掠取印度的糧食,使得印度餓殍遍地。如今英國人離開了,印度依舊在重蹈覆轍。一邊是全球最大大米出口國的桂冠,一邊是全球最大饑餓人口擁有國的帽子,印度頭上的名堂多得很。
印度是個土地私有的國家,超過7成的土地都掌握在富有的高種姓手中,他們人數并不算多,卻占據著絕大多數的良田。而許多農民們因為沒有自己的耕地,只能租種,至于出產的糧食,支配權也不完全在種植的佃農手中,而是在土地所有者。
長久以來,印度國內的糧食價格遠遠低于國際市場。既然如此,掌握了糧食的土地所有者自然是哪里的糧食價格高就賣去哪里,至于佃農們能不能吃飽,不在他們的考慮范圍之內。
沒有土地的佃農做不得主,而少數有一定自屬地的農民情況也好不到哪去。由于土地上出產的糧食是他們唯一的收入來源,為了獲取其他必要的生活用品、種子與其他農業生產物資,農民們只能用糧食去交換,這么一來,他們手里余下的糧食就非常有限了。
圖片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