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養成孩子愛勞動的習慣,促使孩子主動習慣于從解決困難的過程中取得心理上的滿足,對于形成不畏困難,勇于創造的獨立自主的人格是至關重要的。在培養孩子勞動習慣的過程中,家長應該注意要從培養生活自理能力開始。家長要放手叫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們常聽見孩子說,“我自己來。”“我會。”這是孩子主動精神的反應。
我們應該尊重他們獨立精神的萌芽,鼓勵、支持他們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如吃飯、穿衣、洗臉。進一步教他們整理自己的玩具、幫大人揀菜,在大人幫助下洗碗、筷、修補圖書。對要上學的孩子,家長還要教他們自己削鉛筆、整理書包、包書皮、到離家不遠的商店買些小食品等。
這樣不僅培養孩子認真、良好的勞動習慣,使孩子逐步擺脫依靠成人的現象,有利克服依賴性,還有助于培養孩子獨立性和堅強的性格。要持之以恒。家長每天都要給孩子安排一些勞動內容和勞動的時間,并用風趣的語言和游戲的方式引起孩子勞動的興趣,還要嚴格要求孩子堅持每天做下去,使勞動成為孩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日久天長養成習慣。
要重視榜樣的作用,家長嬰以身作則,在勞動方面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在孩子進行勞動的過程中,家長不僅嬰向孩子提出要求,更要處處給孩子做出榜樣。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應該熱愛勞動,在孩子勞動過程中,家長千萬不要怕麻煩,嫌孩子礙事、討厭。使孩子在親自觀察和直接模仿成人的過程中學習勞動,養成勞動習慣。
家長對孩子一次適當的表揚勝過多次的批評。不打擾父母學習,工作和休息及文明禮貌待人的習慣,聽從長輩的勸告和不違背家長吩時的習慣等。家長要親自教孩子如何做,如孩子從幼兒園回到家里,應該向家里人問“好”,離開家的時候應該說聲“再見"。請大人幫助時應該說“詩”,得到幫助后說“謝謝”。吃飯時應該請長者先坐,全家都坐好后再吃飯。需要外出和拿取物品時要先征得家長的允許。
從什么地方拿的東西用完后應該放回原處,廢棄物品應扔在固定的地方。危險的地方如電門、播銷不能動等。這些規矩訂好以后,家長要堅持按照“家規”要求孩子。長期下去孩子就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在建立“家規”的過程中,家長要注意防患于未然。如果孩子還不懂得按“家規”辦事,家長不妨先做思想工作。如客人來家之前,先向孩子提出一些具體要求,“劉阿姨聽說明明長高了,也變得懂事了,一會兒要到咱們家來看看。
媽媽向你提個要求,看你能不能做到。吃飯的時候,你要吃什么萊告訴媽媽,媽媽給你夾。劉阿姨看到明明會用勺子吃飯一定更喜歡明明了。”由于孩子沒有規矩慣了,家長提的要求他不會完全照著去做,這時你可以說:“劉阿姨,看我們明明懂事了吧,他知道吃飯時應該請客人先坐,小孩子后坐。”接著把孩子領過來,帶著孩子搬搬椅子、擺擺餐具…
這樣,用正確的方法去引導和強化他,孩子自然就不再去趴桌子搶吃喝了。如果孩子按家規辦事,家長應該及時對孩子加以鼓勵表揚,對孩子違反家規的作法要恰如其分地批評,使孩子明確怎樣做是對的。慢慢的孩子不僅養成了好習慣,而且意志力也得到了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