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我國東北的“北大倉”,還有個名字叫做“北大荒”,是寒冷、荒蕪的代名詞,每年的平均氣溫在零下三點六到二度之間,在冬季的極端氣溫甚至能達到近零下五十度,有著“呼氣為霜,滴水成冰”的說法。
(圖片均來源互聯網,侵刪)
在這樣極端的天氣下,同時這里也是世界聞名的三大黑土帶之一,人們把這里的土壤肥沃形容為:“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倍疫@里地處東北平原,地勢平坦,正適合大規模耕作。
新中國成立后,人口劇烈增長,要解決所有人的溫飽問題,受限于當時生產力低下,只能通過增加耕地面積來提供糧食。從“北大荒”到“北大倉”,離不開50年代前去拓荒的人們,其中包括14萬轉業軍人和50多萬知識青年在內的上百萬人,把他們的青春、熱血甚至生命奉獻給這片平原,讓此處從貧瘠變得興旺。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讓“北大荒”成為了年產70億千克糧食的“北大倉”,成為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這樣一個用全國1/10的耕地、產出全國1/4的糧食、養活了全國1/6人口的奇跡,為什么如今卻要把辛苦開墾的“北大倉”還原成之前的“北大荒”呢?
原來,在北大倉給我們提供糧食的同時,也出現了許多的問題。在剛開始開墾時,這里的黑土層約有0.6-1米高,而到了現在,這些黑土層少了近乎一半,有些甚至慢慢由黑土變成黃土,濕地面積急劇萎縮,嚴重的水土流失,生物越來越少,濕地原有的生態涵養和調節功能也嚴重退化。如果不能及時制止這一趨勢,那么東北的環境和糧食安全,都無法得到保障。
“退耕”是一個十分艱難地決定,卻是必須要實施的措施,雖然退耕后我國糧食可能會減少產量,但從長遠的發展來看,這樣的犧牲是值得的。相信在我們的精心呵護下,北大倉能逐漸恢復生態文明,繼續擁有強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