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總是討厭孩子“哭”,尤其是家里的長輩,更是聽不得孩子有一點哭的聲音。
其實,對于表達和理解能力有限的孩子來說,他并不知道自己的哭是一種“情緒”,他只知道,利用“哭”這種方式,可以緩解他內心的不安和焦躁。
這是因為,在幼兒的大腦中,負責情緒和語言的中樞系統并不像成年人一樣“互聯”,而是“并行”的。
這就意味著,小孩子并不能準確認識“我現在瘋狂哭泣,是因為我不想和媽媽分開,我很難過”。
如果
家長不幫助孩子正確認識這些情緒,不引導孩子把“情緒”和“語言”連接起來。久而久之,孩子就容易陷入負面情緒的困境中,每當經歷強烈的情緒時,他們就會感到異常恐懼。
那家長怎樣做,才能真正“接得住”孩子的負面情緒呢?
首先,你要學會“自我接納”。
不能自我接納就無法接納他人,即使你接納了他人,也是出于一種“補償自我”或“強迫性”的,十分消耗彼此的關系。比如:
所以,清晰地認識自己過往的經歷并接受它,就不會把包容變成縱容,就不會矯枉過正。
第二,你的負面情緒要有去處。
不管用什么方法,是跟人訴說還是睡覺、運動,你一定要找到能發泄自己負面情緒的途徑。
因為只有你自己的負面情緒可以被他人接納,或者可以正確疏解,你才可以有足夠的經驗去接納孩子的情緒。
否則你很容易變成“情緒紊亂”型家長。
孩子哭,你要么就是扭頭不管放任他哭,要么就是想方設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甚至用懲罰的辦法來消除孩子的消極情緒,目的就是讓孩子意識到“消極情緒不值得關注”。
長此以往,孩子不知道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就容易變得暴躁、情緒多變,甚至會抑郁。
最后,要及時回應孩子的情緒。
只有告訴孩子他正在經歷的悲傷、內疚、妒忌、尷尬、沮喪等情緒,才能讓他們真正平靜下來。
但除了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緒,還需要有一個動作,來讓孩子真正感受到“媽媽是真的理解我并關心我的”。
簡單來說可以是這樣一個模板:
1)承認事實
2)傾聽與回應
3)肢體接觸
比如很多二胎家庭中,父母有了老二之后很容易忽視了老大的情緒。這時候家長可以跟孩子說:
家長:你看起來很傷心
孩子:好像是,但我不知道為什么
家長:我知道,因為爸爸媽媽都在照顧妹妹,而你只能一個人玩,所以你可能有點“妒忌”(承認事實并描述情緒)
孩子:
家長:有時候你會不想讓爸爸媽媽對妹妹好,想讓大家都更關心你喜歡你,是這樣嗎?
孩子:有一點…
家長:妒忌心理不可怕,只要你經常跟我們說出你的感受,我們一起慢慢改變就好(傾聽與回應)
孩子:好吧,我只是想讓你們多關注我一下…
家長:沒問題寶貝,快來讓我抱抱…(肢體接觸表達關愛)
下次當孩子大哭或者有不好的情緒時,你快試試這樣做吧。
最后我想強調一下,如果孩子(3歲以下)出現哭鬧或強烈的悲傷等負面情緒,家長一定要保持冷靜、及時安撫,讓孩子盡快恢復平靜。
否則這些負面情緒會抑制或者減少扣帶回中認知區域的血流量,造成缺血,嚴重者會損傷額葉皮層。
其實及時安撫寶寶的情緒,也是建立他內心安全感的一種方式,只有內心的安全感建構完全,他才能更好地面對未來的各種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