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人生命題。
對于未婚的年輕人,婚姻可能是充滿幻想的未知,承載著對未來熱切浪漫的期盼;也可能是一眼望到頭的已知,彌漫著柴米油鹽養(yǎng)家糊口的壓力。
對于已婚的中年人,婚姻可能是兩個人相濡以沫,攜手同行,不斷升級打怪的互相成就;也可能是口角不斷,沖突不止,日復一日一的互相折磨。
“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出來。”《圍城》里簡單的一句話,讓人們對于婚姻的復雜心態(tài)躍然紙上。
什么樣才算是好的婚姻?婚姻的意義是什么?其實,這些問題根本沒有唯一答案,千人千面,萬人萬解,也許共通的一點就是:好的婚姻,都離不開兩個用心經(jīng)營的人。
翻開錢鍾書風靡半個多世紀的《圍城》,也許能讓圍城內(nèi)外的你我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解答。
這部長篇諷刺小說,被譽為“新儒林外史”。在書里作者用繁茂、幽默詼諧的比喻和反諷,配合尖酸刻薄的語言和機智幽默的文字,通過主人公方鴻漸在種種“圍城”中上演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鬧劇,讓我們看到了生活里的一些作態(tài)與滑稽,忍俊不禁的同時又發(fā)人深省。
其中,方鴻漸失敗的婚姻,不僅在彼時有探討意義,時至今日依然有借鑒價值。
將就的婚姻
注定換來索然無味的余生
莎士比亞說:“草率的婚姻少美滿。”書中的方鴻漸與孫嘉柔的“戀情”,就完美詮釋了這句話。
他們倆相識于赴湖南平洲三閭大學任教的途中,因“坎坷”的旅程和同就職于一所大學的緣故,逐漸熟絡(luò)。
又因?qū)O嘉柔在方鴻漸面前一貫表現(xiàn)出的懵懂“小女孩”姿態(tài),讓方鴻漸對孫嘉柔這個舉目無親,獨自一人面對大學里復雜社交環(huán)境和人情世故的人,產(chǎn)生憐惜。
而這種憐惜又不至于讓他十分上心,卻在一次“自告奮勇”的所謂“英雄救美”里,稀里糊涂地認領(lǐng)了與孫嘉柔的戀情。他們繼而在三閭大學擺上了訂婚席。
訂婚后,方鴻漸發(fā)現(xiàn)孫嘉柔不但有主見,而且主見很牢固,一反之前的“小女孩”姿態(tài)。
不難預料,如此草率,意氣用事走上的婚姻之路并沒有讓他們感受到婚姻的幸福,卻是常常疾風驟雨,兩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
兩個人步入婚姻的殿堂,無需轟轟烈烈的過往,無需驚天動地的浪漫,更無需多么偉大的愛情,卻最需要兩顆樸實無華的真心。
書中的孫嘉柔依靠柔弱外表包裝立下的人設(shè),利用蹩腳易拆穿的謊言博取的同情,還有她所憑借的可有可無不牢靠的憐惜……種種手段謀劃出的所謂愛情,本就無法成為實實在在的婚姻基石,轟倒坍塌也就在所難免了。
無論是孫嘉柔的千方百計還是方鴻漸的半推半就,無疑都背離了婚姻的初衷。婚姻無需花里胡哨的攻略,亦無需形形色色的指南,需要的是,帶著你我穿越人海向彼此走來的初心,不加粉飾卻真情實意的忠心。
《白頭吟》里的那句“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妥帖地詮釋了作者錢鍾書與妻子楊絳的美好婚姻。
在錢鍾書撰寫《圍城》前,楊絳已是頗有名氣的作家。可是她從不覺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為他洗手做羹湯,挑起家務(wù)瑣事,全力支持他寫下《圍城》,無怨無悔。
她用犧牲付出作為支持,他用名滿天下來回報。他們相守相伴六十余載,始終如一。
錢鍾書曾說:
“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jié)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后悔娶她,也從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
楊絳先生也曾說:“嫁給他幾十年從未后悔。”
一見傾心的開始,久處不厭的余生,全憑兩顆不變的真心。
更好的婚姻狀態(tài)
需要有自力更生的底氣
俗話常說:“貧賤夫妻百事哀。”
這句話對應(yīng)方鴻漸和孫嘉柔的婚后生活,也許再恰當不過了。
“方家恨孫家簡慢,孫家厭方家陳腐,雙方背后都嫌對方不闊。”
書里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卻入木三分地刻畫了兩頭親家互相鄙視,不滿對方家境的嘴臉。
兩個人也常常落得一個“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的局面。
結(jié)婚后,兩個人需要有屬于自己的住處,由于夫妻倆囊中羞澀,遍尋上海租房不得。方鴻漸的父親便豁出老臉用方家鄉(xiāng)下的老宅與親戚家里的兩個小房間做了交換,租給夫妻倆做婚房。
這“婚房”的家具是仰仗孫嘉柔姑母的闊氣相送得來的,家里除了睡覺的床和做飯的鍋碗瓢盆外統(tǒng)統(tǒng)要靠家人親戚的幫襯。
就連孫嘉柔的工作,都是靠著姑母的裙帶關(guān)系才得來的,她又因為依附姑母的緣故討巧賣乖,事無巨細地請教她姑母,也只能由著姑母插手自己的家庭生活。
其中,孫嘉柔的姑母對方鴻漸“需要好友的關(guān)系才得到一份報館閑差”的能力,以及婚配孫嘉柔的資格,都展現(xiàn)出擺上臺面的看不起。
更荒誕的是方家的兩個妯娌閑來無事時,還會抽空上門做“家訪”,“調(diào)查”孫嘉柔的嫁妝是否豐厚。夫妻倆也常為方家無首飾聘金,孫家無豪華嫁妝等問題一再吵嘴,互相揭短。
本就積怨已久的婚姻,在各種“內(nèi)憂外患”的推波助瀾下,終于分崩離析,宣告失敗。
無基本物質(zhì)基礎(chǔ)做支撐的婚姻,免不了要為日后的“苦日子”埋下炸彈。掌心向上得來的各種“資助”,既無法一勞永逸又容易喪失自主權(quán)。依附他人關(guān)系得來的“飯碗”,干得好實為理所當然,干得不好就是毫無用處,既落人口實又容易吃力不討好。
相反,開小超市做到遠近聞名的普通夫婦蔣建軍和楊亞娟,就為我們生動展示了“夫妻同心,其利斷金”的樸素道理。
只有高中學歷的蔣建軍,剛開始靠著做水電工營生,但是因為要賬太難堅持不下,去改做玉石生意,又由于生意冷清,不得已去開出租車,然而一天的收入只能勉強應(yīng)付支出。
妻子楊亞娟一直做著玉石直播,每天四五個小時無間斷講話是常態(tài),直到嗓子“罷工”無法繼續(xù)為止。
面對窘迫的生活,夫妻倆并沒有互相埋怨或指責,而是在不斷地思考怎么做才能讓生活變得好一點。于是兩口子遍尋鋪面,終于用實惠的租金在美食城開了第一家小超市。
剛開始生意紅火,可是隨著疫情的影響以及周邊新開了兩家超市的關(guān)系,生意一落千丈。
好在夫妻倆有韌性,他們一邊想辦法壓縮成本,一邊咬牙堅持每天營業(yè)19小時。隨著疫情的好轉(zhuǎn),他們小超市的生意也慢慢回暖。有人說他們太辛苦了,基本全年無休還要照顧孩子。
可是蔣建軍覺得一點都不苦,雖然不是做什么大生意,但是他們既不靠人,也不求人,只要夫妻倆努力,養(yǎng)活一家子不是什么問題。
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唯有憑借自身的本事吃飯,依靠自己的能力撐起一個家,那才是誰都撼動不了的底氣。
攜手余生
須有肝膽相照的義氣
孫嘉柔和方鴻漸婚后第一次去方家,公公就勸孫柔嘉辭掉工作,并說女人的責任就是管家。
結(jié)果夫妻倆前腳剛出門,后腳就在馬路上吵了起來。孫嘉柔抱怨方鴻漸父親封建迂腐是個千年的老古董,而且彼時的方鴻漸連個能養(yǎng)活自己的工作都沒有著落,要是她也不做事,兩個人就都等著喝西北風了。
然而讓人意外的是,方鴻漸卻覺得自己父親說的話很在理并譏諷孫柔嘉沒有留過洋,不知道“女人只管家”的時髦。
面對家人的無理要求,方鴻漸壓根沒站在孫嘉柔的位置上為她考慮過,更別提為她跟家人辯駁一兩句話了。但凡他說過一句護她的話,也許結(jié)果都會不同。
后來方鴻漸收到好友趙辛楣的一封來信,勸他去重慶做事。夫妻倆還未開始商量這個事該怎么處理,一言不合又開始了唇槍舌劍的戲碼。
實則因為孫嘉柔早對趙辛楣心存怨恨,并且不想舍下上海這邊的工作,又考慮到先前趙辛楣向方鴻漸推薦的幾次工作都并不靠譜,便打心底里不想去。
無奈方鴻漸不想待在上海,更不想一直待在報館干著一份可有可無的閑差,既賺不到錢還被人看不起。
可惜兩人都只為自己打算盤,誰也沒有讓步。爭吵之余,兩人就連先前在三閭大學任教期間遇到的丟臉糟心事都互相拿出來諷刺對方,結(jié)果兩敗俱傷。
婚姻,永遠不是靠一個人撐起的獨角戲,而是兩個人休戚與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沒有永遠以誰為前提,也沒有永遠以誰為主體。
曾看過一個“妻為夫還債”的真實故事。
楊葉銣,本是一個在湖南鄉(xiāng)下教書的普通教師,卻因為丈夫創(chuàng)業(yè)失敗欠下80萬的巨款,甘愿放棄教師的鐵飯碗,頂著心理落差,遠赴上海做了住家保姆,而這一做就是4年的光陰。
有人問她,為了“失敗”的丈夫,“忍辱負重”當保姆,是否感到后悔時,她說了這樣的一句話:“我只想護住我們的家。”
先前是她在老家安穩(wěn)地做著教師照顧著家,丈夫在外地努力打拼。
如今是她的丈夫在老家上班賺錢并照顧老人孩子,而她“披上戎裝”在外拼搏。
擔心丈夫受了打擊會一蹶不振的她,從不埋怨,也沒有嗟嘆命運。好在她的丈夫沒被現(xiàn)實打倒,主動守衛(wèi)他們倆共同的“大后方”,讓她可以無后顧之憂地工作。
婚姻難能可貴的一點,就在于災(zāi)難來臨時有個人可以相互扶持,彼此依靠,不離不棄。但是可惜的是,就是有些人做不到。
如若一個人總是享受另一個人的奉獻,習慣另一個人的犧牲,久而久之,再美好的婚姻都會變味。兩個人的相處,不可能永遠琴瑟和鳴,相敬如賓,總有那些不得已的時刻需要彼此的包容,忍讓甚至犧牲。
面對一個人的付出,不但要有感恩之情,更要有回報之義。今日你忍一回的仗義,他日我退一步的無悔,互相扶持,互相成就。
看過這樣的一句話:“春風十里,不及相遇有你;晴空萬里,不及心中有你。”
珍惜彼此的相遇,珍重彼此的相知。你懂我的難處,我知你的苦楚。你常為我想,我勤為你謀。
你不會是我需要仰望的驕傲,我也不會是你需要俯視的卑微。我們深情繾綣,我們相敬如賓。相信這樣相處的我們也一定會走得更加長遠,去到更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