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一直以來是很多人的夢想職業,不僅因為其傳道授業解惑的師者形象,也是因為其代表著“鐵飯碗”,而且往往隨著經驗和時間的累積會越來越“吃香”。近日,為進一步深化中小學人事制度改革,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中小學教職工隊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教育部有大動作,教師職稱不再是“一評定終身”了,教師“鐵飯碗”或被打破?
長期以來,職稱評聘備受中小學教師的關注,對于中小學教師來說,職稱既是專業能力的一種體現,同時也往往與薪酬待遇緊密相關。一直以來,教師職稱一旦評上,都是能上不能下,這是職稱的最大短板——“一評定終身”,這讓不少教師評上高級職稱后,就再也沒有動力,變得不認真教書不熱心搞科研,得過且過,有些人甚至會主動到后勤崗位,只想著如何享福過清閑日子,因為他們的工資是高級職稱的工資。
教師職稱“終身制”的弊處顯而易見,而且在以論文數量評定職級的背景下,目前在很多高校都存在“論資排輩”的情況,年輕教師想出頭就要拼命寫論文,而不是努力搞教學。取消教師職稱“終身制”,能夠讓這類教師有危機意識,時時追求進步,增加老師們的競爭意識,促進良性競爭,換言之,優勝劣汰才能使教師隊伍更加優秀,從而造福學生,造福社會,有利于教育的發展。
當然這一舉措也有其不足之處,會讓部分老師和準備入行的人員缺乏安全感,從而產生離職潮或者人才斷層,其次就是落實難,教師職稱不再“終身制”的推行會有一定難度,對于眾多已經獲得職稱的老師來說也會有抵觸情緒的產生,尤其是一些老教授,難免有“一刀切”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