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歷史極長一段時期,皇位一般都是“家天下”的嫡長子繼承制,雖然在堯舜禹時期,曾有一段時間是禪讓制,但這點時間放在皇位血脈傳承前短得不值一提。血脈是中國自古以來最為看重的,歷朝歷代都把一個姓氏刻入了家國天下之中。在皇權旁落的時期,正統血脈往往有著巨大的作用,這也是劉備起義是打出皇家血脈子孫的原因,像劉備這般用血脈為借口起義的例子數不勝數,用血脈作為制高點,這才會名正言順。
一、宋太祖駕崩,弟弟趙光義登基
趙匡胤和趙光義從微末之中崛起,兩人的兄弟之情在無數次危難中經過考驗,可以說
兩人互相成就了彼此,兩人既是兄弟又是戰友。陳橋兵變中,兵變的準備我們不得而知,但趙光義絕對是將哥哥推上皇位的主力,這也是趙匡胤對弟弟趙光義無條件信任的原因。
歷史朝代中往往沒有哥哥死后讓弟弟繼位的說法,就算有也是弟弟發動兵變謀取而來的皇位,力量之下獲得圣名,但其實名不正言不順。許多人認為,趙光義在趙匡胤不注意的情況下謀害了他,繼而發動兵變控制了皇宮,還有人認為趙光義趁趙匡胤臥病在床時面圣,假傳圣旨。話是這么說,但我們需要考慮事實,皇宮之中的守衛森嚴,不是趙匡胤信任的禁軍將領根本不會擔任這個職位,就算是趙光義也能難讓守衛皇宮的將領暗中投靠,其次趙光義在哥哥趙匡胤駕崩的時候并沒有入宮面圣,因此許多說法不攻自破。
唐朝末期,諸多節度使叛亂,唐朝的皇帝無法節制,逐漸形成了五代十國的局面,這么多的國家大亂斗,中原、江南、江北混亂無比,百姓們流離失所,餓死和因戰亂而死的數不勝數。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深知五代十國的混亂,臨終前為了避免國家的動蕩,便讓趙匡胤可以想把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等到趙匡胤的兒子長大有能力接手國家時再登基為皇。趙匡胤孝順,便同意了杜太后的言語,這個關乎國家傳承的大事也叫作“金匱之盟”。
不過趙匡胤作為君王也另有打算,如果自己的一個兒子能在他駕崩前挑起大任,那么這個“金匱之盟”不過是廢紙,但如果自己早逝,那么只能大肆宣傳“金匱之盟”并將皇位傳給趙光義暫代,等兒子長大后又用道義壓迫他傳位。趙匡胤深知弟弟的能力,自己早逝,這些兒子就沒有一個是能斗得過叔叔的。
趙光義在皇位上坐的久了,習慣了這種手握天下的感覺,權力獲得不易,它能讓天下英雄無法自拔。趙光義不想將皇位給侄子趙廷美,便找來了儒學大師趙普,趙普聲稱:“太祖當時犯了錯誤,皇上為何要重蹈覆轍呢?”,心安理得的趙光義就把自己的兒子立為太子。
許多大臣也知道“金匱之盟”,對太祖十分忠誠,趙光義為了徹底地穩固自己的皇位,便將宋太祖栽培的親信大臣調離開京都,去到了許多偏遠的地方任職,并開始大肆培養自己的勢力,壯大在朝堂中的發言權,其次趙光義大開科舉,有科恩收羅人心,受到器重的中舉之人,必定會為了趙光義的賞識之恩赴湯蹈火,在一步步的動作之下,趙光義解決了皇位傳承難題。
趙光義穩固了江山,籠絡天下士子門庭,以正統坐上了九五之尊之位,而太祖一脈則漸行漸遠,直到南宋時期皇位才回到了太祖一脈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