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匈奴人進入多瑙河流域,匈奴王魯阿去世、阿提拉開啟了匈奴帝國的鼎盛時代
前因:匈奴人進入多瑙河流域,匈奴王魯阿去世。
匈奴人由南俄草原逐步向西擴散著多瑙河流域,在匈牙利一帶定居。匈奴老國王去世后將王位傳給侄兒布萊達和阿提拉兩人。
▲匈奴人進入多瑙河流域
后果:阿提拉開啟了匈奴帝國的鼎盛時代
阿提拉領導匈奴帝國開始向東西羅馬帝國發動侵略,匈奴國家的規模到達極盛。
▲匈奴帝國西征
過程始末
一、匈奴老國王去世
公元438年,匈奴老國王去世后,阿提拉與兄弟布萊達共同掌握匈奴政權。七年后,由于雙方在軍事理念上的分歧與權力的爭奪,阿提拉殺死布勒達,獨掌匈人政權,開始了匈奴帝國的巔峰時代。
在60年前的阿德里亞堡戰役中,哥特人的騎兵在關鍵時刻投入戰場,從側翼擊潰了羅馬帝國瓦倫斯的帝國部隊,徹底暴露了羅馬帝國步兵的退化與騎兵的薄弱。
阿德里亞堡戰役后,擊破了羅馬皇帝的哥特人,繼續向羅馬帝國內部滲透,大批后繼者也越過多瑙河進入帝國境內。匈奴人則跟隨他們的腳步越過喀爾巴阡山脈進入多瑙河流域。
▲阿德里亞堡戰役
二、兄弟二人協作
在老國王魯哈彌留之際,魯哈將弟弟蒙杜克的兩個兒子布萊達與阿提拉喚至身前。在多瑙河畔的匈奴王廷大帳中,魯哈對這兩個年輕人進行了最后的叮囑。
布來達為人謙和謹慎卻不夠勇武,阿提拉孔武有力卻過于好戰,魯哈希望他們兩人就如同他們三兄弟一樣堅如磐石,相互扶持,利用各自的優點來共筑匈奴的大業。
在魯阿的規劃下,阿提拉負責對外征戰,集合已經歸順匈奴的各大部落在多瑙河北面集結,并利用匈奴軍隊的法令與戰爭模式來統合這些蠻族部落,而布來達則穩守匈奴大營,積極向東西方向招攬與匈奴民族親近的蠻族部落,為前方阿提拉的大軍提供必要的后勤保障。
最初,在兩人的協同配合下,匈奴部落的勢力快速向外延伸,并開始正式同當時占據東地中海的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進行軍事外交,與拜占庭帝國爭奪多瑙河沿岸的部落。
▲拜占庭帝國
三、拜占庭皇帝選擇了妥協
在匈奴人的軍事政治重壓之下,拜占庭皇帝居然選擇了妥協,阿提拉與布來達兄弟兩人在今天塞爾維亞境內的馬古斯,與拜占庭的代表團進行了“親切友好”的會晤。
在匈奴人的“熱情”之下,拜占庭不僅出賣了曾經協助自己的部落,更承諾向匈奴人提供每年700磅的黃金作為貢金(安全保護費),從而換得了短暫的和平,而匈奴的黃金搭檔兄弟則取得了光榮的外交勝利。
不過,此時的阿提拉與布來達兄弟也并非鐵板一塊。政治外交上的勝利讓匈奴人將布來達的政治外交奉為法則。
隨后的兩年時間里,匈奴暫停了向東羅馬的進攻,轉而進行內部整合,并向東方的薩珊波斯施展外交手段,意圖對東羅馬帝國進行戰略包夾,進而希望用這樣的方式訛詐更多的金錢利益。
不過,這種手段顯然不符合阿提拉自己的戰爭思維,也嚴重威脅到這位前線軍事統帥的地位。于是,兩人的裂痕開始逐漸增大。
▲拜占庭皇帝狄奧多西二世
四、匈奴帝國發動對東羅馬帝國的全面進攻
公元441年,東羅馬帝國因為對抗南方汪達爾人的緣故,大量撤去了多瑙河沿岸的防御工事。面對如此契機,熱愛戰爭的阿提拉當然不可能坐等機會白白喪失。
當年夏天,阿提拉越過兄弟布來達向東羅馬正式宣戰,并率領前線大軍直接越過多瑙河,沿塞爾維亞、保加利亞一線快速行軍,在色雷斯一帶擊敗了當時的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直接兩年后威脅到君士坦丁堡的安全。
隨后,阿提拉集結兵力,全力圍攻君士坦丁堡達兩年之久。在圍攻期間,布來達在后方卻和阿提拉唱起反調,認為消滅東羅馬會讓匈奴成為眾矢之的,喪失巨大的財源,最終讓阿提拉無法在前線集中力量,只得在索取了大量黃金后撤回多瑙河北岸。
回到大營之后,阿提拉明白這個兄弟的存在已經是個累贅。于是,在回師的當年(445年),阿提拉就一次行獵中借機射殺了布來達。于是,匈奴人只剩下了一個領袖,在這個好戰領袖的領導下的,匈奴帝國發動對東羅馬帝國的全面進攻。
▲阿提拉集結部隊(圖畫)
結論:
匈奴人從東方進入南俄平原后,迅速掀起了歐洲民族大遷徙的浪潮。在哥特人摧毀了羅馬帝國的防線之后,匈奴人繼續緊隨其后進入多瑙河流域。阿提拉的掌權,使匈奴各部落與其他附屬部落形成了統一的聯盟,同時開啟了匈奴人對東西羅馬帝國的全面戰爭時代。
【參考資料】《外國軍事人物辭典》《羅馬史》《歐洲歷史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