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天津街頭,聽兩個本地人聊天,甩出來的包袱、說出來的段子,幾乎都自成一派。外地人一到天津,首先體會到的不是天津城的“九河下梢”的獨特韻味,也不是狗不理、大麻花的美食誘惑。而是天津人特有的幽默、直爽,以及天津話帶來的樂趣。介到底似為嘛呢?
地處燕趙大地的天津商貿發達、人氣旺盛,更有戲曲碼頭、曲藝之鄉、相聲窩子之稱,這造就了天津人幽默風趣的性格特征和練達得體的社交能力,在相聲窩子長大的天津人嘴貧且愛打镲,似乎天生就會抖包袱,天津也由此被賦予“哏兒都”的稱謂,這種個性獨具的城市性格外化成了別具一格的天津方言。今天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天津話中一些比較有趣的詞語。
倍兒哏兒(bèir génr)
在相聲能人輩出的天津,百姓語言之間充滿了詼諧幽默,不經意間便出現調侃語句,因此天津衛又被稱作“哏兒都”。那么“哏兒”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實“哏”字古同“很”“狠”元代戲曲家孫仲章《勘頭巾》一劇中,縣令大人一上場就唱道:“你見這惡哏哏公吏排,不是我官不威牙爪威。”這里的“哏”作“狠”講,道出了公堂的兇惡形狀。
在天津話中,“哏兒”表示“開心”“好玩兒”“好笑”的意思,具備幽默詼諧的意味,并且“哏”在朗讀時只有在后邊帶上尾音“兒”才能算作地道。例如,某位朋友言語幽默、舉止詼諧,我們可以用“介人兒可zen(真)哏兒”來形容他。同時,“哏兒”也包括對自我的調侃,例如,老李調侃自己走路摔倒時說道:“昨兒個下雨,地面滑,還真哏兒,我一不留神,躥出五尺多遠啊!”
“倍兒”多用于口語詞,有“非常”“十分”的意思,如“說話兒倍兒貧”“腦門兒倍兒亮”“小伙子倍兒有精神等”。
天津人詼諧幽默,談吐間總是流露出一種調侃生活的戲謔,這份戲謔帶著一種知足常樂的豁達氣節,讓人感到一種無可抗拒的親切和熱忱,而這種本質屬性正是“哏兒”,它體現了天津人待人接物“樂天知命,豁達樂觀”的性格特征,以幽默風趣的方式將嚴肅問題游戲化,是天津文化極其生動的注腳。
姐姐(jié jiè)
初到天津的人或許都會感到困惑,無論是十幾二十歲的小伙子,還是五六十歲的老大爺都會愛管小姑娘們叫一聲“姐姐”。別嗔怪,這可是天津衛獨有的智慧。
其實,隨著我們年齡日漸增長,如何選用恰當的稱謂也漸漸變得棘手了起來。然而天津人民就沒為這種事兒犯過愁。在天津,無論雙方年齡多大女性一律稱呼為姐姐(結界),這樣的稱呼不僅模糊了年齡、職業、相貌、氣質等所有維度的差異,而且顯得大方親近,拉近了對話雙方之間的距離。
對于商貿發達的天津而言,四處跑碼頭討生活的商販在面對操持柴米油鹽的女性顧客時,一聲嘴甜的“姐姐”既免去了揣測對方年齡與職業的困擾,又盡顯親切真誠,成了最保險的稱謂。總之,“姐姐”稱謂恰到好處地融合了商業文化的精細、移民文化的熱情和市井文化的純真,體現了天津人寬廣的胸襟和爽朗的情懷。
嘛(mà)
疑問代詞“嘛”在京津一帶頗為流行,可以解釋為“什么”。北京話中的“嘛”都成“má”,如廣告詞“吃嘛嘛香”,而天津話中“嘛”往往被讀作去聲(四聲)“mà”,表示“什么”的含義,例如“嘛事兒”“嘛玩意兒”“你姓嘛?”“說嘛不聽嘛”等等。用簡短的單字代替兩個字的內涵,對話時絕不拖泥帶水,正是天津人豪爽直率的性格外化。
著名詞作家閻肅曾寫過一首《天津話“嘛”字歌》:“每一串音符哆來咪發,講究好聽是咱天津話。透著那個俏,顯著那個嘎;那么機靈,那么瀟灑,幽默直爽,豪放潑辣!就是這個嘛,學問就挺大——有時是疑問,有時是驚訝,有時是否定,有時是打镲,有時它就是可呀可勁夸。別看這個嘛,學問就挺大。或許是親切,或許是吵架,或許是不待見,或許是圓滑,或許它就是打呀打哈哈。您啦,您啦,您說那是嘛?嘛嘛嘛嘛,'嘛’它就是'嘛’。”閻肅先生對天津話“嘛”進行了條分縷析的解剖,將天津方言的幽默風趣展現得淋漓盡致。
鬊(shún)
在天津,評價一個人相貌丑陋時往往會說“介人長得真鬊”,鬊也可以表示晦氣的意思,如“這一天可真鬊死我了!”,還可以指羞愧難堪,如“考這么低的分數,我都替你嫌鬊”。此外,鬊還衍生出了一個慣用詈語——鬊鳥,指面貌丑陋、衣著奇特、不被待見的人,例如鄙視某人往往會說道“介鬊鳥!”。
鬊,意指頭發凌亂、或丑的意思,與鬘(mán,形容頭發美)的意思相反。這個復雜的“鬊”字是已故歷史學家李世瑜先生從康熙字典找到的已廢字,既形象地展現了方言詞匯的內涵特點,又體現了天津方言深厚的文化底蘊。
除此之外,天津方言中的有趣詞語還有很多,無不洋溢著達觀聰慧、豁達幽默的人生智慧。《舌尖上的中國》曾這樣評價天津人的樂觀態度:“就像海鮮到了季節要吃,一切事情都會在一個恰當的時間迎刃而解。”如果您身邊有一個天津人,可千萬要好好珍惜,他們個個聽著相聲長大,張嘴就是一個包褓,順口就是一個段子,只是嬉笑怒罵便能讓你頓時開懷大笑,將煩惱拋到九霄云外,這樣能說愛說的“衛嘴子”,有誰不喜歡呢?
參考文獻:
[1] 譚汝為. 鄉音識煙火[M].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2.
[2] 譚汝為.天津方言與民俗文化[J].文化學刊,2014(01):68-81.
作者簡介:
張婧,重度相聲愛好者,一個在天津求學的浙江妹子。
主編:阮桂君
執行主編:向芷晗
作者:張婧
編輯:姚思涵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