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湖南張家界市“千萬富翁羅文忠在與兒子爭執后被送精神病院”引發熱議。
在被送進精神病院不久后,這位千萬富翁羅文忠在精神病院自縊身亡。
事情的起因是,羅文忠召集了自己家族的成員,主要包括,兒子兒媳,女兒女婿,說是要開一次家庭會議。
羅文忠主動提出,希望兒子和女兒,能夠把之前從他這里借走的錢,還一部分回來。
希望借助這次家庭聚會,跟孩子們討論一下,家庭財產的繼承問題,以及家族企業的傳承等等。
最主要的是,還有自己以后的養老問題,自己畢竟是腦子開過刀的人,以后一旦生活出現不能自理的情況,還是要有人照顧他的。
沒想到遭到了兒子的強烈反抗。兒子當即破口大罵,指責父親不顧及情面,女兒也非常不滿。
兒子的一番說辭激起了羅文忠的怒火,他當即拿著一個棒球棍,到兒子羅凌的家中,一番打砸。
羅凌家里的電視,冰箱,家具等,但凡能看到的東西,都被羅文忠挨著砸了一圈。
最后羅凌選擇報警,又堅持把父親送進精神病院,之后由于各種輿論壓力把父親幾經轉院,父親羅文忠最終在精神病院自縊身亡。
曾經有調查者給3000多名中學生發放了一份問卷,調查孩子對父母的態度。
在一個選項上,有56.28%的學生選擇了“極度反感和痛恨父母”。
只有4.75%的孩子選擇了“喜歡父母”。
很多家長可能會疑惑:
孩子吃我們的穿我們的,怎么還會恨我們?
其實孩子們的厭惡是在父母的日常行為中生根發芽的。
捆綁讓孩子心中萌生“仇恨”的種子
知乎上看到一個熱門話題:
“為什么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網友回答說:“因為孩子有時并不需要你付出全部,那只是自我感動而已。”
之所以會有這般感慨,全在于媽媽對她的需求避而不見。
上中學時,媽媽每天早上都會準備早餐:一碗白粥,一個雞蛋,加上配菜。
網友并不喜好這口,卻容不得她拒絕,媽媽就立馬強調說:“這頓早餐,是我五點起床,辛辛苦苦給你做的。”
此情此景,很是熟悉:
“媽媽為了你辭職當陪讀,你這以后得考個好大學,知道嗎?”
“爸媽不在你身邊,都是為了多掙錢讓你過得更好,你要懂事聽話。”
乍一聽,這些語重心長的話,都是父母“無私”的愛,但往深探究,更像是對孩子的一種情感勒索。
我為你付出很多,你不能拒絕,只能接受并且感恩。
這種以愛之名的強勢,滲透到家庭教育中,使得親子關系失去溫情,只剩嘆息。
就像電影《囧媽》中的兒子這般控訴母親:
“你愛的不是我,是你想象出來的我。”
父母把付出當作控制孩子的籌碼,愛也會變成恨,失去溫度。
這種教育誤區,在心理學上被稱作“投射性認同”,意指一個人在付出時,會自以為付出的目的,就是對方感受到的結果。
所以,我們不難發現,大多與父母關系很差的孩子,時常會覺得自己不被理解,不被人愛,需求被人忽略,卻又要接受各種安排。
長此以往,父母犧牲所有的愛,會變成枷鎖困住孩子,讓親子處于敵對的狀態。
就像網友的經歷一樣,多年以后,她依然覺得媽媽的愛充滿壓迫感,因為她沒有選擇的權利。
父母不再用愛捆綁孩子,才是拉近親子關系的正確方式。
溺愛讓孩子肆無忌憚
在網上有一個視頻。
有位父親送兒子上大學,父親手里拎著大包小包,在臺階上沒走幾步,就停下來整理手中的物品。
當時氣溫很高,汗水順著父親的臉頰流下來。
可兒子卻對眼前的一切熟視無睹,只顧著玩手機。
一位路過的女生實在看不下去,幫這位父親拎起行李箱。
看完視頻,不禁有點心疼這位父親,也有點擔心這個孩子該如何獨自生活。
父母溺愛孩子一時,可能會害了孩子一世。
正如紀伯倫在《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中寫道:
“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屬于你做夢也無法都到達的明天。”
溺愛會強化孩子的自我意識,讓孩子誤以為自己是家庭的中心,家里的每個人都該圍著自己轉。
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一旦遇到問題,就會躲回舒適圈,等著讓父母解決。
他們知道父母會出手,所以不會真正“啟航”去經歷生活的風浪。
長此以往,父母就會淪為孩子滿足自身需求的工具。
父母鞍前馬后操碎了心,孩子卻永遠長不大,簡直是教育的莫大悲哀。
愛的綁架是孩子的隱忍克制
“我都是為你好啊。”
這是多少父母最愛說的話。
可其實這句話才是最讓孩子痛苦的。
它像是一把被涂上麻藥的刀,插進來,孩子們還不能喊疼。
父母打著“愛”的名義做的事,很多時候做的卻是傷害孩子的行為。
因為這樣的父母給予的往往自己想給的,而不是孩子想要的。
孩子被迫接受,只能壓抑自我,放棄自我。
如果這個時候父母還用自我的犧牲去綁架要挾孩子,給孩子灌輸這樣的觀念:
“你要聽話、要感激、要感恩。”
這樣的孩子是很難感到真正的快樂的,負罪感和壓力感會與他們如影隨形。
《青春派》里的復讀生的母親說:
“爸爸媽媽吃吃不好睡睡不香,太不爭氣了你簡直就是。”
《最好的我們》里的余淮媽媽說:
“我操了多少心你知道嗎,我這都為了誰啊。你看我這身衣服,我穿了多少年了。我難道不想穿一件新衣服嗎?”
《以家人之名》的齊明月媽媽說:
“我為你辛辛苦苦付出這么多,我讓你吃好穿好,我給你提供好的學習環境,你現在跟我說這都不是你想要的。”
《都挺好》的蘇明玉母親說:
“你說,把你生下來,養這么大,我們容易嗎?”
這些話語的對面,是一張張或淚如雨下、或痛苦猙獰、或隱忍克制的孩子的臉。
而不同的臉龐下是一樣的難言的痛苦。
誰都不愿一出生就成為一個虧欠者。
長時間給孩子灌輸報恩的觀念,久而久之,孩子也會觸底反彈。
他可能選擇脫離父母的掌控,擰斷親子之間的紐帶。
呵護好孩子,本身就是每一位父母的義務和責任。
當義務和責任成為了父母要挾孩子的借口,也就將引起親子關系的變形。
不要讓生養孩子成為一場以獲得回報為目的的交易。
紐扣家庭教育說
相信大多數父母,都不愿意和孩子成為敵對的關系。
我也知道,大多數父母并不懂愛的方式。
他們認不清自己,也不愿意了解孩子的感受。
于是,在點點滴滴的積累中,把孩子一點點推遠。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正確的愛,什么才是孩子需要的愛與自由呢?
有一位網友說的很好:
是實實在在的愛,是不必慌張與害怕,是付出可以得到回報,是我愛你你也愛我,是我有安全感與勇氣。
愿我們都能養出自信獨立、內心強大的孩子,和孩子并肩作戰,而非讓孩子站在自己的對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