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先生,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最開始寫作,只是為了過上一天能吃三頓餃子的幸福生活,所以他的作品題材大都取決于自己身邊的人事物,喜歡從“我的父親母親”“我的爺爺奶奶”這樣的角度來寫作,正是這樣一種親切的角度讓我們有深刻的代入感,感受作品中的喜怒哀樂,人情世故。
小說寫著寫著,生活就富裕了起來,可莫言依然保持自己的生活節(jié)奏,不被名利所累。據悉,莫言成名后,不少女粉向他表白,卻都被莫言拒絕了,因為他有恩愛的妻子。莫言的妻子,文化水平直到小學二年級,莫言卻說:“我對妻子的愛,和學識地位無關,和靈魂有關。”
莫言曾說過:“如果老婆不快樂,這個家庭一定過不好,女人就是男人的一面鏡子,丈夫的態(tài)度,決定妻子的脾氣,而妻子的脾氣,決定丈夫的運勢。”愿你我都能從他們的幸福中,收獲一些婚姻的智慧,進而照亮婚姻之路。
如今的莫言已近古稀之年,與妻子攜手相伴,羨煞旁人。在這個充滿瑣碎和壓力的現代社會里,莫言曾給予我們關于家庭的深入思考。尤其是當我讀了莫言的《晚熟的人》,才明白書中的那一句:當你老了,夫妻到了六十歲,還能“共同”做這3件事,晚年幸福無憂!
保持一定頻率的“親密生活”,感情穩(wěn)定
莫言在《晚熟的人》中寫道:“最深的喜歡,就是愛,就是生命內里的粘附和吸引,就是靈魂深處的執(zhí)著相守與深情對望。”隨著歲月的流逝,許多老年夫妻面臨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否需要繼續(xù)共同享受夫妻生活,或者是分床睡成為更合適的選擇?其實,無論什么年齡段的夫妻,都需要“親密生活”,能維持感情的穩(wěn)定。
莫言認為,經營婚姻如同經營事業(yè),而親密關系是維持婚姻的重要組成部分,適當保持一定的親密行為,能促進兩人的情感交流,減少生活上的矛盾,讓晚年更加幸福。
共同擁有充足的養(yǎng)老積蓄,有生活自主權
莫言在《晚熟的人》中強調:“錢是照妖鏡,也是良心尺,夫妻不到離婚,看不到本性;兄弟不碰金錢,看不到嘴臉;朋友不遇難,看不到人性。”同樣的,錢也能驗證孩子的孝心到底有多少,尤其到了晚年,病倒床前見人心,道透世態(tài)炎涼。
莫言強調,人到晚年一定要有足夠的養(yǎng)老積蓄,有了錢,才有生活自主權。兒女們都有自己的小家,開支也不少,自己有一點兒存款,大富大貴不說,平平淡淡過還是可以。人老了,唯有健康和兜里的錢,才是自己思親的底氣,是老人晚年活著的尊嚴。
能主動幫扶子女,促進家庭和睦
《晚熟的人》中有這么一段話:“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我們舍得笑容,得到的是友誼;舍得寬容,得到的是大氣;舍得虛名,得到的是逍遙......”親子關系亦是如此,很多老年人覺得自己養(yǎng)大孩子已經很不容易,如今老了,便不愿意再操勞,于是想要撒手不管。其實這種想法是錯的,在中國這個講究孝道的大環(huán)境下,老人能主動幫扶子女,能促進家庭和睦。
舍得小我,我們收獲大愛,這并不只是表面的親和,而是一份真摯的情感紐帶。當老人愿意主動去幫扶子女的時候,也能收獲子女對你的感恩,這是一種遠見,給自己晚年留一條后路。
對于婚姻關系的解讀,莫言總能一語中的,雖然扎心,但卻真實,讓我們醍醐灌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