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相傳的、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制作的“傳國璽”究竟存在嗎?
“傳國璽”的真實面貌究竟如何?
傳聞“傳國璽”缺個角,有沒有這回事?
歷史上各朝的天子璽寶都去了哪里?
昨晚,在上海博物館與新民晚報共同推出的公益性文博知識普及講座——“上博講壇”上,上海博物館研究館員、西泠印社副秘書長孫慰祖用近兩個小時的時間,圍繞出土資料和現存實物,解答了歷代帝后璽寶體系怎樣形成、演變。
孫慰祖講解歷代帝后璽寶體系李永生
孫慰祖
“去掉皇帝‘六璽’和‘傳國璽’身上的神秘感和神圣感,不要被電視連續劇五花八門的描述牽著鼻子走。秦漢出現的‘傳國璽’,從形態和文字上,就是特定時代文化背景的產物,現在我們可以將傳世和考古發現的帝璽封泥、印章以及皇后玉璽結合起來推證出基本面貌。”
何謂璽
上海博物館收藏了戰國至近現代各個歷史時期的官私璽印和文人篆刻文物15000余件,館內的中國歷代璽印館是國內外第一個專題陳列璽印篆刻的藝術館。
上海博物館中國歷代璽印館
印章作為權益和憑信工具,在戰國時期已被普遍使用,至漢代更盛。其刻鑄技巧熟練,鈕式樸實多樣。
上博講壇活動現場李永生
先秦時代
臣民印章通稱“璽”。
秦統一中國后
只有天子之印稱為“璽”,其余的都稱“印”。
秦 ”皇帝信璽“封泥 陳介祺舊藏 今藏東京國立博物館
漢代
皇帝、諸侯王稱“璽”,九卿、將軍、太守一層自銘為“章”。
西漢“文帝行璽”龍鈕金印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藏
唐以后
皇帝璽印改稱“寶”, 臣民印仍自銘為“印”或“記”等。
清“天子之寶”龍鈕玉印
故宮博物院藏
帝璽和歷史上相傳的“傳國璽”是最高統治者地位與社稷存廢的象征之器。
帝、后的御璽體制始創于秦。
“傳國璽”文字又相傳為秦丞相李斯書寫而刻成“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被后來各朝天子作為“皇權天授,正統合法”依據和國祚延續的物化標志。秦二世而亡,子嬰奉天子符、璽獻給劉邦,即象征交出了國家權力。
影視劇中也將“傳國璽”稱為“國之重器”
“傳國璽”在西晉末年亡失后,東晉王朝即被北方政權蔑稱為“白板天子”。可見帝后御璽及“傳國璽”在中國社會的權威地位與至為深入的社會心理。
因而隋唐代構建了一套新的璽寶體制,后世沿循過程中代有增損,統治者對秦漢“傳國璽”的迷夢從此基本破滅。
璽之謎
圍繞“傳國璽”,有許多謎題在民間流傳。
“傳國璽”上的文字是鳥蟲篆嗎?
孫慰祖肯定地認為:“不可能!”
秦代對官印文字有明確的規制。至今沒有秦漢官印中使用鳥蟲篆的一例。鳥蟲篆作為當時非正體的美術化文字,不可能被用于需要體現神圣莊嚴的皇帝玉璽上。現在看到的所謂鳥蟲篆“傳國璽”,完全是宋代好事者偽托之物。
后人偽造的鳥蟲篆“傳國璽”
孫慰祖展示了宋、明時代偽造的“傳國璽”圖片,鳥蟲篆似乎寫得像模像樣,十分流麗花俏,然而從專業眼光一看便知完全是后世的書風與形制。
“傳國璽”上是不是真的“缺了一角”?
孫慰祖的回答是:“可信的”。
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權,時孺子劉嬰年幼,璽藏于長樂宮太后處。王莽遣其堂弟王舜來索,太后怒而詈之,并擲璽于地,破其一角。“玉易碎,破角是可能的 。現在有一系列的實物發現,印證《漢書》中對于印章典制與具體事件的記載是十分嚴謹的。”
西漢 ”皇后之璽“ 螭鈕玉印 陜西省博物館藏
“傳國璽”是卞和所獻的和氏璧制成的嗎?
孫慰祖說:“這也是不可能的。”
從形制要求來看,和氏璧無法達到玉璽的形態標準,秦國所處之地即產藍田玉,從這個意義上看,更沒有必要毀去作為禮器的玉璧來改制印章。
“完璧歸趙”故事中的和氏璧并非傳國璽的原材料
秦“傳國璽”有“方四寸”這么巨大,是“五龍鈕”嗎?
孫慰祖說:“當然不是。”
這也是漢以后的記載被一步步鋪衍、神化的表現。據《后漢書》記載,皇帝璽章寸二分,約合今2.76厘米。描寫秦漢的電視劇里,為了顯示皇權威重,搬出兩只手都捧不牢的印章,都是騙人的。
影視劇中的“傳國璽”失真
璽在哪
大江東去,朝代更替,代代被視作“國之重器”的玉璽最終去往何處了?孫慰祖找到了零星線索。
除了秦“傳國璽”在西晉末年不知所終外,后來的歷朝帝后璽寶大多在改朝換代的戰亂中毀失或被改制新器。
北宋欽宗靖康元年,宋廷御寶多為金人所掠;元軍攻入南宋都城臨安,皇太后謝氏獻交宮中御璽。
元人王逢有詩《則天皇后玉璽歌——所山居宣慰征賦》云“皇朝內府多舊璽,盡畀太師作鷹墜。黨臣勢焰同薰天,亦得分為玉押字。”
這首詩無心披露為元人掠去的玉璽去向——分割改作“鷹墜”,另一種是改刻為元人使用的押印,分給大臣,“改朝換代,當作廢物利用。這一線索提示人們:這一時期的大型龍鈕玉押,它們的前身也許就是前朝皇帝的御璽。”
中國古代2000多年政治生活中,扮演皇權象征角色的帝后璽寶,隨著清王朝的終結而黯然謝幕。保存于故宮的大清“二十五寶”和皇后、妃璽印,成為唯一保持完整的帝后璽寶遺存。
清“皇后之寶”龍鈕金印
故宮博物院藏
馬上評:打開“封面” 讀史實
“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于天,既壽永昌’”——這是在各類電視劇、小說里有關“傳國璽”的特征描述,乃至于“百度百科”上都照搬了這句話。聽了專家孫慰祖的“上博講壇”,就會發現,此言半真半假——李斯所書文字為真,其余描繪為假。歷史劇乃至穿越劇,一度讓故宮觀眾成倍增長,令故宮憂喜參半——喜的是關心傳統文化的人越來越多,憂的是他們關心的內容大多來自半真半假的電視劇。這也是故宮要推出一系列紀錄片以及由自己員工排演故宮歷史話劇《海棠依舊》的主要原因之一。
故宮歷史話劇《海棠依舊》劇照
影視、小說等有藝術加工,挺正常;但讓觀眾如何分辨哪里是“加工的”,哪里是史實,還挺難。這就是“上博講壇”等文史普及講座的價值。對于真相而言,影視、小說好比一本書的“封面”甚至“腰封”,是了解歷史的催化劑,但不是歷史本身。當我們在看風靡的文藝作品之際,只是打開了歷史的“封面”,研讀史實的方法之一,還是要靠文博專家深入淺出的解讀。
新演藝工作室
作者:徐佳和 朱光
編輯:吳旭穎
圖片:主辦方供圖,部分源自網絡
新民晚報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