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唐詩,繞不開李白杜甫,而談及宋詞,自然也少不了繞不開的人物,其中蘇軾絕對是最不能忽略的,畢竟在很多人心目中蘇軾就是“宋詞一哥”,就像李白詩作的高度可以代表唐詩的高度一樣,蘇軾詞作的高度也可看作是宋詞的巔峰。
蘇軾在詞作中給后世讀者留下的感覺,大都是豁達、豪放、灑脫之類,畢竟“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樣的詞句實在是太過瀟灑。不過瀟灑只是蘇軾的人生態度,他的生平經歷就沒那么瀟灑了。
蘇軾的人生轉折點是“烏臺詩案”,在此之前雖然他也是四處為官,但那時調任,總體來說仕途目之所及還是頗為平順。但是因為“烏臺詩案”,他一夜淪為階下囚,胞弟蘇轍雖為其四處奔走,卻也收效甚微,差一點就要遭殺身之禍。索性政壇對手王安石對事不對人,當時雖然已經退休金陵,但還是為為蘇軾上書道:“安有圣世而殺才士乎?”這才讓蘇軾躲過一劫。
不過命雖然保住了,但是蘇軾的仕途卻受到了巨大影響,自此開始了漫長的貶謫生涯,說的夸張點,此后的蘇軾,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本期要介紹的這首詞作,恰恰也是蘇軾又一次遭遇貶謫之后所作,當時夜半三更,但疾風驟雨,蘇軾回首往昔,不由愁苦難當。于是便提筆寫了這首詞寄給弟弟蘇轍。
《木蘭花令·宿造口聞夜雨寄子由才叔》-(北宋-蘇軾)
梧桐葉上三更雨。驚破夢魂無覓處。夜涼枕簟已知秋,更聽寒蛩促機杼。
夢中歷歷來時路。猶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問君人,為道別來心與緒。
這首詞起首就交代了蘇軾寫詞的時間和具體情形,半夜三更,被疾風驟雨驚醒,聽著窗外雨打梧桐葉的聲音,夢境難再續,詞人陷入了深深的悵惘之中。開篇“梧桐葉上三更雨”7字,其實是化用了溫庭筠《更漏子》中的名句“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所以在起首兩句里,蘇軾雖然不言愁,卻暗藏愁緒和離情之苦。
“夜涼枕簟已知秋,更聽寒蛩促機杼”兩句,夜本就有絲絲涼意,睡在竹席上這涼意無疑更深,而這外在的涼意的尚在其次,詞人內心的悲涼又有幾人知。聽著寒蛩在不停鳴叫,似乎在催促織婦早起紡布。當時蘇軾的境況其實已然很窘迫,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卻還能在聽到蟋蟀叫聲的第一時間聯想到織婦,這無疑從側面也表現出蘇軾愛民的寶貴品質。
下闋,夢中回首來時路的每一步,似乎都歷歷在目,還記得在清江畔接受好友的宴請,歌舞陣陣,在宴會上總有人問起你,只為道出離別之后的心事。其實在下闋蘇軾表達的情緒很復雜,既有一路風塵的不易,也有對于途中友人關心的安慰和感激,當然少不了的還有對于弟弟蘇轍的思念,同時也暗含對于未竟功業的慨嘆。詞人一路走來,早已是風霜滿面,卻依舊有此心緒,顯然壯心未已,著實可貴。
網上有句話很流行“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但是又有幾人真的能做到?但蘇軾無疑做到了,這樣有情有義真性情的蘇軾,也難怪歷經千年依舊有那么多人喜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