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仿佛浮在書頁上的一彎殘月,即使你合上書卷,也會在你內心灑下一道道似水光亮;宋詞,仿佛一方小軒窗,窗里的人對鏡貼花黃,窗外的人早已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宋詞,仿佛一株雨后芭蕉,憂愁的雨滴滑落在黃昏,嘆息聲,隔窗點滴到天明。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鄉愁”從古至今都是文人墨客們吟唱的對象,因為對故鄉的思念是世上最真摯的思念,它是人生最無奈的感傷,也是人生最重要的期盼。
今天,我們來聊的這位詞人被后人稱為宋代最后一位詞人,一般選宋詞的書,選到最后,就得選他,講到最后,也得講他。可以說,在宋詞這支柔麗的長曲中,他的詞,是最后的一個音節,是最后的一聲歌唱。由于他的詞寄托了鄉國衰亡之痛,備極蒼涼,所以也可以說,他的聲音,也就是南宋末期的時代之聲。在文學史上,與姜夔并稱“姜張”,與宋末著名詞人蔣捷、王沂孫、周密并稱“宋末四大家”。
他就是南宋末年著名詞人張炎,我們要欣賞的那首《鷓鴣天》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全詞如下:
樓上誰將玉笛吹?山前水闊暝云低。勞勞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近,賣餳時。故鄉唯有夢相隨。夜來折得江頭柳,不是蘇堤也皺眉。
是誰在樓上吹奏著哀怨的玉笛呢?看那山前,寬闊的水面被晦暗的烏云遮住了。燕子們在忙碌著筑巢。不知為何,突然想起了我所思念的人,她與我遠隔千里,孤獨的我啊,只有一枝梨花在雨中伴我左右。
春季辟邪的日子快到了,如今正是賣糖的時候。故鄉呢,只能在夢中追尋罷了。昨夜從江邊折回來一枝新柳,雖然不是蘇堤上的,也足以令我心緒不寧了(詞人生于浙江杭州,作此詞時杭州淪陷,南宋滅亡,詞人流離失所,因此,這是一首明寫思家實則蘊含作者故國之思的小令)。
上片以寫景為主,寓情于景。開篇寫因笛聲撩人心魄而自然引起思鄉之情。這里詞人化用漢代馬融居平陽時,聽客舍有人吹笛甚悲,因思念洛陽親友,作《笛賦》這一典故,言簡意賅透露出了詞人對故鄉的思念。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詞人眼前的景無不承載著詞人的情感和心境。燕子千里,自己也流落千里,正如文天祥《過零丁洋》中所述“身世浮沉雨打萍”,自己流離失所,不知何處是歸處,此時,只有將情感寄托在雨中的梨花上了。
下片側重抒情,將上片壓抑在畫面背后的愁緒傾瀉而出。“修禊近,賣餳時。故鄉唯有夢相隨”寫出了自己對故鄉的懷念?!靶揿?,“賣餳”均為古代民俗,作者將兩個節日名列出,我們似可看到漂泊在外的游子正掐著手指算著臨近的故鄉節日?!肮枢l唯有夢相隨”,一個“唯有”道盡了作者埋藏在內心深處的深深苦悶。”也許寫自己在夢中對故鄉的思念,還不能完全書法出思念之情,接下便以具體的動作寫自己的思鄉情懷:昨夜里不得安眠,愁緒無法排遣,漫步江頭,折得一枝新柳歸來,雖非故鄉蘇堤上的,但也令人愁眉不展,足以撩動思鄉之愁了。
這首小令無論是寫景或抒情,都極為自然,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詞人還成功地運用尋常之景,眼前之物,鋪墊、渲染,生動地把主題由淺入深、由隱至現地表露出來,顯示了作者捕捉意境,表達情感方面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