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欲而君子不之罪。”唐朝是歷史上的一個強大的王朝,大唐盛世是名不虛傳的。唐朝注重人才的選拔,千古女帝武則天之后更是如此。招生范圍不斷擴大,能文能武之人不僅僅是看出身和地位,更多有真才實學之人得到機會一展風采,郭子儀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走入仕途。
郭子儀是唐朝的名將,歷史上的三朝元老并不多,他卻輔佐了四代君王,為唐朝立下不朽的功勛。
他在悠久的歷史之中發光發亮,也讓自己的名字長留史冊之中。伴君如伴虎,郭子儀的為官之路也是跌宕起伏,縱然如此,也掩蓋不了他自身的光芒。在危難之時,君王也會想到他,對他的信任顯而易見。
唐代宗時期,郭子儀功勛卓著,即使他已經七十歲高齡,皇帝仍然賞賜他6個美女。
當時皇帝的操作很難猜測,之后才發覺他的高明之處。武舉制度開創于武則天時期,以此選拔有能力的武將。雖然與文舉相比,武舉不太受重視,但依然有不少能人異士從中脫穎而出。郭子儀早期通過參加武舉入仕,后逐漸身居高位。
郭子儀一生“二歷鼎司,兩升都座,四作元帥,九年中書”,一路過五關斬六將,老年之時受封異姓汾陽君王,得到了善始善終的結局。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這是一場唐朝將領奪權的紛爭,也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節度使安祿山起兵發起叛亂,率領大軍向著南方進攻,敵人來勢洶洶,不日便抵達潼關。
郭子儀向唐玄宗呈書,潼關所在之處特殊,易守不易攻,可堅守在此地,萬萬不能草率地迎戰。
晚年的唐玄宗無心朝政,貪于玩樂,自然不愿聽此建議。
正如郭子儀所言,唐軍的攻擊毫無作用,最終潰不成軍,狼狽不堪,潼關不幸失守。此后郭子儀坐不住了,他積極參與到平息叛亂之中。
郭子儀驍勇善戰,安史之亂給唐朝帶來無法彌補的創傷,他卻在其中力挽狂瀾。
安史之亂的爆發,讓百姓經歷了苦難,但“時勢造英雄”,郭子儀在戰亂之中開啟了人生的新篇章。郭子儀用兵手段巧,斬殺敵方大將軍,讓敵方措手不及,收復了不少城池。郭子儀是一介武夫,不懂官場的昏暗,總是遭到小人的讒言。
內憂外患的處境之下,安史之亂始終是一個大隱患。
唐代宗繼位以來,郭子儀多次表忠心,讓皇帝深受感動,甚至對自己之前的猜疑表示很慚愧。
君臣之間坦坦蕩蕩,郭子儀的忠心毋庸置疑,代宗對他更是信任。公元736年,預感到形勢不妙的唐代宗連夜逃離長安。
此時的郭子儀年過七旬,他臨危受命,在戰場上披荊斬棘,保衛自己的國家。在皇帝看來,郭子儀就是王朝和自己的救命稻草。為了僅僅攥住這樣一個人,代宗決定給予他賞賜,以此來拉攏他。明知郭子儀已年過七旬,代宗還賞賜他6個美女。除此之外
,還有大量的車服、帷帳、床蓐、珍玩。
對于郭子儀這樣的一個正直的人而言,這些在他眼里不過是虛無縹緲的東西,但是他欣然接受了。
代宗的做法讓人不解,之后才知他也是用意很深。
郭子儀的正直與朝廷很多的官員格格不入,如今年過七旬的他還有妻兒老小。
常言道,樹大招風,皇帝的寵信以及手中的權力,不免讓他招人嫉妒,他不得不違背自己的本心,過上表面享樂的生活。
代宗賞賜過后,郭子儀逐漸沉醉于歌舞之中,哪怕常常有人來拜訪,他也可以借機推辭。
一代忠臣,晚年過上了如此奢靡的生活,這是很多人想不到的。除此之外,郭子儀將自己的家門敞開,任何人都能隨意進出,他的行為也讓他的兒子們感到困惑不解。
郭子儀之后告訴自己的兒子們,倘若晚年筑起高墻,手中又握大權,只有有人煽風點火,不免會惹是非。這樣不僅是他一個人遭到禍害,家族數百人也會因此喪命,不得不說他的深謀遠慮。
正如郭子儀在古稀之年接受代宗的賞賜一般,同樣是出于這樣的遠見,皇帝也是借此機會讓這個忠臣可以善終。
郭子儀一生鞠躬盡瘁,為大唐江山付出了很多心血。晚年的他因年齡的問題無法征戰沙場,但是他得為自己的家族考慮。看似荒唐的晚年生活背后,也是他為保全自己的策略。
前后經歷了四朝,還能保全自己,郭子儀不僅懂得帶兵,更懂得如何全身而退。
參考資料:
《郭子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