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中學時期是學生的重要轉折點,這個時候孩子們處于青春期,思想和學習狀態都很容易發生改變,有時候家長稍不留神,孩子可能就走向另一種方向。
因為升學考試的壓力,很多學校也會提供學生宿舍,對于家庭距離遠或者父母比較忙碌的學生,也是一種便利。對于住校和走讀到底如何選擇,是很多家長糾結的問題,我們看看白巖松先生有什么建議吧。
白巖松先生是一個很關注教育話題的人,也常常為學生和家長發聲。對于自己子女的上學問題,自然也十分重視。在一次采訪中,他分享了這樣的經歷。
談及中學生住校還是走讀,他直言:當時我和妻子再辛苦,都沒讓孩子住校。因為他認為,家長對子女的責任,不僅僅是賺錢供養他們。
白巖松提到,學生住校的確能省去不少的麻煩,光是接送、餐食就能節省很多經歷,可是把學生放到學校,家長有多少天才能見一次面?
學生的成長經歷,相當于家長少參與好幾年,孩子有哪些困惑和問題,父母無法及時了解,彼此的距離也會日漸疏遠,家長的職責又何在。
所以,白巖松先生認為,讓學生過早住校,很可能會導致孩子有“被拋棄”的感覺。所以他的建議是,不要為了眼前比較方便,就放棄了跟孩子共同生活的機會。
住校確實能鍛煉生活能力,可對于中學生而言,獨立生活還不是這個階段最緊要的任務。家長應該把孩子學習和成長放在首位,不要拿這個作為當甩手掌柜的理由。
住校生因為宿舍離教學樓比較近,每天節省了上下學的路程,幾年下來的確比走讀的同學能多出不少自由時間,可以用來休息或學習。
如果室友都很上進,住校的同學還很方便在放學后,隨時向他人請教問題,參考別人的學習技巧。不過筆者和白巖松先生觀點一致,認為住校有很多弊端不能忽略。
除了上面說到的,父母不在身邊、難以及時了解學生狀態的問題,其實還有一些現實的缺點。首先就是獨立空間的重要性,這也是很多家長忽視的。
我們逢年過節去親朋好友家偶爾住幾日,都會覺得不自在,讓十幾歲的學生,這么早就跟幾名本不是家人的同學住在同一個屋檐下,很難確定他們是不是在被迫適應。
如果學生遇到了合不來的室友,那么住校可能反而耗費了孩子很多心力,讓他們感到更大的壓力,不僅沒能方便學習,反而因為人際關系耽誤了學習。
中學生跟大學生還不一樣,他們年齡小,思考問題更容易片面和鉆牛角尖;而且中學生有更大的考試壓力,一旦因此分散注意力,被落下后就需要花費幾倍努力去追趕。
更無奈的是,我們可能以為住校會節省時間,實際上在很多學校,同學每天排隊打飯、洗漱的時間也不少。再加上公共宿舍有一定管理制度,學校需要檢查。
同學們除了學習,也需要花時間處理很多其他事務,有人調侃檢查寢室時,床上不能躺、垃圾桶里不能有垃圾、桌面不能放書。回家住的學生就不必為這些費精力。
就整體情況而言,建議家長盡量克服困難,寧可辛苦些也讓孩子正常回家住。不過有一種特殊情況,就是有些重點中學是要求學生原則上都住校的。
如果當地教育資源有限,學生去其他學校,可能享受的師資不是同一水平,那么還是不要為了不想住校,而放棄進入好學校的機會。
家長不妨提前向多個在校生及家長,打聽學校宿舍環境和管理模式。了解多一些,會更加利于做出正確的決策。這類學校基本上管理水平也不會太差。
即使無奈選擇讓學生住校,也不等于家長的關心和責任就該減少。除了個別封閉式學校,多數中學還是允許學生白天正常出入的。
家長們不妨利用午休及周末時間,來到學校與孩子見面和交流。父母可以多留意學生的精神狀態,一旦發現情緒反常,需要及時引起注意。
話題:你認為住校有什么弊端呢?(可以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經驗)